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与十月革命

2018-05-14曹浩瀚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指出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道路。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组合,1917年开始的俄国革命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不断革命的产物。不断革命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十月道路的特殊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复杂性和革命“退却”的必然性。

[关键词]十月革命;不断革命;革命性质;革命动力组合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6—0024—06

[作者简介]曹浩瀚,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讨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时,十月革命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在马克思思想与十月革命的关系中,不断革命理论又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点。?譹?訛基于对马克思不断革命思想的重新梳理与阐释,本文尝试对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理论与十月革命的关系进行再研究,进而探讨十月革命的有关问题。错谬之处,祈望同行专家指正。

一、 不断革命——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道路

众所周知,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多部著作中,他们都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他们并没有从“两个必然“中得出下述结论: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实际上,无论是在19世纪40年代,还是在19世纪70、80年代,他们都设想过经济文化不太发达、资本主义大工业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他们的不断革命思想就是这一设想的重要体现。

在1848年期间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在德国实现不断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了德国共产党人在未来革命中的策略:“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譺?訛,即社会主义革命将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继续,由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在德国革命中的不断革命战略——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848年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新莱茵报》为平台参与革命,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他们关于德国不断革命的设想也根据形势不断调整,先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不断革命阶段论,包括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经“民主派掌权”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共和的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的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等三种设想。?譻?訛

人们可能会问,当时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本主义大工业才刚刚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还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不断革命何以可能呢?对此,《共产党宣言》有简单的说明:德国革命的背景同英法革命有很大不同——“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了,而且德国“具有比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更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譹?訛这里一方面指出了德国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强调与历史上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德国具有更为进步的国际环境,这使得不断革命成为可能。而这个国际环境其实是与他们当时的另外一个设想——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法国胜利的工人革命引发有英国参与的欧洲战争,战争摧毁旧英国使宪章派夺取,从而推动英国进行社会革命,这样胜利的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将推进其他落后国家的革命,包括德国的不断革命。?譺?訛

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法国大革命启发的结果。实际上他们最早几处提到的“不断革命”基本上都是用来描述法国大革命的。?譻?訛恩格斯晚年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当二月革命爆发时,我们大家關于革命运动的条件和进程的观念,都受过去历史经验,特别是法国经验的影响。”?譼?訛这里所说的革命进程主要是指法国革命所经历的上升过程,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在初次取得巨大的成就以后,胜利的少数照例发生分裂,其中一部分人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则想继续前进,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譽?訛。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对这一过程这样写道:“在第一次法国革命中,立宪派统治以后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吉伦特派统治以后是雅各宾派的统治。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进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也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送上断头台。革命就这样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譾?訛

不断革命的设想就是将无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所呈现的革命上升发展形式相嫁接。对此恩格斯说道:“我们关于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步骤的观念,带有回忆1789—1830年榜样的浓厚色彩……”?譿?訛也就是说,德国不断革命首先要再现类似法国大革命所经历的革命上升过程,并在这个上升过程的最后阶段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法国大革命的顶点是代表无套裤汉即下层平民的雅各宾派专政,1848年革命的顶点将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后来恩格斯在回顾历史时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的这一设想:“在这个革命运动中,像在法国伟大的变革时期一样,人民在自己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各个政党越来越明显地区分开来,直到它们同各个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完全相吻合为止,而无产阶级则在一系列战斗中相继夺得各个阵地。”?讀?訛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设想在他们生前并没有实现。在马克思看来,法国二月革命很快就沿着下降路线行进,“第一个革命政权还没有建立,革命就已经这样开起倒车来了”?讁?訛。1848年的德国情况更为悲惨,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完成,不断革命更是无从谈起。这表明要把不断革命设想转变成现实包含着重大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条件。

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意义上不断革命的产物

从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借助俄国革命上升发展的趋势、驾驭革命发展浪潮的结果。

俄国革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上升发展过程。从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上台算起,掌握政权的阶级和政党几经替换。立宪民主党由于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俄国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为克伦斯基的小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党所取代。克伦斯基政府试图一方面缓和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打击更加激进的政治力量,使革命不再上升发展,但仍然失败了。从这时起,俄国革命的两种趋势更加明显,一种是科尔尼诺夫将军叛乱为代表的走向反动从而使革命下降发展的趋势,另外一种是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推动革命进一步前进因而继续上升发展的趋势,结果是后一种趋势占据上风,布尔什维克获胜,俄国革命进一步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此后,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继续分化。同布尔什维克紧密合作过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布尔什维克产生严重分歧,逐渐从革命阵营中退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等则转变为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也产生过更为激进的派别,但是未能独立出来掌权。

对照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设想,1917年2月起的俄国革命就是一场典型的不断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顺应革命上升发展的趋势,夺取了政权,使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关于俄国革命所经历的上升发展过程和所具有的不断革命性质,列宁本人也有所论述。如在描述俄国二月革命之后政治力量的更替时他写道,俄国自由资产阶级想把革命限制在有限制的君主立宪制下,“当革命真正发展到要彻底消灭君主制并建立苏维埃的时候,自由派资产阶级就完全成了反革命的阶级”;此后自由派资产阶级在扮演过去的沙皇的角色,而小资产阶级在扮演“陛下的反对派”。?譹?訛在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常常将法国大革命与俄国革命进行对比。在1917年7月《用“雅各宾主义”能够吓住工人阶级吗?》一文中,列宁分析了雅各宾主义“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的原因,认为20世纪的雅各宾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统治,它依靠已经具备的向社会主义前进的物质基础,将获得最后的胜利。?譺?訛1921年,在论及俄国革命有可能退回去时列宁这样写道:历次的革命中“往往有过短时间的、暂时得到农村支持的劳动者专政,但是却没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经过一个短时期,一切都又倒退了……在法国大革命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假如我们战胜不了这种势力,我们便会像法国革命一样倒退回去……”?譻?訛在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行论证时列宁多次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只有斗争才能决定最终能够前进多远,才能决定社会主义革命比资产阶级革命超出多远。虽然列宁并没有使用“不断革命”这个术语来描述俄国革命,但是他对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民主革命上升阶段从民主革命转变而来的这一事实是很清楚的。

三、不断革命视角下十月革命有关问题的再讨论

(一)关于十月道路的普遍性问题

十月革命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它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即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是关于十月道路的普遍性,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不断革命的角度或许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十月革命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

首先,不断革命是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因此并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道路。对于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已经完成民主革命的国家,不存在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即不断革命的问题,因此这些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与十月的经验必然会有较大的不同。

其次,即使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看,十月革命的道路也有其特殊性,需要特殊的条件。一般来说,民主革命动力最大的阶段是在动员起广大的小资产阶级来完成广泛而深刻的民主主义变革的时候。此后革命越往前發展,动力越衰减,阻力越增强。在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以后,占社会多数的小资产阶级(农民)就会成为中立甚至是敌视革命发展的力量,这时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依靠占人口较少的无产阶级,因而常常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多时候,革命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动力就已经消耗殆尽了,而要实现不断革命恰恰要越过这个阶段继续前进!这意味着,实现不断革命、推动革命持续上升发展就需要从外部输入动力。显然,并非每个国家都能获得这种额外的动力,这也决定了不断革命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并非普遍道路。

俄国不断革命得以成功实现恰恰与其较为有利的动力组合有关。传统上所说的俄国社会的三大矛盾,即沙皇专制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等,在不同阶段先后为俄国革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反映了俄国革命深刻的阶级内容。但是在推动俄国革命持续上升发展的其他因素中,如下几点也值得特别提出。

首先,革命爆发之前俄国已经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战争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为俄国革命设定了一个残酷的“初始条件”,为革命的爆发和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俄国革命后来的面貌。由于矛盾尖锐,从1917年到1921年,俄国革命多数时间表现为武装斗争和内战的形式。正如列宁指出的,“在革命中所遇到的是内战中的无情的敌人”?譹?訛,你死我活的武装斗争使得阶级斗争的“攻守逻辑”?譺?訛特别鲜明;革命形势越危急,社会的革命潜力越容易发动起来,革命就越能向前进。因此这种阶级斗争的攻守逻辑成为支配俄国革命上升发展的重要机制。

其次,俄国革命面临不断的外国干涉。俄国革命在各个时期都经历了外国势力的敌视乃至武装干涉。十月革命之初俄国仍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此后又经历了协约国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干涉。白卫军叛乱背后也有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对俄国革命的干涉增大了俄国革命的阻力,但使俄国革命战争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获得了民族战争的色彩,有助于布尔什维克团结更多的力量、延缓革命阵营的政治分化,为革命的上升发展补充了新动力。

除了上述特殊的动力组合外,十月革命的成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支经過革命训练和检验、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现代无产阶级,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也是较为少见的。十月起义的成功,首先依赖的是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大工业中心产业工人的支持。在不断革命的过程中,俄国无产阶级尤其是大工业中心的工业无产阶级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每次革命命悬一线的时候,布尔什维克都直接诉诸工人阶级,对此列宁深有感触:“彼得格勒一到危急关头就成为确实产生出新的力量的奇妙城市”。?譻?訛而俄国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布尔什维克,则是“一个在几十年内争得了整个工厂无产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地位的党……它一直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因而只有这个党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去深刻地根本地改变旧社会”?譼?訛。正是在各种矛盾的交织和各种动力的综合推动下,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最终发展成为与法国大革命相比肩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

(二)关于十月革命的复杂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不断革命需要实现革命转变,即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这也意味着在革命过程中主导性的矛盾发生了变化,完成不断革命需要特殊的动力组合、衔接与转换。不断革命的过程中的矛盾变化和动力转换,决定了不断革命过程的复杂性质。下面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经济措施之一 ——工业国有化为例加以说明。

俄国工业国有化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列宁一开始并没有提出国有化的主张,《四月提纲》只是要求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银行加以计算监督。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列宁开始论证对银行、保险和辛迪加即工业垄断资本进行国有化的必要性。1917年12月27日列宁起草了《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其必要措施的法令草案》,法令很快为苏维埃通过。法令实际大大超出银行业的范围,第一条就写道:“宣布一切股份企业为国家财产”?譽?訛。此后工业国有化的发展呈加速之势。国有化政策的高潮是1918年6月28日的国有化法令,这个法令规定了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以及蒸汽磨、地方公用事业企业和铁路运输企业的国有化。到1920年11月1日,俄国65.7%的在册工业企业已经国有化,82.92%的工人就业于国有企业。?譾?訛

粗略来说,俄国工业国有化有三重动力。首先是俄国长期战争后面临生产停顿、物资严重短缺、经济趋于解体的经济背景。国有化是在前期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克服无政府状态、阻止危机继续发展的各种措施的升级,是为了在产品绝对或相对不足下为了保证人人有基本的供给而采取的措施。⑦工业国有化同苏维埃政权的很多其他措施一样,直接原因并不是生产过剩,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失效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趋于瓦解、生产极度不足的产物。推动国有化的第二个动力是阶级斗争。俄国国有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对抗的产物。苏维埃最初为了解决危机和饥荒而制定的工人监督法令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反弹,后者不支持布尔什维克政府,不接受工人监督,不能容忍自己在工厂中的绝对权威为工人代表和工人委员会所侵犯,经常用同盟歇业、断供原料甚至变卖财产、携款逃跑等方式进行反抗,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危及苏维埃政权。资本家的这些做法在不少地方导致工人要求将工厂收归国有。①反过来,国有化也作为打击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工具来加以使用。最后,布尔什维克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也是工业国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认定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后,②国有化就成为革命的重要内容和革命性质的重要体现,国有化成为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国有化企业被看作是俄国新增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列宁在论述国有化的法令的时候,指出为这些措施进行了长期的准备,这也表明国有化并不是对革命斗争环境的简单反映,并非临时的救急措施。③

剖析工业国有化的复杂动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复杂性质,有助于我们判断其未来走向。不难看到,俄国的工业国有化并不完全是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在经济上失去进步作用的体现,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失去了生命力。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和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国有化的范围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反之,在革命后的和平时期,但形势趋于缓和时,还存在着让资本主义适度发挥作用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会发生停止国有化甚至取消国有化的现象。实际上,当时很多企业被不顾条件国有化给苏维埃国家带来了负担,对此列宁就曾经指示,苏维埃国家接收一个亏损的企业,还不如不要国有化。④

(三)关于不断革命的下降阶段和退却问题

不断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上升阶段夺取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但是,革命上升发展同时蕴含着它的反题——革命的下降发展,即从革命高潮时期的各种激进政策后退,因此也表现为对前一革命时期的反动。由于伴随着阶级利益的重要调整,同革命上升发展一样,革命的下降发展过程很也可能伴随着统治集团的更迭。如果反动走得太远,以致在政治上恢复了革命以前阶级的统治,意味着发生了复辟。法国大革命就经历了明显的下降发展,雅各宾专政是革命的顶点,热月政变则是革命从上升转向下降发展的转折点。恩格斯在总结历史时把这种“反动”看作是革命上升发展的必然补充,他写道:“在这种极端的革命活动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不可避免的反动……”⑤

从不断革命上升阶段建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革命下降发展的趋势、顶住“热月反动”甚至是复辟的压力。在内战结束前列宁多次表述过没有世界革命俄国革命就无法维持下去的忧虑。⑥他知道俄国革命面临发生“反动”的危险。1921年5月他在《关于粮食税的报告的两个提纲》中写道:“是‘热月政变吗?头脑清醒地看待,或许是的?会发生吗?会见分晓的。”?譹?訛如何保持无产阶级政权、防止资产阶级复辟,成为内战结束后列宁思考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历史地看,尽管布尔什维克政权没有被“热月反动”所推翻,但十月革命仍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自己的下降阶段。内战结束后俄国阶级斗争趋于缓和,工人阶级的精华在内战中损失惨重,在困难生活的重压之下普通群众的革命激情开始衰退。推动革命发展的各种动力逐步减弱甚至消逝,要求“退却”的呼声在各个领域发展起来,提出这种呼声的,不但有“不可靠的同路人”(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的口号之一是“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也有工人阶级内部的各种反对派。俄国革命迎来了自己的拐点。

为顺应形势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在经济领域主动实行了退却,即实行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退却意味着部分否定自己过去的政策,尤其是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些引起小农不满的极端做法。实际上当时许多布尔什维克对新经济政策不理解,对他们来说这不啻于一场政变甚至是背叛,很多人为此痛哭流涕。?譺?訛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多次谈到的“退却”一词,应该在主动适应革命下降发展的意义上来理解。当然,形式上这种退却很剧烈,实际上也要看到:退却并没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建立的较为集中的计划和调节体制,也基本没有触及在革命过程中完成的国有化。

俄共在政治领域对革命下降发展的反应则更为复杂。俄共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缓和工农关系,经济上对小资产阶级做出部分让步,但是政治上毫不动摇,对小资产阶级阶在政治上充满警惕、对小资产阶级政党采取更加严厉的态度。面对内战结束后的复杂环境,列宁多次指出,“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反革命势力是导致白卫分子卷土重来的政治跳板”?譻?訛,并提出必要时对小资产阶级实施强制?譼?訛等。此外,内战后俄共延续或者强化了内战期间的一些做法,如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政策的天平继续向后者倾斜;为了在革命下降阶段的退却时期“保持秩序”,俄共强化了党内纪律,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禁止党内派别的决议;在政党、工会等关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先锋队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等等。

苏维埃政权在革命退潮时没有被击垮,说明布尔什维克的应对总体上是有效的。百年后的今天,对于苏维埃俄国的退却是否充分、俄共对革命下降趋势的应对策略是否有其他可能性等问题,似乎还可以继续从理论上进行讨论。不断革命理论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退却的必然性,对于从理论上探讨退却的合理限度也有一定价值,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将留待他文再论。

四、小结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提出的不断革命思想指出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道路。不断革命思想的实质,是希望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上升阶段夺取政权,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组合,1917年开始的俄国革命实际上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尽管预期的世界革命没有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不斷革命的产物,它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设想具有科学的内核。不断革命理论的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十月革命:实现不断革命所需要的复杂条件决定了十月道路具有特殊性;不断革命所需要的动力组合决定了十月革命的复杂性;不断革命内在包含的革命下降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理解内战结束后俄国革命的退却问题。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胜利与发展的反思学意义
十月革命暴动
浅析中国模式
十月革命蕴含的辩证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俄国二月革命后立国未竟与“十月”的选择
试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十月革命距离愈远愈使人们认识其道路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