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交融分析

2018-05-14房风文吴访升

职教通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房风文 吴访升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两者能够交融发展,形成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逻辑一致性、价值取向一致性和过程一致性。为促进两者的交融发展,需要在现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学过程改革创新、教师创新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工匠精神;交融发展

作者简介:房风文,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吴访升,男,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3-0030-04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约占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越来越多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指向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更加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指向。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形成时代同步性和时代客观要求必然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是时代发展所需

(一)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形成内涵发展趋势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中央及各地投入建设,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已从原来的靠“三改一补”方针①的探索建立,发展成为约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规模。2016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有1 359所,招生数343.21万人,约占高等教育招生的45.85%。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趋于平稳,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趋于平缓,社会吸引力趋于稳定。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数量基础和规模优势,将日趋转向内涵发展。其实,国家层面已在部署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为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一些省份也纷纷效仿中央,积极推出地方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项目。国家及地方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内涵建设和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质量建设的内涵发展阶段,主要是增强院校建设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事物发展规律,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与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相符。

(二)制造业强国战略呼唤培育“工匠精神”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得到极大跃升,而制造业综合实力不强,在多方面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不能充分匹配经济实力增长需要,亟需从供给侧加快制造业多领域改革创新,加快弥补制造业短板,尤其是需为制造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的先进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朝品牌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及创新驱动发展和努力,需要众多卓越型、智慧型、高端型、生态型及创新型人才。虽然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但高素质人才紧缺,尤其是具有“工匠精神”品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包含着工匠对产品及品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求是、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是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1]这种职业信仰、职业情怀是当下我国制造业众多从业人员所欠缺的,尤其是在基层一线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已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制造业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用敬业之心精心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建立中国制造的信心,助力民族品牌成长,形成社会良好风尚。

二、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交融一致性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最终落地在人才培养质量,即达到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和满足社会需求。对高职教育而言,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高超的技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情怀。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需要用“工匠精神”引领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培育“大国工匠”作为院校立身发展之根本。这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互依存,交融在一起,形成多方面的一致性。

(一)逻辑一致性

高等职业院校每年为我国制造业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毕业生,但也存在着毕业生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精神欠缺,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制造业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要求高职院校走向内涵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追求规模、办学粗放、学生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养不高的办学弊端,转向更加注重内在办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内涵上。而“工匠精神”可以说是优良制造的灵魂所在,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2]“工匠精神”培育是我国新时期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制造业由中低端迈向高端层次的客观需要,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综合国力提升、赶超發达国家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工匠精神”培育都是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问题,主要是解决专业技能不强、职业精神缺乏、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不强等难题。两者在高素质人才问题上具有逻辑一致性,有着共同的解决目标和努力方向,进而两者可以有诸多的发力点和深化关联点。

(二)价值取向一致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代表着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3]培育“工匠精神”,就是培育从业者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心专注、求实创新等,培养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的高级阶段。“工匠精神”培育,教育是根本,尤其是基于内涵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重点在行业企业,而直接为行业企业输送高标准、高层次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与追求规模扩张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目标相区别,内涵发展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教育从单纯的物质技术层面上升为精神品质追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达到“工匠精神”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

(三)过程一致性

我国职业院校是塑造学生职业道德的开启之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直接责任者,承担着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并修的重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实施在课程方案、课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实训操作和顶岗实习等各环节,使全流程教育既符合技术传授之道,又符合人文素养培育之要求。高职内涵发展与应试教育、单纯理论学习相区别,它更加注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更加注重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在产教整合、校企合作中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品质。这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两相依存,形成过程一致性。

三、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互交融的举措

(一)现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离不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要加强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强有力的内涵发展导向指引、政策指引。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引导高职院校自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增强内涵发展内生动力,切实扭转管理粗放、盲目攀比心态,避免单纯“升级”“升格”冲动,防止片面追求升学。要在简政放权方面,加快教育管办评分離,建立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发展自主权。还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人才教育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大力宣传和创设“工匠精神”培育社会氛围,增强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社会吸引力,改变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社会认识,提升其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二)教学过程改革创新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崇尚技艺,是“工匠精神”的骨骼;价值理想,是“工匠精神”的灵魂。[4]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专业素养教育,要正确处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纠正“传技”与“育人”的关系偏差,改变两张皮现象。要借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经验,以行动导向改革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与“工匠精神”品质的结合,把教学过程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为统一过程,在实践锻炼、实训操作、顶岗实习中融入素养教育和价值理想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中实现“工匠精神”内生培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中厂、厂中校、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在专业技术培养中培育学生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品德情怀及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加强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充实。

(三)教师创新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必须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并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引领教师创新发展。教师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以身立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教师创造更多校内外、国内外学习提升、培训提高的机会和途径。建设教师创新发展中心,引进德技并重的大师、兼职技能人才,引导教师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领教师德才创新发展,增强岗位敬业精神和职业奉献精神。加强师德考核建设,把“工匠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设标杆,用教师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感染、激励、引导学生,对违反学校作风、品德、纪律和规定的教师在评奖、评优、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突出体现,要把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与“工匠精神”培育对接,大力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努力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和品质。在校园内大力建设鲁班、墨子、詹天佑等体现“工匠精神”代表人物的雕塑和宣传栏,以实物、实感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内在精神品质提升,逐步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价值观和进取心。还要建设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加强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讲,让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事迹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专业责任心、价值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从校园点滴做起,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搞好内务,清洁个人卫生,打扫校园卫生,维护校园环境。

注释:

①高等职业教育“三改一补”方针,即对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

参考文献:

[1] 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8):55-57.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36-40.

[3] 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4] 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Abstract: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are needed in the new era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wo parts can blend and develop to form consistency, mainly in log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ocess consisten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art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in the reform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raftsmanship; blending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