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分析

2018-05-14沈有禄

职教通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省份中等职业

摘 要: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教育经费投入在2007—2016年这十年间增长了1.6倍,至2016年达到2 173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近3.8倍,达到1 891亿元。中职总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下降到5.8%,而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呈增加趋势,但徘徊在6.3%左右,增长不明显。中职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政府财政性投入,从60.13%增长到87.67%,第二大收入来源事业收入所占比例从34.70%下降到8.79%,事业收入中学杂费所占总收入比例从28.19%下降到5.03%,其他收入比例都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中职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固定资产总值都呈增加趋势,生均学杂费呈下降趋势。各类生均经费基本呈现出中部塌陷态势,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生均预算内经费占总生均经费的比例从48.56%逐年增加到88.07%,生均公用经费占事业经费的比例较高(45%左右),学校一般运转能得到有效保障。全国中职各类生均经费的差异情况大小依次是,生均公用经费的差异非常大,生均预算内经费及总生均经费的差异也相当大,生均学杂费及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差异也比较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三州”地区高中普及攻坚与普职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BMZ076)

作者简介:沈有禄,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3-0034-18

一、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总量与构成分析

(一)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增长比例分析

1.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变化情况。表1显示了2007—2016年十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支出)及其所占比例与年增长比例等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从2007年的11 837所逐年减少到2016年的8 367所,十年减少了29.3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从2007年的19 870 065人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22 384 976人,再逐年下降到2016年的15 990 127人,十年共减少了19.5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在2007—2013年逐年增加,2014年有所下降,之后又逐年增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这十年间呈逐年增加趋势;中职学校教职工年均工资福利支出从2007年的40 862元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131 045元,十年间共增长了220.70%。

2.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由表1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教育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835.5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 173.07亿元,增长了1.6倍;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394.29亿元增加到1 890.83亿元,增长了3.796倍;中职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从7.16%下降到5.80%;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从2007年的5.97%增加到2016年的6.28%。即虽然中职总教育经费支出在增加,但其所占全国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中职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呈增加趋势,但其所占全国总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始终徘徊在6.3%左右,增长不明显。中职经费占全国除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外总经费的比例(2016年为6.619%)比其学生数占全国除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外学生数的比例(2016年为7.334%)低不到1个百分点。中职教育在经费投入上基本满足了教育法对“三个增长”的要求(总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均逐年增长;中职财政性经费支出增长比例基本上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比例,2010—2011年、2013年及2016年除外;教师工资逐年增长)。

(二)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及增长比例分析

表2反映了2007—2016年十年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明细及其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中职教育经费总收入从2007年的851.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 222.90亿元,增长了1.61倍,其第一大收入来源财政性经费收入从512.2亿元增长到1 948.73亿元,增长了2.805倍,所占比例从60.13%增加到87.67%,增加了27.54个百分点;其第二大收入来源事业收入所占比例从34.70%下降到8.79%,减小了25.91个百分点,事业收入中学杂费占中职总收入的比例从28.19%下降到5.03%,减小了23.16个百分点;第三大收入来源其他收入所占比例维持在3%上下;第四大收入来源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从0.86%下降到0.36%,捐赠收入所占比例从0.34%下降到0.08%。即全国中职教育经费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财政性经费,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其次是事业收入,但其比例从近三成五逐年下降至不到9个百分点,学杂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近三成下降到仅占5个百分点,其他收入所占比例都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二、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分析

(一)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分析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总量分析。 表3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在2007—2016年这十年间的变化情况。

由表3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4 549元逐年增长到2016年的14 860元,共增加了10 311元,增长了226.67%。这十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增加幅度高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22个,增幅大于500%的省份有1个,大于400%的有4个,大于300%的有11个,增幅在200%~300%之间的省份有15个,低于200%的有5个。增幅最大5省为湖北517.91%、西藏460.45%、吉林421.48%、江西418.23%、山东357.29%,增幅最小的5省为四川166.62%、云南161.36%、广东159.33%、广西120.58%、海南117.29%。

这十年间始终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省份的总生均教育经费要高于全国均值,截至2016年仍有19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在这十年间的总生均教育经费始终要低于同期普通高中的总生均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低872元逐年增加至2012年的低2 011元,2013年及以后差距才逐渐缩小,至2016年低1 398元。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极值与位次变化分析。(1)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极值分析。由表3排序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截至2016年最大5省为北京64 430元、上海56 346元、西藏31 598元、吉林29 620元、浙江27 741元,最小5省为贵州10 233元、安徽9 969元、四川9 585元、河南9 069元、广西7 610元,大于5万元的省份有2个,大于2万元的有10个,在1.5万~2万元之间的有9个,小于1.5万元的有12个,小于1万元的有4个。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17 747元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64 430元,增加了263.05%;极小值从

2 276元逐年增加到7 610元,增加了234.36%;极差从1 5471元逐年增加到56 820元,增加了267.27%;极差率从7.8上升到8.47(2011年前逐年下降,之后又回升),增加了8.59%。即极大值、极小值及其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都在增大。这十年间,上海、北京、西藏、浙江、天津、辽宁是总生均教育经费最大的省份,贵州、安徽、河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为最小的省份,其中,上海、北京始终为最大两地(2013年西藏为第二大),广西有5年为最小。(2)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位次变化分析。这十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排名位次没有变化的为甘肃、重庆、安徽,分别位居第18、19、28位。排名位次后移的省份有15个,后移大于等于4位的有7个,青海、天津均后移了4位,四川、广西分别后移了6、7位,广东从第6位后移到了第15位、后移了9位,云南从第12位后移到了第22位、后移了10位,海南从第5位后移到了第20位、后移了15位,后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在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的工作努力成效不够显著,从而迅速地跌落了其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相对排位。有13个省份的位次在前移,前移大于等于4位的省份有8个,其中,吉林前移了4位,内蒙古、江苏均前移了5位,江西、西藏均前移了6位,宁夏从第21位前移到了第13位、前移了8位,山东从第16位前移到了第7位、前移了9位,湖北从第29位前移到了第14位、前移了15位,前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在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的工作成效显著,从而迅速提升了其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相对排位。

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由表3可知,京津沪三市总生均教育经费始终是最大的,其次是东部八省,再次是西部十二省,略低于全国均值,中部八省始终是最低的(2015年西部十二省为最低除外)。即全国中职总生均教育经费呈现出中部塌陷现象,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京津沪是东部的2.33~2.68倍、是西部的3.01~4.38倍、是中部的3.32~4.41倍。如:中职总生均教育经费京津沪三市2007年为13 944元、中部八省为3 161元,相差4.41倍;京津沪三市2016年为46 857元、中部八省为12 250元,相差3.83倍,差距相当悬殊。各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中部八省的增幅最大(2.88倍),东部八省次之(2.53倍),西部十二省增幅最小(2.17倍),全国平均增加2.27倍。

由表3可知,反映全国中职总生均教育经费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累计增加了273.75%,总生均教育经费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相当大,差异系数在0.625~0.942之间,2016年高达0.835。

(二)近十年中等職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分析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总量与极值分析。表4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

由表4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2 209元逐年增至2016年的13 088元,共增加了10 879元,增长了492.29%,增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4个,增幅最大的5省为湖北1 297.92%、江西864.47%、江苏841.11%、吉林776.80%、山东754.81%,增幅最小的5省为宁夏385.93%、天津345.12%、云南292.44%、广西269.01%、海南191.00%。

这十年间全国有一半以上省份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要高于全国均值,截至2016年仍有19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6年最大5省为北京58 684元、上海50 997元、西藏31 399元、吉林27 321元、浙江24 441元,最小5省为安徽

8 273元、四川8 179元、河南7 947元、贵州7 802元、广西6 882元,大于5万元的省份有2个,大于2万元的有6个,大于1.5万元的有13个,在1万~1.5万元之间的有11个,小于1万元的有7个,小于8千元的有3个。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9 151元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58 684元,增长了541.29%;极小值从1 019元逐年增加到6 882元,增长了575.37%;极差从8 131元上升到51 802元,增长了537.09%;极差率从8.98略微下降到8.53,下降了5.01%。即虽然极大值、极小值及其绝对差距都在增加,但其相对差距却略有缩小(2011年及之前逐年下降,之后又回升)。这十年间,北京、上海、西藏、天津、浙江、新疆是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大的省份,安徽、四川、河南、湖北、江西、广西为最小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始终位居前两位(除西藏2012年为第一以外),广西有5年为最小。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由表4可知,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呈现出从京津沪、东部、西部、中部呈梯度递减趋势,且呈中部塌陷态势(后两年除外),京津沪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京津沪是东部的2.15~3.09倍、是西部的2.40~4.55倍、是中部的2.77~5.12倍。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京津沪三市2007年为7 766元、中部八省为1 517元,相差5.12倍;京津沪三市2016年为42 574元、西部十二省为10 563元,相差4.03倍,差距相当悬殊。各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中部八省增幅最大(6倍),东部八省次之(5.95倍),西部十二省增幅最小(4.27倍),全国平均增加4.92倍。

由表4可知,反映全国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间累计增加了499.74%,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变异系数在0.61~0.993之间,2016年高达0.883,差异情况相当大。

(三)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地区配置差异分析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的总量与极值分析。表5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的变化情况。

由表5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从2007年的48.56%逐年增长至2016年的88.07%,增加了39.51个百分点,共增长了81.36%,增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4个,增幅最大的5省为湖南132.55%、江苏132.15%、湖北126.27%、重庆107.91%、四川105.05%,增幅最小的5省为内蒙古37.18%、海南33.92%、贵州14.80%、宁夏12.49%、西藏8.00%。这十年间(除2014年外)有一半以上的省份要高于全国均值,截至到2016年仍有20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到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最大5省为西藏99.37%、福建92.87%、山东92.67%、山西92.38%、吉林92.24%,最小5省为江西83.33%、安徽82.99%、湖南81.74%、贵州76.24%、宁夏68.35%,大于99%的省份有1个,大于90%的有12个,大于88%的有20个,在85%~88%之间的有5个,小于85%的有6个,小于80%的有2个,小于70%的有1个。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92.01%增加到2016年的99.37%,增长了8.00%;极小值从35.15%增加到68.35%,增长了94.45%;极差从56.86%下降到31.02%,减小了45.44%;极差率从2.62减小到1.45,下降了44.66%。即虽然极大值、极小值都在增加,但其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却在减小。这十年间,西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是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最大的省份,安徽、浙江、江苏、贵州、湖北、湖南、上海为最小省份,其中,西藏十年间始终位居第一,安徽有4年、宁夏及湖南各有2年为最小。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的地区差异分析。由表5可知,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比例京津沪三市在2007—2008年及2014—2016年为最大,西部十二省在2009—2013年为最大,东部八省有4年、京津沪三市有3年、中部八省有1年、西部十二省有2年为最小,全国均值多数年份略高于中部八省。如: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京津沪三市2007年为55.69%、东部八省为45.82%,相差1.22倍;京津滬三市2016年为90.86%、西部十二省为85.88%,相差1.04倍。各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八省增幅最大(0.97倍),中部八省次之(0.81倍),京津沪增幅最小(0.63倍)。

由表5可知,反映全国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比例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间累计下降了51.37%,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变异系数在0.062~0.233之间,2016年仅为0.062,差异比较小。

三、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及其比例的地区差异分析

(一)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总量分析。表6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变化情况。

由表6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07年的1 932元逐年增长至2016年的6 463元,共增加了4 531元,增长了234.52%,增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20个,增幅最大的5省份为西藏1 810.81%、宁夏628.62%、湖北613.76%、贵州522.49%、内蒙古497.77%,增幅最小的5省为天津172.83%、广西162.71%、四川150.13%、广东126.68%、海南115.68%。这十年间有11~17个省份的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要高于各年全国均值,截至2016年仍有17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极值与位次变化分析。(1)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极值分析。由表6排序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截至2016年最大5省为上海29 474元、北京27 920元、西藏12 554元、浙江11 582元、吉林10 769元,最小5省为陕西4 855元、河北

4 739元、河南4 241元、四川3 712元、广西3 389元,大于2万元的省份有2个,大于1万元的有6个,在7千~1万元之间的有10个,小于7千元的有15个,小于6千元的有12个,小于5千元的有5个。生均公用经费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7 924元增长到2016年的29 474元,增长了271.96%;极小值从657元增长到3 389元,增长了415.83%;极差从7 267元增长到26 085元,增长了258.95%;极差率从12.05下降到8.70,下降了27.80%。即虽然极大值、极小值及其绝对差距都在增加,但其相对差距却在减小。这十年间,上海、北京、浙江、辽宁、天津是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最大的省份,湖北、江西、贵州、河南、四川、广西为最小省份,其中,上海、北京十年间始终位居前两位,西藏有2年、广西有5年为最小。(2)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位次变化分析。 这十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排名位次没有变化的为上海、北京、江苏,分别位居第1、2、8位。排名位次后移的省份有17个,后移大于等于4位的有13个,其中青海、重庆、河南均后移了4位,湖南、辽宁均后移了5位,广西、甘肃分别后移了7、8位,云南、四川、天津均后移了9位,海南从第4位后移到了第15位、后移了11位,河北从第17位后移到了第28位、后移了11位,广东从第5位后移到了第17位、后移了12位,后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排名较靠前迅速跌落到较靠后。有11个省份的位次在前移,前移大于等于4位的省份有9个,其中,贵州前移了4位,吉林、安徽、江西、山东均前移了6位,内蒙古从第22位前移到了第9位、前移了13位,湖北从第27位前移到了第12位、前移了15位,宁夏从第23位前移到了第7位、前移了16位,西藏从第31位前移到了第3位、前移了28位,前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排名较靠后迅速爬升到较靠前。

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由表6可知,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呈现出从京津沪、东部、西部、中部呈梯度递减趋势,且呈中部塌陷态势(后3年除外),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京津沪是东部的2.19~2.84倍、是西部的3.04~5.01倍、是中部的3.08~4.82倍,西部是中部的0.93~1.40倍。如: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京津沪三市为6 251元、中部八省为1 297元,相差4.82倍,差距相当悬殊;2016年京津沪三市为

21 435元、西部十二省为5 279元,相差4.06倍,差距相当大。各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京津沪和东部2016年下降除外),中部八省增幅最大(3.32倍),西部十二省次之(2.52倍),东部八省增幅最小(2.38倍),全国平均增加2.35倍。

由表6可知,反映全国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累计增加了262.40%,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变异系数在0.607~1.066之间,2016年高达0.907,差异非常大。

(二)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的地区差异分析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的总量与极值分析。表7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的变化情况。

全国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从2007年的43.83%增加到2013年的51.43%(顶点),后下降至2016年的44.52%,增加了0.69个百分点,共增长了1.57%,这十年平均为46.51%,该比例稍微偏高一些,再进一步降至四成较为合理,如果过高会挤占事业经费中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及学生奖助学金的支出,过低又不能保障学校正常办公、教学及维护等的需要。增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6个,增幅最大的5省份为西藏143.37%、宁夏66.79%、贵州47.62%、安徽28.95%、内蒙古28.65%,增幅最小(降幅最大)的5省为天津-10.98%、广东-11.44%、甘肃-12.64%、江苏-13.92%、河北-23.70%,有12个省份该比例未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除2010年外有不到一半的省份(12~15个)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要高于全国均值。

截至2016年,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最大5省为宁夏60.81%、安徽56.04%、青海55.17%、贵州53.29%、海南53.05%,最小5省为吉林37.42%、河北35.80%、甘肃35.40%、黑龙江34.68%、天津32.77%,大于60%的省份有1个,大于50%的有6个,大于45%的有14个,在40%~45%之间的有11个,小于40%的有6个,小于35%的有2个。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56.46%增加到2016年的60.81%,增长了7.70%;极小值从17.80%上升到32.77%,增加了84.10%;极差从38.66%下降到28.05%,减小了27.44%;极差率从3.17减小到1.86,下降了41.32%。即极大值与极小值在增加,但其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却在缩小。这十年间,安徽、貴州、青海、海南、山东、北京是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最大的省份,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西藏为最小省份。

2.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的地区差异分析。由表7可知,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京津沪三市在42.81%~52.14%之间、东部八省在43.25%~50.92%之间、中部八省在40.02%~52.38%之间、西部十二省在40.22%~51.68%之间。如:2007年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东部八省为45.82%、西部十二省为40.22%,相差1.14倍;2016年中部八省为46.80%、东部八省为43.25%,相差1.08倍,差距不大。各地在2013年达到顶点后逐年下降。这十年间京津沪三市仅增加了0.90%、东部八省下降了5.61%、西部十二省增幅最大(11.14%)、中部八省次之(10.12%),全国平均增加1.57%。

由表7可知,反映全国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比例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增加了1.37%,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变异系数在0.111~0.150之间,2016年为0.150,与2007年持平,差异比较小。

四、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一)近十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总量与极值分析

表8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的变化情况。

由表8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从2007年的1 263元增加至2008年 的1 332元,之后基本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672元。这十年间生均学杂费减少了591元,共下降了46.79%,降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7个,增幅最大的5省份为江西58.92%、北京30.25%、陕西-5.57%、黑龙江-7.37%、湖北-10.84%,增幅最小(降幅最大)的5省为浙江-79.01%、福建-87.58%、海南-88.40%、广西-90.30%、西藏-98.01%。

这十年间除2014—2015年外有不到全国一半的省份中职生均学杂费要高于全国均值,截至2016年仍有14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6年,中职生均学杂费最大5省为上海2 323元、北京2 312元、江西1 300元、陕西1 119元、江苏1 116元,最小5省为海南188元、贵州166元、福建148元、广西106元、西藏4元,大于2千元的省份有2个,大于1千元的有6个,大于800元的有12个,在500~800元之间的有7个,小于500元的有12个,小于300元的有7个,低于5元的有1个。中职生均学杂费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3 648元减小到2016年的2 323元,减小了1 325元,下降了36.32%;极小值从201元减小到4元,减小了197元,下降了98.01%;极差从3 448元减小到2 319元,下降了32.74%;极差率从18.19增加到569.96,增加了3 033.37%。即虽然极大值、极小值及其绝对差距都在减小,但其相对差距却在显著增加。这十年间,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江苏是中职生均学杂费最大的省份,贵州、广西、青海、福建、西藏为最小省份,其中,西藏这十年始终为最小,上海始终为最大。

(二)近十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由表8可知,中职生均学杂费基本上呈现出从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自东向西呈梯度递减趋势,京津沪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京津沪是东部的1.22~2.65倍、是中部的1.78~2.51倍、是西部的1.95~3.40倍。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学杂费京津沪三市2007年为2 352元、中部八省为985元,相差2.39倍;京津沪三市2016年为1 769元、西部十二省为521元,相差3.40倍,差距比较明显。各地均呈下降趋势,东部八省降幅最大(54.53%),西部十二省次之(50.71%),京津沪三市降幅最小(24.79%)。

由表8可知,反映全国中职生均学杂费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下降12.16%,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差异系数在0.411~0.807之间,2016年高达0.807,差异从比较大增至相当大。

五、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地区差异分析

(一)近十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总量分析

表9显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由表9可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从2007年的10 460元增加至2016年的25 588元,共增加了15 128元,增长了144.63%,增幅大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20个,增幅最大的5省份为西藏647.85%、青海401.59%、内蒙古390.81%、宁夏323.47%、上海322.21%,增幅最小的5省为河南97.59%、广西72.68%、河北58.66%、吉林47.45%、广东46.70%。

这十年间有不到全国一半的省份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要高于全国均值,截至2016年仍有14个省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始终低于同期普通高中,从2007年的低3 619元增加至2011年的低5 871元,之后有所下降,至2016年又增加至低6 111元。

(二)近十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极值与位次变化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极值分析。由表9排序可知,截至2016年,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最大5省为上海102 132元、北京82 399元、西藏70 687元、江苏45 515元、内蒙古37 557元,最小5省为河北19 160元、湖南18 478元、贵州17 371元、河南15 483元、广西15 220元,大于10万元的省份有1个,大于7万元的有3个,大于3万元的有9个,大于2.5万元的有15个,在2万~2.5万元之间的有11个,小于2万元的有5个。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极大值从2007年的24 190元上升到2016年的102 132元,增长了322.21%;极小值从5 774元上升到15 220元,增长了163.60%;极差从18 417元上升到86 913元,增长了371.92%;极差率从4.19上升到6.71,增长了60.14%。即极大值与极小值及其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都在增加。这十年间,上海、北京、江苏、浙江、西藏是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最大的省份,河南、四川、贵州、青海、广西为最小省份,其中,上海十年始终为最大,广西有5年、贵州有3年为最小。

2.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位次变化分析。这十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排名位次没有变化的为上海、北京、安徽、江西,分别位居第1、2、21、23位。排名位次后移的省份有14个,后移大于等于5位的有11个,山东后移了4位,河南、福建均后移了6位,河南、吉林、天津均后移了7位,黑龙江后移了8位,湖南从第17位后移到了第28位、后移了11位,广西从第18位后移到了第31位、后移了13位,广东从第4位后移到了第20位、后移了16位,河北从第9位后移到了第27位、后移了18位,后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从排名较靠前迅速跌落到较靠后。有13个省份的位次在前移,前移大于等于4位的省份有8个,其中,江苏、湖北、陕西分别前移了4、7、9位,山西从第27位前移到了第16位、前移了11位,西藏从第15位前移到了第3位、前移了12位,宁夏从第31位前移到了第19位、前移了12位,内蒙古从第26位前移到了第5位、前移了21位,青海从第28位前移到了第6位、前移了22位,前移的位次越多说明这些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从排名较靠后迅速爬升到较靠前。

(三)近十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地区差异分析

由表9可知,中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基本上呈现出从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自东向西呈梯度递减趋势,京津沪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京津沪是东部的1.27~2.15倍、是中部的1.90~3.14倍、是西部的2.02~3.06倍。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京津沪三市2007年为16 392元、西部十二省为8 124元,相差2.02倍;京津沪三市2016年为61 932元、中部八省为20 683元,相差2.99倍,差距比较大。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各地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八省2015年有所下降除外,但其2016年上升后仍低于2014年的水平),京津沪三市增幅最大(2.78倍),西部十二省次之(1.84倍),东部八省最低(1.23倍),全国平均增加1.45倍。

由表9可知,反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各省份与全国均值的离差情况的标准差在2007至2016年累计增加了339.24%,反映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情况的变异系数在0.423~0.759之间,2016年高达0.759,各省份与全国均值间的差异比较大且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

六、小结

总体而言,从总生均教育经费及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的投入在2007—2016年这十年间始终低于普通高中,这与职业教育的生均办学成本应为普通教育的2~3倍的要求相差甚遠,造成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来说严重不足,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及其质量的提高,进而很难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为此,在增加中职教育投入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应逐步使中职的生均经费高于甚至远高于普通高中的生均经费。从中职教育经费收入的来源结构看,近年来自政府财政的投入保障在逐年加强,增至近八成八,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且都只占很低的比例,其中学杂费所占比例下降至5个百分点,随着免费力度的加强和奖助学金的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得到进一步保障。各类生均经费基本呈现出中部塌陷态势,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生均预算内经费能得到财政较强有力的保障(达88.07%);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较高(45%左右),学校一般运转能得到有效保障,但可能挤占了用于教师的工资福利及学生奖助学金的支出。全国中职各类生均经费的差异情况大小依次是,生均公用经费的差异非常大,生均预算内经费及总生均经费的差异也相当大,生均学杂费及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差异也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8.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15.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201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2017.

Abstract: The total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spending in the decade from 2007 to 2016 increased by 1.6 times in 2016 to reach 217.3 billion yuan, among which fisc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increased by almost 3.8 times and reached 189.1 billion yuan. The percent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decreased to 5.8% in 2016.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financi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was around 6.3% without obvious increase. The main sour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i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put, which increased from 60.13% to 87.67%. The second largest source of income from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the tuition and other fees of income dropped from 28.19% to 5.03%.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per-pupi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the per-pupil budgeted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the per-pupil public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per-pupil total fixed assets. While the per-pupil tuition and other fees remained declined. There is an obvious trend of central collapse for all the above-mentioned expenditures in year 2007 to 2016, and the expenditures of Jingjinhu region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far exceeded the other regions. The percentage of budgeted per-pupil expenditure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per-pupil expenditure increased from 48.56% to 88.07%, and the percentage of per-pupil public expenditure accounted for the per-pupil public institution expenditure remained a high proportion of 45%, which guaranteed the oper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s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pupil expenditure nationwid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pupil public expendi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pupil budgeted expenditure and the per-pupil total expenditure was at a quite high level. The per-pupil tuition and other fees and the per-pupil total fixed assts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reg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責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省份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