APP下载

品管圈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

2018-05-14曾萍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品管圈护理质量

曾萍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收治的78例危重症患者护理情况,观察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该院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情况,并就护理质量总分、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后,该院针对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4.65±3.47)分,顯著优于实施前(86.33±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12%,显著低于实施前1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了显著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4(c)-0086-02

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比较特殊,因病情复杂、患者需求、护理目标不同,针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对护理人员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品管圈的实施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院自2016年2月以来,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针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护理服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该次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每年39例危重症患者对其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探讨品管圈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危重症患者,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9例为实施前,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9例为实施后。实施前,39例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在15~70岁,平均(42.52±6.38)岁;实施后,3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40.79±5.76)岁。该次研究经患者或其家属签署同意书,7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员培训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应成立品管圈推动委员会,确定其组织架构和原则,开展针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品管圈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品管圈概念、发展现状、方法、技巧、实施步骤、关键点及注意事项等,对部分骨干人员可派送其外出学习,学习归来再开展定向培训[2]。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对品管圈知识的了解,对护理质量提升保持责任感。

1.2.2 确定活动思路 医院品管圈推动委员会应与护理人员共同商讨针对危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控制护理质量上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明确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目标和步骤。比如:护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对护士的年资进行等级划分,高低年资护理人员搭配工作,医护之间要配合默契。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确定好品管圈活动的思路[3]。

1.2.3 成立品管圈小组 成立品管圈小组,每组成员在4~8人左右,自愿参与、上下结合,每名护士可交叉参加几个不同的小组活动。可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辅导员和小组组长,大家商讨确定圈名、口号、主题等内容,成立小组后需要上报医院品管圈推动委员会进行审核、备案。同时,由品管圈推动委员会成员担任监督员,活动要严格遵守PDCA程序,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的步骤实施,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计划的步骤,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4]。每个小组组长每2周应组织进行品管圈小组讨论一次,所有品管圈小组活动周期为6个月,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活动主题、反馈活动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1.2.4 实施品管圈活动 ①选择主题。每个小组讨论选择自己的主题和活动内容,多个小组可选择同一主题,最后可进行评比。明确活动思路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护理该主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护理质量控制不足之处,并上报到品管圈推动委员会。②拟定计划书。利用品管圈工具“甘特图”拟定活动计划书,作为小组活动进度依据。③现状分析。根据小组活动主题,对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情况及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并整理数据,采用手法柏拉图及其原则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活动需要改善的地方。④计算目标值。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⑤制定、实施对策。小组成员商讨并确定活动主题后,根据该次品管圈活动找出的问题,按照5W1H原则,从能够改善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几个方面提出可实施的对策,实施过程由小组组长和推荐委员会监督员监督。⑥检查效果,总结经验。实施品管圈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两周进行1次活动情况讨论,反馈改善对策的实施情况,并对其可行性、经济性及效益性进行确认,制定出标准的护理流程,以形成长效机制。活动开展结束后,客观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纳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该院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情况,并就护理质量总分、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护理质量评分根据该院粘度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高,85分以上为合格。满意度调查包括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态度等内容。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情况

实施后,该院针对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评分(94.65±3.47)分显著优于实施前(86.33±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1 9,P<0.05)。

2.2 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12%,显著低于实施前1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5 4,P<0.05)。

3 讨论

品管圈是指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团体,目的是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将品管圈应用在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是近年来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常用手段。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护理服务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及时发现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5]。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服务来说,传统的护理管理理念将护理工作的缺陷归咎为护理人员的个人失误,实际上,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不单单是护理人员因素造成的,更是众多缓解中一个或多个问题的集中结果。实施品管圈的目的就是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以持续改善质量的方式,降低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该院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理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大大减少。这提示,品管圈的应用规范了护理人员护理服务,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于提高该院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向邱,徐素琴,张子云,等.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04-105.

[2] 李克佳,于俊葉,胡建军,等.品管圈在医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8):793-795.

[3] 上海护理编辑部.基于品管圈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学习班即将开始招生[J].上海护理,2015,16(2):22.

[4] 张晨霞,黄灶榕,罗建娣,等.品管圈活动对危重症人工气道留置患者口腔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1):18-20.

[5] 岳彩霞,陆永珍,方立沙,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体温单绘制准确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44(4上旬刊):174-175.

(收稿日期:2018-01-28)

猜你喜欢

危重症患者品管圈护理质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ICU危重症患者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入静脉的防范措施及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