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精准对接探索与实践

2018-05-14陈华政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课程标准

摘 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同时伴随新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问题。本文从理清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不同责任方的职责入手,重点探讨专业、课程等层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方案,实施精准对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陈华政,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IT类课程过程性考核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30301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07-04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为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承担着向产业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产业工人的重要任务。正是由于职业教育贴近市场的这一属性,教育界先后使用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等概念。“校企合作”把合作主体仅仅确定为“学校”与“企业”,认知过于具体和狭窄。工学结合强调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产学合作”中的“产”则从企业拓展为产业、企业,“学”也从“学校”拓展为“学校、科研机构”,认知进一步丰富[1]。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纵观这些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校企、产学到产教的变化,二是从合作、结合到融合的变化。用词上的频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理论研究的不成熟,更反映了“产学研结合”认知上的与时俱进。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口号的提出,尤其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更是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2][3]。但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究其根源,诸多问题症结就在于职业教育供给失衡[4][5]。因此,职业教育在关注需求端、用人端的同时,尤其要关注供给端、培养端,深化供给侧改革,做好精准对接。本文尝试从理清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不同责任方的职责入手,重点阐述在专业、课程等层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精准对接。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资源,四个要素各司其职。政府通过建立激勵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新技术、新岗位,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业协会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专业动态优化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解决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问题;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质量评价;参与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

二、专业承接

各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政校行企搭台后,落实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师培养与教学条件等方面落实与行业企业的精准对接。

各专业要立足建设主线,首先将行业需求融入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并逐步细化为职业能力(包);其次,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群,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用课程(包)来支撑专业目标的实现;最后,落实课堂教学与评价,以此来保障培养规格的达成。对接行业需求是专业建设的“天”,回归课堂教学是专业建设的“地”,“顶天立地”,在“天地”之间说要做的,做已说的,实现知行合一。

三、对接实施

1.培养规格对接。各专业的目标是为区域产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专业供给侧的精准性,与区域内行业协会以及不同层次规模的企业对接,吸收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参考行业企业的从业规范是切实有效的途径。最直接的体现是面向行业岗位需要构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既关注学生毕业3~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又明确学生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该获得的学习成果,此学习成果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

学生的专业能力需要通过课程来培养,通过设计不同的课程(群)来培养学生不同维度的能力,每门课程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都应有贡献。通过构建课程与核心能力的支撑矩阵(如表2所示),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课程层面的落地与实施。

2.课程标准的对接。各专业确定课程体系后,必须建设每门课程的标准,以此来规范课程的教学实施,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标准重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和考核设计,必须明确课程所参考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岗位标准。将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形成精准对接,构建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规格之间的支撑矩阵,回答“为什么要开这个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

3.课堂教学的对接。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基本要求的描述蓝图,课程标准的设计目标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准对接就必须在教学历程表中明确教学内容的企业性、参与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参与度,并以此作为教学检查的依据。

4.教学条件对接。教学条件包括师资、教学场地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教学条件的对接首先是校企共建真实工作环境,其次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最后是真实的双师队伍。良好的师资团队是基础,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是保障,信息化教学是有益的补充。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带头人、专兼职教师队伍等,提高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等使用率,充分挖掘校外合作企业、国际交流等渠道,补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基于现有的音视频、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四、专业诊改对接

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应产业的需求和发展,通过定期面向在校生、毕业生、企业雇主等调研其对专业的认可度,来了解专业培养规格在执行层面的精准对接程度。同时,在明确的课程与能力支撑矩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授课教师教学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对接程度,从而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五、对接成效

为落实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师培养与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立项13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与区域内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三一海工学院,引入企业资源进课堂,现已正式开班授课。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IHK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考试标准、评估标准和教学组织管理标准,并进行本土化完善,在多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勇夺桂冠。

参考文献:

[1]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0.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2005-10-28.

[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27.

[4] 胡冬艷,孙静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55-56.

[5] 秦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人力资源供给能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5):22-23.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