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辐射安全防护探讨
2018-05-14周军荣
周军荣
[摘要] 目的 观察在对于内科介入治疗中,对医护人员的辐射安全防护探讨分析。方法 将该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的介入室34名医护人员组收治927例介入手术设置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检测其一年中身体内接收的辐射量,分析减少接受辐射安全防护的措施,并应用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介入室36名医护人员收治的1011例手术设置为防护组。将两组医护人员一年内接收辐射量、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介入工作者临床症状发生率对照。结果 防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47.06%,防护组辐射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内科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采用综合防辐射安全措施,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接收辐射量,提高医护人员对防辐射防护措施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内科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3(c)-0149-03
在临床治疗中,以往仅有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治疗的一种,结合放射线-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被称为第三大治疗学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属于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起步晚,发展快,但随之伴随而来的医护人员的辐射安全更为重要[1]。将在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介入室34名医护人员组收治927例介入手术,采用常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检测其一年中身体内接收的辐射量,分析减少接受辐射安全防护的措施,并应用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介入室36名医护人员收治的1 011例手术,旨在分析更好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针对该院介入室;资料完整;知情同意。排除标准[3]:已发生辐射并发症;已经发生生物学指标异常值、血液学结果及染色体畸变;已出现头痛、头晕、易倦、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眼晶体混浊等临床症状者。将在该院近期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时期介入室34名医护人员组收治927例介入手术设置为对照组,男13名,女21名,介入工作时间1~14个月,平均(5.4±2.3)个月,年龄22~65岁,平均(29.3±4.3)岁,医生:10名,护理人员24名。采用常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检测其一年中身体内接收的辐射量,分析减少接受辐射安全防护的措施,并应用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时期介入室36名医护人员收治的1 011例手术设置为防护组。男14名,女22名,介入工作时间2~16个月,平均(6.3±2.7)个月,年龄23~64岁,平均(30.6±3.9)岁,医生11名,护理人员25名。两组资料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①依照规定穿戴防护设备,携带辐射测量仪;②操作结束后及时处理污染。防护组:①室内防护,做好降低室内辐射;②安装防护屏,穿戴防护装备、时间防护(缩短介入治疗时间)和距离防护(与患者适当保持距离);③工作期间做好防护措施;④多食用蘑菇、木耳等防辐射食品进行防护;⑤定期检查,发生辐射超标引起身体疾病的情况要及时治疗。
1.3 评价标准
将两组医护人员佩戴可接收电离辐射检测剂量的仪器,并计算一年内接收辐射量。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采用百分制,由医护人员对防辐射措施与个人工作感受,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介入工作者临床症状发生率:统计两组工作人员发生如头痛头晕、易倦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眼晶体混浊等临床症状,并计算出其几率[4]。
1.4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采用百分比表现,数据相比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一年内发生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防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医护人员一年内接收辐射量、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对照
防护组辐射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介入放射学不断飞速发展,不断壮大的医护人员队伍,但放射防护工作严重滞后[5]。伴随着其周围学科材料的先进与发展,该项技术更趋于微创、快速、安全和有效,已成为临床治疗发展方向[6]。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人体有伤害的电离辐射,不可忽视[7]。其因剂量不同,对人体伤害亦不同,发生如血液、皮肤、眼晶状体的病变等[8]。对于患者而言手术仅有一次或者两次,接收辐射,但是对于手术中医护人员,长期的介入工作累计的辐射,可对医护人員造成如头痛、头晕、易倦、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眼晶体混浊等临床症状,远高于普通放射线人员,且各项生物学指标异常值、血液学结果及染色体畸变更高,且随着工龄的增长,异常变化越明显[9]。目前存在内科介入诊疗辐射防护现状:①培训教育匮乏:目前内科介入工作医护人员,大都为心内科医师,基本上没有受过影像专业培训[10]。因此对电离辐射设备缺乏认识,电离辐射基础知识薄弱,防护原则、方法及手段缺少知识[11]。而工作上两极分化严重,有思想麻痹满不在乎的,另一部分为恐惧害怕。②年龄、工作原因:工作量大,未予对自身健康问题考虑,思想上不重视[12]。③忽视个人监测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维护:目前临床应用防辐射服笨重,不利于手术操,因此发生穿戴不完全现象。亦存在不合格和超期使用,随意堆放铅衣,皱褶和压痕、污物、孔隙、气泡、铅层脱落、断裂、扣搭处连接不紧密,薄厚不均匀,接缝处开线等等临床常见现象,大大降低防护性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防护措施:①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及辐射防护的规定并实施。定期开展辐射健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防护警惕性。②加强防护用品:避免发生购置后长期使用磨损、破坏现象,注意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检测,淘汰不合格用品,掌握铅衣双肩平衡悬挂法,护服表面有污物用软布清水擦拭后晾干[13]。检测时可于X线下透视,观察铅层是否完好、薄厚不均,并处理。③其他:及时清理介入手术室内物品,减少杂乱物品,降低散射线[14]。④增加营养:补充蛋白质(豆制品、奶类、蛋类)、维生素(干坚果、深绿叶蔬菜、番茄、肝、心及马铃薯)及中药材(黄芩、蜂蜜、人参等)可改变人体对射线的敏感性,可提高身体抗辐射能力。从该研究中可明显看出,防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47.06%,防护组辐射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研究结果与王蒙杰等[15]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对于内科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采用综合防辐射安全措施,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接收辐射量,提高医护人员对防辐射防护措施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该研究中仅针对该地区该院内科介入诊疗科,两年内医护人员身体接收辐射剂量,且仅为近期测定,并未予远期测定,尚不知内科介入诊疗治疗中医护人员接收辐射后远期体内残存辐射剂量,因此希望临床延长随访时间,提供更优质且有效果的防护措施,以提高介入诊疗科医护人员辐射安全防护剂量,以保证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栋梁,卢建华,陈胜利,等.脑血管介入造影检查中患者X射线辐射评价与剂量控制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16(3):246-249.
[2] 丁艳秋,张继勉,焦玲,等.内科介入治疗中患者辐射剂量监测[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4):403-405.
[3] 张济生,欧阳儒颖.颅内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术中患者受照剂量水平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1):22-23.
[4] Maria Daniela Falco,Marco D Andrea,Lidia Strigari,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able - free system based on p - type MOSFET de-tectors for“in vivo”entrance skin dose measurement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Med Phys,2012,39(8):4866-4875.
[5] Cecline Bassinet,Christelle Huet,Marion Baumann,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OSFET detectors for in vivo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for dose reconstruction in case of overexposure[J].Health Physics,2013,104(4):379-385.
[6] 宣志強,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3.
[7] 柳朴,卢建祥.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0.
[8] 邹雷,罗开元,马振桓,等.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癌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3,33(4):248-251.
[9] 宋波,张万福,毛文源,等.放射性125I粒子低剂量持续照射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2):217-218.
[10] 陈历赛,段宝凤,杨镛,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放射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2B):517-520.
[11] 陈历赛,段宝凤,朵林,等.1例直肠癌根治联合放化疗粒子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5,30(12):42-43,47.
[12] 耿建华,肖泽军,杨剑,等.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过程中医护人员受照水平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0):23-25.
[13] 岳瑶,刘海生,王俊杰,等.125I粒子植入前装载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剂量监测[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7):536-538.
[14] 李明芳,张素芬,贾育新,等.2003—2012年广东省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5):527-529.
[15] 王蒙杰,杨非,陈超,等.低剂量辐射对从业者造血系统指标的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2137-2139,2157.
(收稿日期:20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