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冠冕
2018-05-14褚庆立
褚庆立
摘 要:以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及理论主张为视角,并以其对黄公望、吴镇、倪赞及王蒙元“四家”绘画影响为考察重点,探讨其在文人画发展上的贡献。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元代画坛巨擘,赵孟頫开辟出了一条重古法,以书法笔意入画的新格局,此后的“四家”则把这一风尚变成成熟的艺术实践,并推向了顶峰。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元画成熟后的典型面貌和所能达到的时代高度,同时,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品格。
关键词:赵孟頫;绘画艺术;理论主张;元“四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3-0081-05
1279年,南宋灭亡之际,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正值年少,在此江山倾覆的局面下,他依然坚持勤勉苦读。成年后,他曾赋闲于家,与钱选等吴兴一带的儒生们时常举行诗文、书画方面的交酬,并名声渐显于乡里,与其他七人合称为“吴兴八俊”。①其后,作为宋代宗室遗孙,他出仕于取代其祖代基业的元蒙政权。同时,又因其在绘画、书法、音律及鉴藏等方面的才华,成为江南“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文坛领袖。就其书画影响而言,在赵孟頫是否归于元“四家”的分歧,特别是作为故宋王孙“仕元”,失去文人最看重的“大节”方面,饱受当时与后世文人的非议和谴责,进而,使其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呈现出毁誉兼具的局面。加之与其后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等元“四家”间或师承、或亲属关系问题的争议,使得问题变得颇具纷扰。本文写作的宗旨在于以赵孟頫书画艺术成就及理论主张为视角,重点考察元“四家”对他的师承及其受绘画影响,且通过分析,探讨其成就,彰显其影响,进而,还原出一个“无愧家声三百年”②的赵孟頫。[1]137
一、赵孟頫的绘画艺术成就及理论主张
就其成就而言,赵孟頫的才华首先在诗文与书法方面,但最受世人推崇却是其绘画。作为画坛领袖,他顺应时代的潮流,作品坚持古意,使得北宋时期所萌兴的文人画得以发展,并把元代绘画带入新的高度。赵孟頫的绘画功力扎实,其作品人物、鞍马、山水、花鸟及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及写意诸体兼备,作品融唐宋绘画之长而自成一家。特别是在山水画上,他上追唐五代,下逮北宋,取法董源、巨然、李成和郭熙等大家,调和丹青水墨,兼容南北画法,而自成一家。他曾向钱选请教绘画中的“士气”问题:“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2]229并指出“士气”便是隶体,便是书法。“士气”说与赵孟頫的“书画用笔同法”说相似,又有区别。故而在创作时,他张扬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彰显出独特的自我特征。其作品如《幼舆丘壑图》《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重江叠嶂图》和《红衣罗汉像》等,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工整细密、注重色彩,融唐画风格与其作品之中,体现出如董其昌跋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鹊华秋色图》所言:“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而去其犷”[3],进入到一个尊唐宋而开自家风貌的局面。
赵孟頫的师古说,历来被看做其画论的代表性观点,他曾在元大德五年(1301年),赵孟頫为高克恭作《秋林平远图》中的自题画跋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4]438显示出其对“古”法的倾慕和对绘画风格“古意”的追求。
此外,赵孟頫秉承书画同源的理论传统,甚至把书法创作时偶然留下的痕迹——“飞白”作为物象营造的技法基础。同时,他还融会古法,画面由工笔重彩而淡墨写意,并以文人写意山水画路数,把北宋李成、郭熙等诸家敦厚严谨的笔法转化成秀劲潇洒,使画面的构图呈现出由繁复而精简的状貌。其作品不再把物象的形似作为首位,弱化绘画的政教功能,增强书法的笔墨韵味与诗意表达,做到了把主观情感融入到物象的营造和画面的意境之中。同时,所张扬的士人画风范及“逸品”为尚的追求,完成了“承宋启元”的重任,成就了為童书业所认为的“元画之始祖”霸主地位。
二、赵孟頫与元四家的渊源及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
客观来讲,赵孟頫作为画坛领袖,其贡献在于为元代绘画框定了品格,并指明了方向。他的作品,以骨法用笔及在经营位置上的独到价值,表达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怀,同时,也体现出其既注重传统、师法古人,又以自然为师,造化与心源结合独出心裁的一面。这正如其在《题苍松叠帕图》所题“桑芋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5]8为黄公望、吴镇、倪赞和王蒙等元“四家”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铺就了道路。使得此四家的作品,在承继赵孟頫的创作及理论衣钵的基础上,融入各自技法表现及自我感悟,使画面呈现出与唐宋时期也极为不同的面貌特征,成为当时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两代、甚至近现代山水画创作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松雪斋中小学生——赵孟頫对黄公望绘画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得赵孟頫指点传授者,首推黄公望。赵黄二氏的书画活动几乎伴随着整个蒙元政权。早期,赵孟頫作为画坛上的盟主;后期,黄公望则为翘楚。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江苏常熟人。在绘画方面,黄公望曾经接受赵孟頫亲自指点,故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③值得注意的是,赵孟頫和黄公望虽然存在师承关系,但由于二人出身及境遇之不同和个性的差异,使其艺术上各具特色。其画风正如清·王时敏《西庐画跋》云:“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浓纤澹远,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6]252,从中便可知其师承关系。
黄公望的山水画对明清及以后的山水画的成就巨大,影响深远。他于82岁时画成之传世作品以《富春山居图》,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 、精练的笔墨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该作品汲取了巨然的构图和赵孟頫简括之笔,以高度的概括手法来表现山石,笔意简远,而气韵生动。而其设色,在宋人浓丽重色的基础上,植入水墨晕染之法,达到其意境萧疏之效果。这正如王原祁在其《又仿大痴设色为轮美作》所言:“大痴画以平淡天真为主,又是而傅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7]79
(二)私交子侄——赵孟頫对吴镇绘画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吴镇比赵孟頫年龄小许多,亦无师徒关系。但赵孟頫曾于大德三年(1299)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因之与江南士大夫阶层联系密切。此时,他结交吴镇的三叔公吴森,且在其叔去世之后撰写了《义士吴公墓铭》。在此期间,赵孟頫亦在嘉兴的名胜古迹留下了他的不少墨迹,这无疑对年幼的吴镇产生了影响。从绘画作品上看,吴镇的题材较窄、传世仅十几幅,但承继巨然之画面苍古,赵孟頫之笔法灵动,张扬出墨法之变化,是前代所无的。
赵孟頫与高克恭的文人意笔对吴镇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面临丰富的传统艺术,吴镇对巨然的点苔与披麻皴等技法语言爱慕之至,且有甚多师法之处,这正像清代画家恽寿平所讲的:“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董、巨,然吴尚沉郁,黄贵萧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8]157就吴镇的绘画题材来看,他的作品大多选择垂钓与江中渔父、与寒江中的孤舟作为画面的主要形象加以塑造,表现出清高孤傲而心系江湖的文人情怀。他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用色很少,并善于把握水的使用技巧,因此使画面呈现出朴茂润秀的特征。此外,其绘画大多使用长披麻皴技法画出山岗坡地一类的形象,并善于用淡墨来绘就石块,用浓墨点染苔痕,且善于在山顶上表现出矾石。其作品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营造一种江南迷蒙韵秀的烟雨氛围,来抒发自己作为文人画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
(三)后学知音——赵孟頫对倪瓒绘画的影响
由于在性格、思想、爱好和情趣诸方面的一致性,倪瓒在书画理论上承继着赵孟頫文人画的理论,其作品也深受赵孟赵孟頫“书画本来同”的影响,这是因为倪瓒对赵孟頫的诗品文章、书法绘画皆服膺之至,并且对其人品也赞誉有加,且多次在其诗文和书画题跋中流露自己对于赵孟頫的倾慕之意。如至正二年(1343)為好友张德常在其收藏的《赵松雪诗稿》中的题跋“赵翰林高情散朗,殆似晋宋间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是照映清时,虽寸缣尺楮散落人间,亦莫不以为宝也。今人工诗文字画非不能粉泽妍媚,山鸡野鹜,文采亦尔烂斑,至其神韵则与孔翠殊,绝此无他,固在人品何如耳。”“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惟有高人赵荣禄,赏伊幽意近清标。”“要知人好画亦好,爱比当年屋上乌。”这种“爱屋及乌”的态度,无疑反应出倪瓒倾慕赵氏的心迹。也显示出倪瓒对赵的书画艺术倾慕有加且师法之的态度,故其作品自然秉承着赵氏的书画思想和创作特征。倪瓒的作品标榜自娱,也曾自题:“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等。这种“逸”的理论显然是对赵孟頫士人画理论的发挥,因此,对以后文人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赵、倪两家的作品呈现出其画面之景皆源于自然的惯常物象,且通常用写生的笔法灵动而充满生机地表现出来,倪瓒的作品透露出明显的师法赵孟頫之迹。这从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和倪瓒的《安处斋图卷》两幅作品的画面表现中,就可轻易的看出。
此外,倪瓒的山水画作品大多用楷书撰写长跋,画面笔墨语言朴素清雅,画面形象简洁通透,其画面构图在元明两代也是极有自己风格的。如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六君子图》《虞山林壑图》和《容膝斋图》等,皆是其代表之作。其中,《渔庄秋霁图》是其晚年的作品,所画内容上王云浦渔庄,画面构图是其典型的一江两岸的平远式三段构图法:画面近景为坡地,其上画几株干枯之树,中间画着大片浩瀚的水面,远景用淡墨绘就连绵山岭,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静而萧飒之感。
(四)家学嫡传——赵孟頫对王蒙绘画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因王蒙(1308-1385年)与赵孟頫具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其作品受赵的影响最为明显。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又号香光居士,赵孟頫外孙。④早在王蒙青年时期,他就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明史记载“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赵孟頫之甥也。敏于文,不尚榘度。工画山水,兼善人物。少时赋宫词,仁和俞友仁见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问,遇乱,隐居黄鹤山,自称黄鹤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尝谒胡惟庸于私第,与会稽郭传、僧知聪观画。惟庸伏法,蒙坐事被逮,瘐死狱中。”[9]502可见,王蒙作为赵孟頫的后人,他不愿沉寂,对功名也有着急切的追慕之心。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他一生多次出世去试图寻找自己的抱负施展之处,但生不逢时。虽于元朝顺帝年间,有幸担任了“理问”一类的职务,但怎奈仕途曲折,人生艰辛,加之社会不断的变革,持续的动荡,让他弃官后非常遗憾地隐居于家乡的黄鹤山中,不得不过起清闲的日子。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正是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的存在,让他重新拿起笔墨,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到了明朝洪武初年,王蒙又一次出仕,出任山东泰安的知州。但事与愿违,因其与当时胡惟庸案有牵连,而被投入狱中染疾而亡。这种时而归隐时而出仕的生活、让他更清晰地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更能把自己的感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纵观王蒙的山水画作品,其绘画风格秉承文人画传统而自成一家,因此,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较大。其绘画作品在题材上大多以闲淡的归隐生活为主,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便属于此类。从其创作中,我们可知,王蒙的绘画师承董、巨,但其笔法特征却更多地来源于赵孟頫。他兼容了董氏的灵动与其外祖的细密,并用他独有的牛毛皴、解索皴等技法塑造山水,其作品构图严谨,设色浑厚,形成与倪瓒所惯用的渴笔枯墨技法与一江两岸式不同的特有构图。正因该图的成功,才后世的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王叔明”。
在元“四家”中,王蒙的年纪最轻。所以使得他与黄公望、倪瓒有交集,且深受后二位赞许。如倪瓒曾赋诗“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10]88,来盛赞其绘画方面的成就。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有云:“王叔明号黄鹤山樵,松雪之甥也。少学其舅(应为外公),晚学北苑。将北苑之披麻皴,屈律其笔,名为解锁皴。其坚硬如金钻缓石,利捷如鹤化划沙,亦字成一体。”[11]294同时,清代画家王原祁也曾在《麓台题画稿》中提到;“山樵少好,酷似赵吴兴,祖述辋川,晩入董白之室,化出本宗体例,级横离奇,莫可端倪。”由此可知,王蒙绘画作品特征的来源,是受赵孟頫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在其作品中,王蒙一方面汲取其外祖“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同时,也承继了赵氏简率而严谨画风。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王蒙画风的形成却非一家的影响,而是兼容并蓄了董源、巨然、郭熙的文人画特征,而又上追唐宋诸家。故而才成为元代绘画的翘楚,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其在山水画上的独具特色的画法,被明代王士贞在其著作《艺苑卮言》概括为:“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2]可见,在王士贞眼中,王蒙与黄公望具有同等的地位。这皆源于赵氏的家学与自己的素养与修为,更重要一点的是,气兼容诸家之长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作品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文坛巨擘,赵孟頫为文人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重古法而以书法笔意入画的新格局,此后的四家则把这一风尚变成成熟的艺术实践,并把其推向了顶峰。在他们的作品中,皆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来各自的特征。就四家作品而言,黄公望画意苍秀远逸;倪瓒的冷寂清旷;王蒙的苍茫浑厚,显示出在绘画构图上的差异。但他们皆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家,其绘画作品中所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不仅反映出元画成熟后的典型面貌和所能达到的时代高度,同时,具有后世不能取代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这使得中国绘画艺术在蒙元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的国破家亡之际,依然续延着五千年的文脉,且更为辉煌。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对文化承传的贡献不容小觑。
注释:
①吴兴八俊:指元初吴兴8位诗人书画家,赵孟頫、钱选、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王子中,皆以能诗擅名,号称“吴兴八俊”。
②元末明初时期文人来复《题赵松雪、巙子山二公墨迹卷》云:“一门三世才且贤,后先述作光联翩。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
③在谢成林先生的著作《元代画坛魁首——黄公望的生平与艺术成就》一书中,不仅考证黄赵认识的时间机缘,尤其引用详实的资料证明黄公望为赵孟頫的学生,他指出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故宫博物院藏)上有翰林待制柳贯长题诗,其中一句是“吴兴室内大弟子,几人斲轮无血指。”柳贯曾在京师从赵孟頫学习书法,自称“从文久,最亲且欠”(《柳待制文集》),谢先生认为柳贯的说法称黄公望为“吴兴室内大弟子”决非虚言。
④注:其关系在早期研究者被依据《明史》等文献被定为赵孟頫的外甥,但后世学者根据史料考证王蒙为赵孟頫的外孙。现学界皆依此论。
参考文献:
[1]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增补本[M].北京:中国书店,2015.
[2] 楚默.中国画论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3] 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246.
[4]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 怀一主.画风[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6]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7] 俞丰.王原祁画论译注[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2.
[8] 恽寿平.南田画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9]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增补本[M].北京:中国书店,2015.
[10] 浦仲诚.黄公望新考[M].蘇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11] 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12] 王士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传播集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