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微课教材建设与应用研究
2018-05-14祖炬雄蒋桃柏依海
祖炬雄 蒋桃 柏依海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微课为教材建设带来了革新机会。本文以《天然药物学》教材建设为例,对“微课教材”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对微课教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微课教材”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微课教材;新时代;教材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祖炬雄,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蒋桃,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柏依海,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微课教材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XJK015CZY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132-03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就目前的高职教材和教学而言,一本纸质教材加上若干自制课件,很难满足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时代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新宠,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扩展了微课的教育价值和应用前景,将微课融入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学习材料——微课教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以高职“天然药物学”为例,提出了微课教材的概念,并对高职微课教材的建设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微课教材的概念
所谓“微课教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微课视频为核心,辅以微教案、微课件、微测验、微讨论、课程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数字资源的规范和整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微课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的一种教材建设新形态。微课教材是随着微课的兴起而发展的,是“互联网+”时代教材功能升级和形式创新的成果,是立体化形态的教科书。微课教材具有以下特征:①内容涵盖课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②与纸质教材相融为一体,设计与制作“二维码+导学单+微课”的组合,进行有序连接,精准服务、易读易用、重用性强,符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③制作精良,容量大,以微课视频为核心,配套其他辅助教学资源,以电子资源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可以在计算机、手机、电视机上展示,为学生学习提供知识、技能资源。④以多维度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书本、光盘中,可以作为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高职微课教材建设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微课教材建设要以高职课程标准及课程特点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高职课程知识结构,搭建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微课教材为配套、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及教学服务体系,并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国家、行业认证考试大纲知识体系引入微课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情景化、动态化、立体化,学生在这种具体、真实、典型的案例化情境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学习,并实现学习观念、技能的迁移和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技能建构提供新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易学、好学、爱学。
三、微课教材的建设
1.主教材建设。高职《天然药物学》教材是在教育部2015年10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指导下编写的,主要供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全体编委在总结了多年的“天然药物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天然药物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精选了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大量案例,与企业岗位对接编写而成。教材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介绍天然药物基础知识,模块二为岗位实践技能,以药用部位为主线,将药用植物学的部分内容穿插进去,相互渗透,贯穿全书。教材栏目设计多样化,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拓展阅读、师生互动、目标检测、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等栏目,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版面灵活,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展性、可读性与实用性。2017年1月出版使用后,评价反馈较好。
2.微课教材开发。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我们进行了高职“天然药物学”微课教材建设,通过出版社“爱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微视频、电子教材、教学指南、习题库、PPT课件等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情景化、立体化、动态化,方便读者自学。
(1)微视频开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微视频制作主要包括:选题 → 编写教案 →素材准备 → 教学设计 → 现场拍摄 → 视频剪辑 → 材料上传 → 点评反馈等。
选题精准:高职天然药物学教学内容多,不是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需要做成微課,过多的微课会给学生带来了额外负担。微课选题首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材的第一服务对象是学生,哪些知识点需要制作成微课,一共做多少个微课合适,哪些内容要详细,哪些内容可以短些,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精准地选择。要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明确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在哪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难点,这样也就明确了微课的选题思路。如“天然药物学”中学生普遍认为“维管束类型”较为头疼,不妨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微课;又如细胞后含物、地下茎类型、花的组成等等。
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就是对微课进行策划,是极具创意性的活动,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整体把握,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与时间等要素与合适的教学方法相融合,把握微课的风格和节奏,将微课教学过程故事化、情节化、趣味化。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微课教材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必须明确学习者的学情,全面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等情况,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②微课与传统课题讲授不同,是一对一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将传统课堂录像剪辑成微课;③微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其内容必须与纸质教材相融合,强调工作过程导向,突出学生能力目标,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过程的呈现形象化、知识与技能可视化。
视频制作:视频制作一般包括制作课件、录音、录屏等步骤。教学课件一般采用 PPT 格式,要求文字精练,大小适中,图像清晰,色彩搭配清爽、柔和、协调;录音时无杂音干扰,声音清晰、洪亮,语言规范,语速适中,节奏感强;视频录制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拍摄、录屏、动画等多种方式混搭;视频格式可采用MP4、MPG、AVI、WMV等多媒体格式,采用标清 16:9 拍摄,分辨率为1280×720。
(2)其他立体化资源库。其他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一般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课程知识点体系、知识向导、全套的 PPT 资源、教学图片、在线练习、在线考试系统等微课配套立体化资源库。课程知识点包括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方法、模型、关系、类别、意义、技能等;每章教学指南包括教学目标、本章提要、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参考内容。每个PPT课件均列出了关联的知识点,既可以用于老师日常教学,又可以用于学生学习参考。在线练习也是微课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以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作为主体内容,每学时10题以上,按要求标出知识点、技能点、难度等,提供一份题型清单,以便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性习题相对较多,多设计一些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
四、微课教材的教学实践
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工具,微课成为教材的一部分后,必将融入教学,助推教学改革,为教学目标服务。
1.构建自主学习模式。高职教育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微课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强有力最具活力的辅助工具,将行业、企业工作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职业活动为典型案例,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教材支持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和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天然药物学”微课教材通过突出重点、难点、技能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巩固,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通过看、听、练习等多个角度灵活自主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技能点的理解和消化。
2.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将一些重要的操作技能知识制作成微课,打破了传统教材文字加图片的限制,使教材更加形象化、情景化、动态化、趣味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可以在各种实训场地中应用智能手机进行微课学习。如讲到原植物的鉴定,由于地域或季节的原因,采不到新鲜的药用植物,可以通过微课学习弥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又如通过微课让学生在药材市场学习药材商品知识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自主学习形式,形成性考核由平時作业、课题讨论、课程实践、课题测验、出勤等组成,多样化、多角度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平时考核与检测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微课教材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各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微课教材必将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曹培培,韩小燕.微课与新形态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51-53.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