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教育根本问题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8-05-14陈鑫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

陈鑫

摘 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把握教育方向,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为谁培养人才;优化教育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明晰培养何种人才;创新教育方式,紧贴时代发展,明白如何培养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20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94-05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实基础,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的坚强纽带。纵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由大变强、民族振兴的关键時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但渴求人才并非仅仅看重学识,唯有德才兼备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亟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此,只有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下大气力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把握教育方向,明确为谁培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是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所服务的,国家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方向。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育方向上必须始终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切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一)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不仅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更是各类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任何高校都不能脱离意识形态指导而孤立地存在发展。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才培养主阵地,其核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内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上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我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愈演愈烈。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日益成为各类价值观念交锋碰撞的敏感部门、重要地带。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导向力量,高校这块意识形态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就会趁虚而入,各类思想杂草就会遍地丛生。

对此,我们要坚定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索教书育人规律,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切实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不断前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辨是非,以强烈的责任感去主动披露校园中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潮,使高校青年学生在认清哪些需要抵制、哪些需要反对、哪些需要批驳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不断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紧抓实。

(二)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把握教育方向的关键一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不仅关乎高校的建设质量,同时更关乎人才培养的性质,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高校不变质,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委是起领导核心作用的,各方面都应该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核心要求,同时更是强化党在高校领导地位的具体体现。没有“党委领导”这一关键前提,“校长负责制”就无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甚至会偏向、离向,脱离正确的教育方向。对此,高校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始终把对高校的领导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及时矫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向问题,不断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迈进,切实把高校打造成为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委生命力在基层,凝聚力在基层,基层组织是党战斗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把握教育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高校各级基层组织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发挥其在高校基层治理中的堡垒作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真正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牢固树立人本意识,“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生活诉求,掌握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潜在矛盾,使高校青年学生在党组织的温暖关怀中,主动敞开心扉、倾诉心声,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优化教育内容,明晰培养何种人才

教育内容作为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其质量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成效。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是党管人才的重要抓手,要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就必须下大气力优化教育内容,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一)固本培元,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国内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保持自身教育方向不变,保持性质宗旨不变,达到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目的,就必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1.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新时期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日趋活跃的社会思潮,高校唯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不断创新指导理论,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认清并揭示种种错误思潮的新变种,保证高校学生思想的纯洁与稳定。

2.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套科学的指导理论,同时更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唯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能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作用。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宏大深奥使得广大高校学生望而却步。为此,必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马克思主义进课堂,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由复杂变简单,由晦涩变通俗,让高校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愛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24个字,深刻阐释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各领域,不仅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更要体现在管理服务;不仅要覆盖到所有高校,更要涵盖所有受教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构筑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教材教学体系。与此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实地践行,通过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推进现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展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使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风清气正的校风、学风中,不断耳濡目染,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保证高校和谐稳定。

(三)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高校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各方面都在不断成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也处于成长定型阶段。这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观”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成败。

做好高校学生“三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强化学生历史观教育,使他们在学史、用史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党史、国史的认知,认清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从而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教育学生以历史、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切忌以偏概全,切忌崇洋媚外,努力引导学生多看主流,少被支流所支配;多看光明,少被阴暗面所影响;多看本质,少被表象所迷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不断坚定自身信仰。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培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青年学生将勤勉求知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将成长成才与报效国家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来,实现个人的“青春梦”与国家的“中国梦”同频共振,协同推进。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鼓励青年学生在刻苦踏实的基础上追求个人理想,摒弃好高骛远、摒弃走马观花,切实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实现远大抱负,让勤勉好学成为未来远航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教育方式,明白如何培养人才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国高校青年学生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推进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使他们有着朝气蓬勃、勤学奋进、眼界开阔、开放自信等鲜明特点,追求新奇、勇于创新越来越成为他们这一代的性格标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认清形势变化,既要继承传统,沿用好办法;又要有所发展,改进老办法;更要追求创新,探索新办法,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与感召力。

(一)沿用好办法,传承以文育人

立德树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作为思想教育的“好办法”,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在培塑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品味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主动了解,传承利用这种“以文育人”的“好办法”。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注重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改革创新。借助灯箱、橱窗、公告栏等载体,努力营造出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高校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积极浓郁的文化氛围,进而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但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单单是营造几处文化景点这么简单,也不是仅仅借助灯箱、橱窗、公告栏等硬件设施,更多的则是要体现在软实力的建设上:通过凝炼大学的精神意蕴,创造出能够激励学生奋进,体现高校特色的校风校训;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能量,进而孕育出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友爱他人的优秀品德,努力创建文明校园……唯有此,以文育人的“好办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放异彩,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改进老办法,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办法”,历经实践检验,最终穿越历史时空,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认清课堂教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抓好传承,始终把课堂教学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使其成为思想教育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继承不是照搬,对于课堂教学这一“老办法”,我们不能僵化地加以套用,而是要适应形势,有所改进,有所革新。

1.要增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要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主动适应新时期青年学生善于猎奇、追求创新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尽量规避“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努力走出“我在台上讲,你在台下听”的怪圈,试图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单向僵化教学模式。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采取符合当前时代特征,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更要尊重学生差异,为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和思想基础的青年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课堂教育模式,切实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力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要增进课堂教学的协同性。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发挥思想理论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注重其他各类课程政治教育功效的挖掘,不断增进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高校各门课程的全过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增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将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一“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寻求教育内容的互联,不断推进教育方式的互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 “主阵地”的交互融合。

(三)探索新办法,开拓新兴资源

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互联网+”产业模式催生着各类新兴事物裂变式涌现。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技术、“4G”通讯等新媒体新技术扑面而来,它们短时间内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彻底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方式,使人逐渐处于一种“新闻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微信上,购物都在淘宝上”的新兴生活状态。而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多以“95后”为主,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样的成长环境在造就他们善于猎奇、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有着更为深刻、更为直观的感受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唯有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主动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当前,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及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没能看到青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追求新奇的愿望,而在教育方式上继续采用老一套,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无法打动青年学生,教育工作也将浮于表面。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搭建开放、共享的校园网络平台,开设校园论坛,引导青年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心声。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关心校园建设的热情,同时更能准确、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对症下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进课堂,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兴趣爱好,不断创新课堂教育方式,努力把传统教育内容以图片、视频、动画等现代化的表现方式生动呈现出来,进而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助推思想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与感召力。

时代需要人才,时代召唤人才。我们唯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保证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充分涌流、各尽所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不断推动中国这艘巨轮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舒国增.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N].浙江日报,2013-11-1(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提纲),2006-04-27.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