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研究
2018-05-14赵睿
赵睿
[摘要] 目的 观察研究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妇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18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为2组,分别设为研究组(n=109)与对照组(n=109)。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而研究组,联合护理安全管理,统计比较护理缺陷情况,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 关于护理缺陷,研究组发生率为1.8%(2/109),对照组为15.6%(1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3%(105/109),对照组为82.5%(9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可减少护理缺陷事件,而且可增加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3(b)-0076-02
现如今,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大力推广,临床护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而护理安全,指护理过程中,患者没有受到超出法律及法规范围的身体、心理或功能上的损害、缺陷、障碍或者死亡[2]。护理安全,是评价临床护理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搭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避免医疗事故的保障,促使医疗服务工作有序开展[3]。为此,该院妇科以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18例患者为对象,经观察分析,探讨研究了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妇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18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为2组,分别设为研究组(n=109)与对照组(n=109)。纳入标准:①年龄20~65岁;②均行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③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65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②手术禁忌证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对照组,最小23岁,最大61岁,平均(45.7±6.31)岁。其中,41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5例子宫切除术,13例异位妊娠术,1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8例卵巢癌根治术。研究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46.5±7.06)岁。其中,39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7例子宫切除术,14例异位妊娠术,15例卵巢肿瘤剥除术,14例卵巢癌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手术类型等,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
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管理,而研究组,联合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1)安全风险:①护士,就护士而言,缺乏法律观念、综合素质不高是主要体现。一般情况下,未经正规法律培训与专业技术指导的护士,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未严格执行医嘱,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未按标准整理规范护理记录。②患者,针对患者隐患,主要表现在护士与患者沟通少,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价值受疾病折磨,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紧张等,降低依从性,影响临床治疗。③管理制度,诸多报道显示,操作流程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等,均可能导致护理安全事件。与此同时,护士执行护理规章制度的力度不够,监管人员未监管到位,也可能引发风险事件。(2)护理安全管理:①强化法律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术与法律法规,借助实际案例与护理不良事件等,指导护士学习,吸取经验及教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操作技术,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更好地开展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其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秉承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高效开展护理工作,为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护理人才队伍鉴定基础,有效控制护理安全风险。②注重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妇科疾患,多涉及隐私,公共场所不愿探讨,无法很好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痛楚。为此,科室采取多种形式,如一对一辅导、发放健康宣传知识手册等,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手术治疗的流程、优点及预后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纠正其错误认识,并借助成功案例,鼓励支持患者,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以良好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控制不安全因素。③健全并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以护理安全风险问题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科室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将督查内容详细记录于改进本上,护士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流程及制度的规范性与完整性。每周一,组织护理交班会,及时反馈上周护理工作状况,提出护理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予以纠正,确保手术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④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妇科患者数量多,疾病种类多,护理工作量大,人力资源的分配,与护理安全管理效率密切相关。因此,科室施行弹性排班制度,尽量减少加班的时间,轮班人数适当增加,提高晚夜班岗位系数,缓解护士身心压力,增加夜晚班工作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①護理缺陷:统计2组患者护理缺陷事件,包括护理记录书写错误、护理投诉、护理操作遗漏、术后感染。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2组患者对该次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值100分,≥60分表示患者满意,<60分表示患者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录入,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缺陷
该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护理缺陷率为1.8%,对照组为15.6%,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2.2 护理满意度
比较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科是医院诊疗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女性为对象,患者数量多,疾病类型多样,病情繁杂,受疾病折磨,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降低依从性,影响临床治疗,降低预后效果。妇科手术,麻醉风险大,术后,容易感染[4]。为此,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十分有必要,对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护理模式,是一种被动护理模式遵照医嘱,提供护理服务,强调疾病的护理,忽视患者身心健康[5]。护理安全管理,是一种临床护理管理模式,保护患者医疗安全是其強调的重点,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出发,制定可行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确保临床疗效[6]。妇科围手术期,施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妇科疾患的身心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在分析护理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控制风险因素,减少护理缺陷事件。该研究对照组采用妇科围术期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研究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结果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种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相符合[7]。妇科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从管理制度、患者及护士三方面分析护理安全风险,通过加强护士培训,健全并完善管理制度,强调健康教育,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有效控制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增加护理满意度。该研究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妇科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可减少护理缺陷事件,提高护理整体质量,而且可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慧.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5,21(7):114-115.
[2] 章静.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3):100-101.
[3] 雷渊秀,李玉红,肖燕.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2):4952-4954.
[4] 周继英.护理安全管理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作用[J].求医问药,2013,11(8下半月):211-212.
[5] 张颖.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02-103.
[6] 刘爱兰.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9):1379-1380.
[7] 吴美宝.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模式对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1):93-94.
(收稿日期: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