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机制研究
2018-05-14陶有祥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大会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今后一段时期党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十九大精神“三进”是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现实要求,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是保证十九大精神学习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三进;四个伟大;载体
作者简介:陶有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3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我们党新时代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阵地,以“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为原则。不仅承担着向青年大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使命,而且还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十九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三进”机制,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仅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对于系统学习十九大精神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十九大精神“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九大精神“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用十九大精神教育、武装青年大学生,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让十九大精神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1.十九大精神“进教材”是“三进”的首要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现有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本科生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这些课程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德育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当前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特点,通过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既做到立德树人,又做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育内容本身。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科学性,才能达到老师真信、真讲,学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的境界。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它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报告中包含了一大批的新的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如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等。这些内容极具科学性和时效性,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时地补充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说服力。
2.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是“三进”的核心和重点。“进课堂”以“进教材”为基础。高校四门政治理论课教材都应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十九大报告精神既是理论创新又是行动指南,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备课时,认真研读十九大精神,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报告思想有针对性地、有机地、系统地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内容,把十九大精神讲透、讲深,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国家未来的发展纲领等重大命题,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够跟党的政策保持一致,用党的最新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进课堂”是“三进”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三进”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以老师认真备课为前提,只有课堂教学老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把理论讲透了,才能被学生接受、内化。
3.十九大精神“进头脑”是“三进”的目标和最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怀特·艾伦指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作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报告精神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自主的价值和自觉的行动规范。只有报告精神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才能构建起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并以此为指引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十九大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三进”运行机制
1.关于十九大精神“进教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编写的2015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标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材内容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2015年编订出版的这套教材,包含了十八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而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又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需要及时的补充到内容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订、出版是一个大的工程,不可能随着会议的召开立马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研读十九大精神,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出相关辅导讲义,以便大学生能及时地学到党的和国家的最新思想、最新政策。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整本教材包括十二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精髓。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过程和理论成果是重点,这一部分需要补充习近平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思想。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需要补充进去的内容是最多的。比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内容。
2.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课堂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进”的效果。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应该建立在“进教材”的基础之上,首先做到四门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与十九大精神的有效对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一方面,需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理论学习贯穿到教学实践活动的各阶段和各环节,只有深刻理解了十九大精神的理论成果、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应该组织政治理论课老师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集体备课。一方面需要老师熟知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另一方面高度领会十九大精神,准确地向学生阐述报告精神。
另一方面,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专题式授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专题式授课。十九大报告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历史经验总结,又有未来发展纲领;既是理论成果,又是实践指南。所以,教师可以立足于多个不同的切入点梳理出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专题授课避免了泛泛而谈,才能讲得深刻,讲得透彻,理论宣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育是“知识生产”与“人格生产”相统一的过程。其中的“知识”由“社会而构成”,这意味着“更有效的知识也将通过社会而成为可能”。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创新型企业、致富先进地区、科技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通过这些实践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成果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这种注重以影响为主、以教为辅的方式可以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学生更加喜闻乐见,也增加了理论的现实感。
3.十九大精神“进大脑”。“进头脑”是“三进”的落脚点。首先,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接受学习时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思想上共鸣,在行为上统一。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缺少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积极地表达出对于报告精神的理解,不仅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还有利于学生将报告精神内化,做到真正的“进大脑”。为此,在教法上,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专题讨论、学生演讲、辩论会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老师也可以给学生给出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自行查找资料解决疑惑,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校应该成立学生“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十九大顺利召开后,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会议精神的学习,从中央到地方成了不同的宣讲团,来宣讲十九大精神,通过理论宣讲推动全国人民对于会议精神的学习。这种方式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十九大精神宣讲团”,通过学生自己宣讲十九大精神,不仅能提升宣讲者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最后,要积极整合、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载体,比如校园媒体、社团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发挥校园媒体、社团的重要功能,形成十九大精神宣讲学习的浓厚氛围。从传播特色看,校园媒体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创新性、时效性等鲜明特点。所以校报、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社团内部报刊、二级学院报刊等校园媒体在十九大精神“三进”过程中应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十九大精神“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机制
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关键,而“进头脑”是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把“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当作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贯穿于十九大精神教育的全过程,而完整教学体系的构成,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个“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之外还应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十九大精神学习是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正确途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学校全力支持来构建大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全面覆盖。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义的意识。”做好十九大精神“三进”的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为此,学校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老师对于理论的学习,比如教师内部关于十九大精神的研讨会,观摩学习相关专家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省级宣讲团成员给予老师具体的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协同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十九大精神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学校一方面应该积极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拓展实践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另外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经费的支持。
最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方式,将十九大精神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查结合在一起。通过考试,不仅能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也能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则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最后的考核中,在试卷中对于十九大精神也有充分的体现。同时,为了克服“应试”的弊端,最后的考核应该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既考查到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考查到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N]. 中国教育报,2005-07-15.
[2]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 王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