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2018-05-14屈佩斯李欢
屈佩斯 李欢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已更新知识观念,意识到以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尚不明晰,因此,本文尝试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非专业能力培养进行路径初探,从内容、途径、评价三个维度着手,提出通过丰富非专业能力培养内容、拓宽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完善非专业能力评价体系这三条培养策略,以提高高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屈佩斯,女,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欢,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6-0076-04
早在20世纪70年代,非专业能力就受到关注。当时德国Mertens和美国Pratzner首次对非专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将非专业能力定义为超越工作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1]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的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非专业能力。但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非专业能力的研究,学者们侧重的都是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群体。而本文要探讨的是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其研究对象本身有其特殊性,在视角上有所创新,能为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非专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非专业能力的内涵,在1999年,英国的资格与课程当局就提出非专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数字应用、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1]在国内而言,杨殿闯认为,非专业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七个方面。[2]马芹在研究非专业素质时提到非专业能力体系,认为其包括十大能力,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预见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充沛的体能。[3]由此可见,非专业能力的含义有其丰富性,在诸多学者对其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非专业能力界定为职业能力中超越专业能力领域以外且与专业能力的发挥密切相关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其中,内在品质包括吃苦耐劳能力、诚实守信、自信心、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身体健康能力、适应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八类;外在行为方式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六类。
二、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
培养非专业能力是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不仅要凸显人才培育的指向性和实用性,还有让其具备必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有着共通之处,即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4]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到要发展素质教育,其中,素质教育就包含了非专业能力中的身体健康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的培养等。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是素质教育,都与非专业能力密切相关,显然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建设之所需。
(二)社会层面
培养非专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数据表明,认为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其工作职位上“很重要”的雇主达到62%,认为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样重要的高达78.5%。[5]于现在社会背景下的用人单位而言,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已放在员工聘用的首要位置。雷筱芬教授在《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对策》一文中也谈到,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学习、合作、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6]故而,现在社会所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非专业能力,才能满足企业所需、适应社会发展。
(三)个人层面
细化到个人,培养非专业能力是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非专业能力占比率很高。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迁移的非专业能力。同时,非专业能力更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子。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因此,加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力度,可以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此看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在呼吁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对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三、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丰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内容
1.科学改革课程设置。传统的高职课程主要集中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课程比例较小,因此,科学的课程改革设置尤为必要。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即主题学习单元。每一个单元包含三个部分,则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7]其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在职业学生非专业能力缺乏的情况下起到很大成效。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板块。我们可以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想中汲取经验:职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8]专业对应职业,职业对应领域,领域包含任务,任务需要过程,过程则需通过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来实现,在这样的课程中就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2.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包括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9],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在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非专业能力的渲染,通过创设一种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主要从理念、环境、制度、行为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理念包括学校目标、愿景、校训、学风、师风、作风等等,这些方面应充分体现学校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理念。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学校不仅应在楼道走廊、黑板报等硬件方面宣传非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还应营造一种整体的重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精神文化氛围。关于非专业能力如何培养,培养的標准,培养的考核等,都属于制度的建立。最后落脚点还是在于行为,要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二)拓宽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随着时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整个社会对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自身非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一批非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前提和关键。(1)核心培养专业带头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表率作用。在高职院校中,专业骨干教师即是这关键少数,要抓住,要培养,要把标杆立起来。学校要抓住这些在师德品质、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方面突出的教师,进行核心培养。(2)着重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本质是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教师。一方面,从理论出发,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研讨会;另一方面,从实践着手,派教师定期到优秀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非专业能力的同时,了解企业所需人才非专业能力的标准与要求。(3)全面培养教师队伍的非专业能力。完善整体教师的非专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针对非专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分时段分类别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循序渐进的提高整体教师的非专业能力。以专业带头人非专业能力的榜样作用促进双师型教师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双师型教师带动整体教师非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建设一支有较强非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2.转变教学方法。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I HEAR,I FORGET. 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 [10]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始于杜威的教育理念,它的基本要义是在情境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究、实训等方式,来获得直接经验。“从做中学”的主旨是“做”,在“做”中获得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做”,更有助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虚拟场面,人物饰演等方法创造教育情景;在实训課上,更是可以还原工作情景,让学生换上岗位工作服,教师扮演领导或者客人,在工作情景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锻炼非专业能力。因此,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产出”非专业能力的。
3.增加实践活动。能力总是在客观实践活动中造就与提高,显然,非专业能力也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当然,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笔者想强调的是由社团展开的实践活动,其非常有助于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组织者可以锻炼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活动内容的策划者,创新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活动人员的联络与安排则让学生锻炼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活动的成功进展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增加一定的社团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能够借助社团的平台,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非专业能力。
(三)完善非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1.增加评价主体。笔者认为,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之外,还应增加实习单位、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通过多方的评价主体,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又由于各方评价所构成的立体反馈,促使评价更为科学和全面。
评价体系中加入实习单位对学生非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为了了解企业对于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要求,及时发现学校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问题,以完善学校对于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评价中,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亦然,但与以往评价不同的是,教师评价所占权重略轻些,意味着教师已不是评价中的霸主,不能“一刀切”了。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在家里非专业能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让家长与子女之间有更多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特别主张学生本人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等待被评价的状态,而是主动参与评价的状态。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自省、不断改进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非专业能力。
多元的评价主体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生非专业能力全面提高的作用。
2.综合评价方式。由于非专业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和其评价主体多元性的特点,相应地,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对非专业能力多元内容和主体进行评价,会有失偏颇,因此,也就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笔者建议,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大都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分数或者等级的表示方式来评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科学性,比如,非专业能力中的学习能力,就可以通过考试成绩采用定量评价。但非专业能力中那些难以量化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就需要采取定性评价方式,即通过跟踪记录和分析归纳学生在工作、生活、学习各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访谈、情景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兼具理性和感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除此之外,还应坚持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结果与过程并重。通过终结性评价,判断学生参与一系列的非专业能力培养活动之后,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与以往结果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同时,更应注重过程,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对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展开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策略并无现存完整的模式可以借鉴,笔者试图提出丰富非专业能力培养内容、拓宽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完善非专业能力评价体系这三条培养策略,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初步建构,也许研究的不够深入,但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参考文献:
[1] 马立红. 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J]. 教育与职业,2009(27):22-24.
[2] 杨殿闯.弹性必读书制度与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55-57.
[3] 马芹. 基于社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非专业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2.
[4]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4-45.
[5] 应丽春.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6):44-45.
[6] 雷筱芬.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85-187.
[7]姜大源,吳全全.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8] 李园园,陈永芳.学习领域课程及实施对策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86-89,98.
[9]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4-27.
[10] 邵建林.引用生活实践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2(30):39.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Non-professional Ability
QU Pei-si,LI Hu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updated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and has realized that students who have develope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s the main content have been un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about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non-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of non-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is special group,starting with the three dimensions like content,approach and evaluation, proposing three training strategies that enriching non-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content, broadening non-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improving the non-profession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ese are to improve the non-professional abi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on-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path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