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理健康教育大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8-05-14刘淑均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新特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高校辅导员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作者简介:刘淑均,湖北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9-0010-02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线工作者,其工作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就业指导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为目的,是辅导员这一岗位设立的初衷,也是现在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是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的有关技术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因此,从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出发,梳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探寻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对于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表现欲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与此相应的是,现在大学生对权威并不信服,对灌输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排斥。②由于学习压力减轻,一些积压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大学更易集中爆发。一些来自留守家庭、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动机不明,易出现旷课等违纪现象。父母常年冲突的学生易在社交中表现出回避或者攻击性反应。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学生易自卑,人际关系敏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自卑、抑郁或具有暴力倾向。这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③自我思考较多,对自我能力较为自信,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对自我和专业的认识不清导致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茫然,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也加剧这一情况。④权利意识强,重视自我体验,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较弱。行动的目的性强,能够坚持达到目的。但有时表现得过于计较自我利益和眼前得失,责任心和奉献意识较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当前,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复杂且相互交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偏差、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归为道德问题,很难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把握。[1]心理问题是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往往心理问题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问题和问题行为的解决。

2.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心理健康教育是采用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处理的问题包括适应问题、学习困难、情绪调节等方面,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因此,将二者结合有助于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有助于辅导员打开学生心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学生主动性;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有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举措

1.将心理咨询的有关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大学生出现的多是发展性的问题,仍有纠正和发展的空间。可以利用倾听、同理等技巧进行交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采用自由联想、放松训练等方式,能够卸下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采用空椅法能够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等。这些心理咨询技巧的运用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被接纳的交流空间,同时辅导员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包容和关注、提高对学生问题的觉察能力,进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抓住重点人群和关键期,利用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应对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辅导员在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辅导员能够调动宿舍、班级和任课老师的力量为重点学生提供情感支持,能通过學校资助、学习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学生的一部分现实问题,此外,课外活动的开展也能让重点学生找到归属感。大学生思维能力逐渐趋于成熟,但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家庭极端贫困学生、患有精神类疾病学生以及遭遇突发事件学生而言,心理问题也是困扰他们学习生活的重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这些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同时,心理困扰具有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大一新生易产生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迷茫,学习目标、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影响情绪状态;毕业班易出现升学就业选择的焦虑。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系统地宣传一些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学生活动是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如以入学教育、贫困生资助、运动会一系列活动为契机,可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

3.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最初且始终存在的社会单元,是个体成长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家庭通过遗传、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且这一影响还是延续的。[2]学生的问题部分也是因为家庭问题造成的。但目前高校承担了学生全部的教育责任,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完善家校沟通可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联系,让学校了解家庭的想法,家長时事得到学生近况的反应;二是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介绍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给孩子更多关心和关注,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三是学校和家庭互为支持,形合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家长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并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考虑建立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开展家长课堂、虚拟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4.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成人感强但经济和情感上的依赖性依然存在,并未完全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但不稳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情绪波动,易偏激、冲动,渴望被理解,但又具有闭锁性。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目前,院系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发布的是院系新闻,多为单方面的信息输出。可以借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思想政治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答疑服务,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此外,还可通过团组织活动、团辅活动、实践小组和互助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一线的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而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陈曦.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66-67.

[2] 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责任编辑 陈 莉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