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别光谈“精神”,不说市场

2018-05-14张宇

职教通讯 2018年1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张宇

“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经出场,便立即引起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烈讨论。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制造”总该精益求精,因而弘扬工匠精神实乃不言自明,只应大声疾呼便是;可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它不过是时代或者人的自身发展的副产品,与其空谈工匠般的情怀,不如首先教会学生遵规守纪……那么,我们今天到底需不需要提倡工匠精神?究竟不可或缺还是不合时宜?对于这样一个非是即否的判断,笔者倒宁愿先提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即所谓“工匠精神”是否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对作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这还用讲什么条件吗?我说:当然要讲!如果就是种花、养狗之类的自娱自乐,那么要做到多好只需以个人满意为度,尽可以倾注心力、不计付出。但如果所做的东西要进入交换领域,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么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生存的硬道理。好与不好不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必须得到相当一部分买家的认可,否则,便无法实现劳动的价值——“笔下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徒发一阵感慨罢了。显然,当我们的讨论不仅仅是为了闲暇、而更多是为了人的职业发展时,个中言语就必须实用一些、哪怕“功利”一点,单从精神论精神,往往使失之架空,无甚意义。

正是不同的市场环境,相应地决定了产品供给者的策略选择。我们大抵可以发现一条规律:越是容易细分的市场,越是需要精益求精;而越是趋近于完全竞争,工匠精神越无用武之地。具体说来,当众多厂商提供同质化的产品,或者自然禀赋远比人工因素更能影响出产品质的时候,“成本+效率”将会成为致胜的不二法门,无论当年美国的“泰罗制”还是苏联的“斯达汉诺夫工作法”,其实都是这种思路的反映。而此刻最受欢迎的,与其说是什么工匠精神,不如说是那种大干、苦干的“铁人精神”。可谁又会把“铁人”当做“工匠”的典范,将这两种精神混为一谈呢?

只有当供给者的细做、巧做有助于创造并维护一种“市场小生境”的时候,工匠精神方才大放光芒。想想看,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皮包,还有我国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备受推崇?大概不单是其最终的产品受到认可,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过程、乃至手工操作的行为本身即被认为是无比的“高大上”,不妨大书特书一番(这中间自然少不了一些“功夫在诗外”的营销技巧,到底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而一旦“工藝”的种种妙处已经为人所知,市场回报也就值得期许,制作便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带有几分表演的性质。就像笔者曾看到的:某家瓷器工作室一直标榜古法,烧窑必选黄道吉日,还要在镜头前先祭一遍祖师……这恐怕不全是为了质量的考虑吧!

概言之,工匠精神首先是特定市场环境的伴生物。不管是皇家专贡、军工亟需,世家秘传抑或国际品牌,本质上都是以持续占有一部分市场作为前提,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自身的技术“好不好”,更要由顾客评判它“值不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匠心独运”的精品,也必然会有诸如自来水、液化气之类标准化制造的必需品,还会有很多只需保证基本质量的大路货。可问题是,既然“精工”与“巧匠”都注定不是全部,“大国工匠”更是少之又少,我们今天面向全社会宣扬工匠精神又意欲何为?

还是回到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中来吧!这中间已经讲得明白,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换句话说,培育工匠精神始终是和鼓励创新分不开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市场,舍此不言而只讲认真,则独有灵犀的“匠心”变成循规蹈矩的“匠气”也只是一念之隔。今天,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唤同之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供给侧”的改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并非包治经济的万能药,却也足以激励大家、尤其是年轻一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一个更好的生活梦想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周克耀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