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实现

2018-05-14顾琴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专业教学书法

顾琴

摘 要:如何构建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如何通过教学有效地推动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华师大书法篆刻专业教学为实例,分别从“天、地、人”的视角切入,研讨传统文化“为何”又“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的样态与手段,挖掘华师大书法教学“重教化、成持敬、养人文”理念的人文内涵及其价值,并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其书法教学改革对当代海派文化中新学院派书法教学的促进意义。由此,分析书法教学所历经的三层境界:“无我——有我——大我”,亦即依托综合大学里综合多元的文化特质,力求达到书法教学中传统艺术与文化“技”与“道”齐头并进的传承臻境。

关键词: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传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3-0092-06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其专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书法创作能力、审美能力、人文情怀和文化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近来,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多所综合大学纷设书法篆刻专业。由此,如何构建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中的文化要素 ?如何完善既有的书法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如何通过教学,合理、有效地推动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当前书法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设立在综合大学中的书法专业,较之此前设立于高等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两者所肩负的教学责任和教学使命都不尽相同。我们认为,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当依托综合大学具有的综合多元的文化特质,着力于“重教化、成持敬、养人文”,力求达到传统艺术与文化“技”与“道”齐头并进的传承臻境。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书法篆刻专业教学为例,从“天、地、人”三个视角切入,研讨及分析传统文化“为何”又“如何”在书法篆刻专业教学中得以实现的样态及手段。并由此揭示其绵延不息的当代意义,以期为当前日益繁盛的书法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天:“以天合天”的整一性

“天”的视角,可以理解为被赋予时间意义的宏观及客观的大语境,落到书法教学实事,即当前所面临的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在此語境中,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独特意义愈加凸显。新世纪以来,“二王书风”逐渐回归并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仿效的主流风格。

(一)大背景的生成:“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及逐步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并将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作为当前重大战略要务。

面对当今书法教育的大好境遇,基于华师大书法硕士毕业后,大多将任教于各校书法教学岗位的状况,教师在修订书法专业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等方面,均作了先瞻性、相对应的改革,自主地将传统文化的实现置于书法专业教学,即在培养书法专业学生熟识书法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强调培养学生们自主汲取并涵养中国文化精髓。同时,运用相关教学手段敦促学生们自觉把握好“传”与“承”的创新力,使学生具备书法艺术心智的整体感,力争在书法创作、审美和教学各域中力争趋近“天人合一、道技并进、与时俱进、各造其极”的理想。

(二)凸显书法意义:“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先生将文化定义为“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意志与创造欲望在实际世界中的体现,也就是这个民族的人生观、宇宙观、思维方式和抒情方式,等等。称其为广义的哲学”。[1]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为书法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实际世界的第一境,还代表摆脱此实际世界的最后一境,即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标在于思维的省悟贯通之后,返回到实践生活之中。而从抽象思维落实到具体生活的第一境乃是书法。

倘要理解“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须跃出通常的书法认识论角度,应从本体论的角度追寻书法为何存在、又怎样存在?即构造书法终极存在的体系,不仅是从个体的审美经验考量书法的存在,而是将书法中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及对象结构作为探究的主旨,是从整体且动态的视角全面思考书法本真。关注书法整体过程,包括书法创作与审美,都是以书法作品为媒介的方式而存在的,是突出人的自身价值。无论是书家创作书法作品,还是欣赏者通过审美体验得到美的过程,都要突出关注人的存在以及人对生命的体验,要求人在书法创作及体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认知自己,并及时表达新境。这与认识论的视角有所不同,书法认识论关注的是作品主客体二元关系,以及外部世界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知,在当今传统文化回归的语境中,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意义更为凸显。华师大美院书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们自觉重视涵养传统文化精神,要求学生日常以临习精研传统经典字帖为主,通过以毛笔写日记手札的形式贴近传统人文情怀,始终注重蕴养“诗心文胆”的笔墨精神与人文理想,以达“追摹先贤、开启后人”之境。

(三)帖学的回归:“二王书风”呈主流之势

21世纪以来,承续20世纪书法碑学写意之余绪,经典帖学 “二王书风”呈回归之势,为当代书坛主流,这符合书法史风格交替演进发展的历史规律。

在这股新兴的复古潮流中,教师将“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理念置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饱含文化意识精研“二王书风”,学理性地分析古今学王书风者的优点与不足,以触发临古的自立与自省。同时,寻求其在书法史上“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历史功效,即王氏书风对古篆隶及汉魏章草楷书的继承;关注其创造性地在运笔过程中的提按动作、章法构成中空间感的营造,着重体悟以笔墨表达规正而洒脱、古质而今妍的艺术自觉与魏晋风骨。

二、地:“立足于地”的实效性

本文所述“地”的视角具有空间意义,即从文化生态学的地域结构生发,关乎华东师范大学书法教学之“地”,就是身处当代海派文化中的书法教学生态、以及身处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书法教学特质,当立足于地、审时度势、汲古得新、力追实效。

(一)海派文化中的高校书法专业教学生态

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情境中,当前,上海高校书法专业教学呈多元并向上发展之势,其潜能与未来的发力备受业界瞩目。

目前,上海招收书法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的高校院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市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有华东师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此外,还有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市书协联合办学招收书法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目前,任教于这几所高校的书法研究生导师共十余名,上师大有书法教师3名,硕导1名;华师大美术学院有书法专业硕导5名;上大有在职书法教师2名,硕导3名(外聘1名);上海交大有书法硕导2名。上海高校中书法专业博士招生的教授有: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沃兴华教授(已退休)、华东师范大学阮荣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周斌教授、上海大学白鹤教授。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率先在上海高校书法专业硕士招生中将“书法篆刻”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隶属美术学科中的国画书法系。2017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新增独立隶属于美术学的书法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而上海其他高校尚未将书法专业单独设置,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书法专业归于“设计学”的“公共艺术”方向、上海大学原有的书法专业归于“美术学”的“水墨画研究”方向,书法招生的归属尚待独立发展。由此可见,上海高校书法专业设置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华师大是目前上海高校中唯一具备书法本科、书法艺术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体系的高校,而且目前,其书法专任导师人数为沪高校最多、职称梯队层面也最齐整。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书法篆刻专业于2014年设置,同时,与上海市文联共同创建成立“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并得到上海市文联的学科专项资助。其宗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上海高等书法专业学科建设,努力实现社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立足上海及面向全国,实施上海高等书法教育发展战略,使上海书法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强对海派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扩大对外交流,从而提升海派书法影响力。

华师大艺研所书法专业从2014年至今,已招了56名全日制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五名。2017年6月,首届9名书法硕士已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投入各自的书法教学岗位。四年多来,学科发展已初具建树。书法篆刻专业秉承“重传统、重基础、重研究、重能力”的教学宗旨,以提高传统文化学养为教学核心,坚持开放办学。书法专业师生们所取得的成绩已令人关注,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海派书法 “新学院派”的蕴蓄

从目前上海高校书法专业的招生、教学、人才引进和师资结构等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发展的潜能一目了然。因地处长三角文化圈的重要位置,加上海派文化的历史沉淀,一股海派书法“新学院派”的发力正在涌动与蕴蓄。

就地域看,上海处于江浙两省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江浙沪三地的文化经济都旗鼓相当,因地域毗邻而致使艺术风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综观当前上海高校书法专业教学现状,与江、浙两省相比差距较大,如江苏的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浙江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已成为国内书法专业高等教学高地。故上海高校在教学机制及师资组建等方面,都可借鉴江浙两省兄弟高校书法专业的经验,扬长避短。

客观而言,上海高校书法教学尚处在初启勃兴的预发阶段,各校书法专业现有的书法专职教师、学生以及畢业后留沪的学生,都是当代新海派书法理论与创作的新生主力军,他们的创作与理论成果将成为未来海派书法的主体。这就必定赋予“海派文化”具有新式的“学院派”意味:其书印创作及理论研究需经过正规而传统、严格而系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师生相传、层层因袭;形式正大、内容与上海相关的优秀成果纷呈迭出;书家们彼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念;能引领新海派书法的潮流,同时,要注意避免旧式学院派的过度保守及程式僵化的弊病。此外,其创作主题、书印风格、科研对象和教学手段诸方面都立足上海、贯通海派文化、借鉴海派文化开明睿智之“新”与“融”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扬弃传统,夯实新海派书法的“新学院派”特质,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新海派书法之“新学院派”的主导

华师大美术学院无疑是这新海派书法之“新学院派”的主导。从2014年初设书法篆刻专业至今,致力于打造海派文化语境中的学院派书法教学模式。除书法篆刻专业技法创作课之外,另外,专门延请名师,开设文字学、碑帖学、古典文学和诗词题跋等传统文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强调坚守与发扬书法的文化性,以提高传统文化学养为教学核心,始终对传统文化秉持“持敬”之心,传承精进。

三、人:致中和“追摹先贤、开启后人”

本文所述“人”的视角,介乎“天”“地”时空之间,以达“致中和”的中庸之道,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承前启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之发展,有主观能动的意义。华师大艺研所书法教学就强调对书法文化性的坚守与发扬,即对传统文化要知、惜、修(扬、弃),始终用辩证的态度学习并发扬传统。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开放办学,践行传统文化的实现。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复合化

重视“引进去”和“走出去”。“引进来”指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专任书法导师授课之外,还积极推行开放式教学,坚持延请名家名师讲解,传授书法篆刻技法及创作奥妙,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走出去”,即鼓励师生们对外交流、外出考察学习。

华师大书法专业课程设置,注重“技”与“道”合力并进,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以立体模式全面培养学生。除专业基础课程之外,三年多来,延请名师名家讲授专业类、文化类特色课程,如特邀韩天衡授“篆刻艺术”、曹锦炎授“文字学——商周金文导读”、沈培方授“历代书论导读”、钱伟强授“诗词题跋”、陈忠康授“书法临摹与创作”、仲威授“碑帖鉴定”、俞丰授“金石学——历代经典碑帖导读”、王客授“书法创作点评”和戴小京授“古代书论导读”等课程。要求学生们精研名师们的创作技法与奥妙、及时消化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书写及创作中。通过文化特色课程的设置,营造传统典籍教化的语境,特训学生们初步具备古代汉语、古文字学素养。如通过“碑帖鉴定”“金石学”课,敦促学生们熟识金石碑帖研究、熟识历代经典碑帖文辞,旁涉考据学、历史学、文献学和书学等教养;通过“文字学”“书论导读”和“诗词题跋”课,敦促学生们从“音、形、意”三方面构建古代汉语、古文字导读体系,并初步掌握传统诗文格律知识,尝试自作古体诗文题跋;以期学生们通透体悟传统的书学之“道”。

课堂之外,借助上海市以及高校人文教育资源,主办多层面的文化艺术讲座,包括:华师大艺术专业硕士“综合人文·科学素养”系列讲座、艺研所公共艺术讲座。为学生提供立体的传统人文精神涵养的环境,敦促其积极、自主地汲取人文素养。此外,抓住时机进行校际与书画院同道的交流,既包括导师层面、又包括学生层面的交流,如:邀请中央党校书法教授陈中浙、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院解小青、中国美院戴家妙和复旦大学沃兴华教授等亲临教室指导交流,以扩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

“走出去”,带领学生们赴外地参观书法展、进行专业考察。联合上海市书协、博物馆、美术馆及出版社等单位,外派学生实习,使其在与书法相关而职责不同的岗位锻炼学习。如陈建胜赴上海博物馆实习,完成上博藏战国竹简复制品书写工作;李大旺、陈紫薇和陈王庆赴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实习,学习拓片制作、图文资料整理工作;段慧强、罗宁赴上海书画出版社实习,参与完成书籍校对、字帖编辑工作;顾文俊、陈王庆和芮念晨赴韩天衡美术馆实习,参与完成书法教材编撰工作;汤易璇赴韩天衡美术馆实习,参与完成书法教学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李默、许耕硕、高榕、项宁和王斐斐等赴上海市书协实习,协助市书协老师整理材料、协助完成书法展览与活动的具体工作。

考察、实习结束后,通过布置撰写报告的方式,使学生们追寻专业学习与实地考察、实习工作的相互关联,以敦促学生们在与书法篆刻相关的实习岗位中一边实习、一边发现问题,不断地自觉反省,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工作做好先期预备。

(二)强化传统文化的书法教学手段

华师大艺研所书法专业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艺术教化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规定书法研究生入学之后,日常要以毛笔书写(日记)手札,而且必须写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心得体悟,并且不定期地召集学生们开学习组碰头会,相互交流,以期相互砥砺、共同进步。

这个特别的复古式的日记手札规定作业,经由研究生们实践至今,留给当代书法教学的思考颇多。规定学生以毛笔写日记手札,是由“外在”到“内在”的过程,一开始强制规定以毛笔写日记,敦促学生们由外在压力转向自觉,并逐渐形成日常习惯。当然,不一定是每天写日记手札,而是要求记录书印学习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心迹历程。确定与书法专业相关,必须具备真情实感、以毛笔书写,通过一撇一捺的用笔,力图做到心手相连,以表达书者的真情實感。徒手书写的字迹与笔墨必定真实、必定饱含情感。

三年多来,学生们毛笔日记手札的积累及成效通过《敬书——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教学汇报图文集》之“一日之迹(日记篇)”和“学有缉熙(作品篇)”可见一斑。

就内容看,主要涉及上课、讲座、看展后的心得;读书摘录、批注笔记;艺术拜会、交流后的记录及自己心得体会;书印创作过程中体悟细节的记录;与师友同道交往共事时的刹那心悟等。就手札文体看,除白话文之外,还有文言文、半文半白、格律古体诗。就存在形式看,除硬笔、毛笔书法记录之外,还有以微信图文同步记录发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静心读来,学生们的日记手札文图都因真实、纯粹、细节而动人。

可以说,每件日记手札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内容、很有意境的书法作品。亦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所述的,一件艺术作品包括两个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艺术家心灵的情感,它决定艺术作品的内质形式;外在因素是表现形式,是艺术精神的客观显现。

四年多来,学生们坚持用毛笔写日记手札,也就是自觉追寻对生命及日常悟道体验过程的迹化,包括书印艺术创作、审美和炼心等诸方面,是育人心智的完整且细密的记录。可以预见,当下这些学生们的日记手札,就是为未来研究当代海派文化及书法篆刻教育留下的第一手的、最鲜活的文献资料,也是为后人破解书者情感信息、体验其书法精神的最直接且最有力的依据。

(三)书法教学“成于人”的目标实现

书法教学首先应到回归育人养性的立场来深思,其重点在于通过书法教学来育人心智,应以培养学生的心性为重。由此,书法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出的人究竟如何?这就关涉到书法教学“成于人”的目标如何得以实现的问题。

书法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人。即通过系统的书法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匠,更应是艺术家。亦即懂得书法之美在于意,要胸中有大意、并能自由自在地诉诸笔墨。落实到书法教学环节,具体就是写日记手札等如何写出真正的自我?要先写“小我”;其次,更要由“小我”写出“大我”。写“小我”是写出真情实感,写“大我”就是要将所写出的书迹作品,拿出来交流、研讨,使其具有宏观的艺术价值及社会功效。基于以上的思考,总结出书法教学历经以下三层境界。

1.第一境界:无我

是取法乎上、学习技法,精研临摹的过程。就是着力于“技”层面的学习,强调以临摹传统碑帖为主,不断反复锤炼,以熟练吃透并掌握用笔、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书法基本功,鼓励学生最好起初就选用文言文表述言情,以力图在日记手札的起始阶段就尽可能地复原传统文人情境。初始阶段,学生对于经典字帖的临摹,是属外在的临摹,即“无我之临”。在此阶段,对于传统经典尽力由“入”到“遍”至“透”。入:是必须深入传统经典书法作品去钻研体验,才能有所得;遍:是指要广博地鉴赏各种风格类型的经典作品,博采众长;透:是要有独特的体验,要能悟,即避开陈见与遮蔽,具备独赏能力,深得经典之作的笔墨本质。

2.第二境界:有我

就是在作品里能自由抒发真实而纯粹的个人情感,并且逐渐蕴涵塑造自己的风格,落实于写日记手札时的要求亦然。这阶段的临摹与书写,是在经过前期反复观摩经典、以及模仿体会练习之后,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进步成为内在化的模仿,即为“有我之临”属于意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第三境界:大我

在书写中将“小我”扩充成“大我”,是将个人情感提高到人类情感的高度,不是不要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对个人情感进行有意识的艺术选择和艺术再造,使其既是个人的又是大家的、既是个性的又是符合共性的。通过书者——作品——欣赏者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是使书法同时作为审美实践的创作活动而存在。亦即经过前期对传统经典之作从“无我”到“有我”的学习与锤炼之后,书者在笔墨与观念上具备亦旧亦新的独创力,即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他所领悟的天地万物之情,是融入书者自己的学养、性情与心境的,同时,因作品而能引导并教化审美者的独赏之情。也就是书法的艺术存在就能够溢出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有形的视阈,同时,又蕴涵有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和历史等无形的涵义。并由此构筑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直指性灵“大我”的墨象世界,是符合“道”层面的书法艺术创作。

总而言之,综合大学书法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上述第一、第二境界,而理想目标是第三境界。要达到第三境界,可以组织学生们定期集中,互相观摩研讨作品,或举办历史经典名家作品的讲评会,或举办书法实验创作交流会等具体方式,以此敦促学生们不断相互砥砺,彼此提高艺术境界、增厚艺术素养,并力争在作品中表达“大我”的人文精神。本文所述综合大学书法教学中传统文化实现的路径及意义即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J).文汇出版社,1999:252-256.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专业教学书法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诗书画苑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参与式教学在学前双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