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课程改革与制度创新

2018-05-14柯婧秋汤杰马欣悦

职教通讯 2018年7期
关键词:制度课程

柯婧秋 汤杰 马欣悦

摘 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进程,提高普职融合的效果,应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完善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劳动技术类课程教学水平;完善职业学校人文素养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立生涯发展中心,形成系统的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建立普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普职融合活动;搭建普职校长交流学习平台,形成教师互动常态机制;逐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空间。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课程;制度

基金项目: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委托课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作者简介:柯婧秋,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汤杰,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马欣悦,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职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7-0036-06

近年来,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教育改革文件的指引下,如何有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不仅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而且对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增加的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当前需要采取切实的举措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的进程。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

课程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抓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是一项关键举措。事实上,目前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分别都已从自身角度出发开设了相关课程来促进普职融合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课程建设仍有待改良提高。

(一)完善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劳动技术类课程教学水平

1.完善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所谓生涯教育,即依据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或辅导计划,协助个体认识实际的工作世界,并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形态,以便做较佳的抉择、规划与准备,从而使个体在各个阶段都过得适应与满足,并达成自我与社会的实现。[1]生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推动普职融合的关键抓手。然而,目前面向中学生的生涯教育课程尚不成体系。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仅部分学科,例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有学者以武汉市为个案,调查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推行情况,结果发现:学生日常学习中,很少接触到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学生对社会职业构成了解片面;对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依然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不仅对职业期望缺乏理性分析,而且对知识、能力与职业发展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也不明确到底通过怎样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取使职业追求付诸实现的能力。[2]由此可见,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亟待完善。

具体而言,完善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需更具有针对性。高中阶段生涯发展的重点逐渐接近于生涯定向,即学生要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的基础上做出生涯发展抉择。因此,该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围绕“就业、升学(高职高专、本科)”两大方面展开,具体包含三大课程要素:(1)通识要素,主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2)学术要素,主要面向升学学生群体,巩固现有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系统获取知识做好铺垫;(3)就业和生活要素,主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升职业素养。[3]第二,课程形式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课程实施强调多方力量参与,充分整合资源。学校教师、家长、专业生涯咨询者、社会工作者、知名人士、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齐参与,多渠道提供教学资源,为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第四,课程评价主要通过交流会、活动报告、规划报告、作品评析等方式进行,要注意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实行学分管理,严格规范学分认定程序,将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考评的重要指标。

2.提高劳动技术类课程教学水平。目前,普通高中的普职融合课程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类:一是在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类课程,拓宽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多样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二是鼓励普通高中学生到职业学校选修课程或转入职业学校学习,通过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形式,实现学生“双证书”毕业。[4]

第一种课程模式主要存在于校内课程渗透模式中。总体而言,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较强。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劳技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要么将该类课程定位于“副课”,如果遇到时间冲突、教学进度紧张等问题就会被语数外等“主课”所取代;要么将该类课程简单定位于培养单一的职业技能。第二,课时量不够。第三,相对于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由于场地不够宽裕、技术设备不够先进、师资水平有限,劳技类课程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意识。为此,在校内课程渗透模式中,普通高中可以做如下改良:第一,明确劳动技术类课程的定位。这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職业素养和技术素养,而不是培养学生单一的职业技能以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该类课程对学生的充分发展和生涯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应该高度重视。第二,课程量的设置上还需提高,加大学分比例,开足课程。第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单独增加一些职业技术课程,还应不断加强已有学科领域的职业渗透,把技术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课程中去,使普职教育在课程上有机融为一体。[5]

第二种课程模式主要存在于校际合作模式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合作的课程数量较少。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受到局限。在校际合作过程中,往往以对方学校的优势学科来设置课程内容,因此,普通高中选择的课程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到对口职业学校的资源限制。第三,单向流动。就校际转换来看,多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动到普通学校,而少有普高学生转到中职;就课程合作来看,也多是职高向普高送课,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为此,在校际课程渗透模式中,两校可以做如下改良:一方面,普通高中加大与周边职业中学的合作,及时统计、分类整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技术类课程需求,及时与职业学校沟通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同时,自身也要根据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类课程需求和认知能力,积极研发新的课程,采用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要及时响应普通高中学生的需求,多设计技术项目类课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较系统的技术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形成探索意识,以此提升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二)完善职业学校人文素养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

1.完善人文素养课程。目前,职业学校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推动普职融合课程建设。第一,注重普通文化课的课程建设,尽可能做到职业和学术平行关联[6];第二,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共享或联合开展“普职互通”试点,互选部分课程。[7]

第一种课程模式主要存在于校内课程渗透模式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将课程各模块简单拼凑,课时量总体较少,即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开一两门文化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缺乏深度融合。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与管理水平有限,因而学生提升的空间有限。为此,在校内课程渗透模式中,职业学校可以做如下改良:第一,在整合文化类课程与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两点:(1)注重课程的内在融合,包括课程内容、编排、实施形式融合等。通过课程融合的实施要让学生实现思维的融合,进而促进行为的融合。(2)注重课程“宽基础,活方向”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6]第二,在具体开发与实施相关课程时,要积极与普通高中合作,引进普通高中的优秀教师来职业学校进行文化课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评价方面,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

第二种课程模式主要存在于校际合作模式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普通高中为中职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与中职学生的兴趣需要脱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普通高中开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理论知识居多,较抽象,习惯于动手操作的中职学生往往不适应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校际课程渗透模式中,两校可以做如下改良:第一,职业学校应积极加强与普通学校的合作,及时将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类课程反馈给普通学校,建议普通高中在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比重的同时,注意将课程按模块进行组合,模块的编排要与中职学生的兴趣相契合。第二,普通高中应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文底蕴和学校特色,为中职学生开设相应的人文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授课过程中多与中职学生互动,使学生在静态听讲与动态参观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此外,不论是课程的校内渗透模式还是校际合作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因材施教。一方面,对基础文化素养较弱的学生进行“文化补偿”,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将来的生涯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对基础文化素养较好的学生进行“文化提升”,例如,对中高、中本衔接/贯通试点班的学生,开设更高层次的人文素养相关课程,以此培养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增设创新创业课程。除了人文素养类课程以外,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推动普职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因此,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创类课程,可以将其列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并设立相应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指标。具体课程可以分双创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基本教程、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而专业课程主要聚焦特色专业,分模块介绍创新创业的经验,并给出具体双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课程的编排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的实施以活动和情境为中心,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还要充分发掘“活教材”,让身边双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介绍双创的经验,以此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

二、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

制度创新是一切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从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实现高中教育多样化、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多样的学习需求的战略角度出发,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

(一)建立生涯发展中心,形成系统的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

普职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即通过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育人价值,满足受教育者生涯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在各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中建立生涯发展中心,形成包含职业评估、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系统的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显得极为必要。通过职业咨询和测试等探究学生的个人特征,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等,进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笔者以宁波市的做法为例。2016年11月,宁波教育局在全国首创综合性的学生职业体验拓展基地——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该体验中心的整体设计以职业倾向测试——职业体验活动——职业培训拓展为主线,一共分为五层楼,每层楼遵循“测试为先、体验为基、指导为辅、培训提升”的原则,设置了几乎涵盖各种职业类型的职业内容,除了深度的职业体验、职业倾向测试、获得学分证书外,学生还会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专业指导,并得到一份个性化的测试报告。报告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保障,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区可以借鉴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的建设经验,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职业体验、生涯辅导、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生涯发展中心。生涯发展中心的构建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普职融合想要解决的部分问题,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也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解决普职融合层次较浅、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猜你喜欢

制度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夏朝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某些单位的制度
自行车的发明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