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屯垦戍边对新疆地区长治久安的特殊作用研究
2018-05-14罗利华
[摘要]屯垦戍边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主要是其能够在确保新疆地区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这种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新疆的经济发展,促进新疆的文化繁荣,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加强新疆各民族的大团结等方面。
[关键词]历代;屯垦戍边;新疆;长治久安
[中图分类号]E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6—0052—04
[作者简介]罗利华,男,新疆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一、历代屯垦戍边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历代屯垦戍边事业,从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了新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西汉在新疆推行屯垦戍边以来,从内地到新疆的屯田官兵和農民,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极大的提高了新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新疆农业的较快发展。比如在两汉时期,内地的铁制农具开始传入新疆,在尼雅遗址以及洛浦县山普拉墓地的遗址中,就都出土了铁镰、铁斧、铁刀等铁制工具,内地的耕牛技术也已经在新疆得到使用、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耕种能力,使人均耕种面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内地用以发展农业经济的水利建设技术也传入新疆,并得到广泛使用,米兰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汉代修建的比较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其控制系统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灌溉面积竟然达四五万亩之大,这种先进的水利灌溉系统,使新疆农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摆脱绿洲的局限,使一些原来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变成农业区。同时,内地先进的冶炼技术也传入新疆,大大促进了新疆冶炼业的发展,据考古学者挖掘研究,发现内地冶炼用的鼓风设备在汉代就已传入新疆。当然,这一时期新疆地区的一些特殊农作物品种,如葡萄、苜蓿等,也通过屯垦军民传入了内地,丰富了内地的农作物品种。
隋唐时期新疆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过程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进一步传入到新疆地区,促使新疆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随着牛耕与铁制农具的传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的北疆地区,出现了不少农业区,北疆不少从事畜牧业的原居民也开始经营农业。同时内地的水利灌溉技术在这一时期也传入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则更加系统和先进,粮食作物品种也更为齐全,出现了小麦、大麦、水稻、小米等作物,从而出现了“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譹?訛的盛大景观。
当然,内地的大型石碾及其他食物加工工具,以及食品制作技术也在这时候传入新疆,如使面食发酵的“起面”技术传入新疆,饺子、汤饼、馒头等成为新疆人民所喜欢的食物。这一时期,随着内地军民的大量进入,内地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被带到了新疆地区,唐代西域的棉纺织业、丝织业、造纸业、建筑业、冶炼业、酿造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譹?訛当时新疆地区已经可以冶炼和加工铁、铜、钢、金、银、铅、锡等金属,并能制作日常的金属生产工具、器皿和货币等。
蒙元时期,中央政府大规模地向新疆移民进行屯垦戍边,使大量的内地农民和能工巧匠来到新疆。这些人到新疆后,政府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管理安排,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擅长的行业。结果他们的技能在新疆得到很好的发扬和推广,促进了新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新疆的农业发展很快,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粮食产量也空前提高,不仅新疆的百姓和驻军粮食充足,生活充裕,而且新疆是蒙古远征中亚和欧洲军队所需粮草的保障和供应基地。
清朝时期,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彻底改变了新疆历史上以天山为界南部以种植业为主、北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种植业经济在天山北部得到了迅速扩大和快速发展。清政府在伊犁地区组织维吾尔农民屯田,并且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当地的事务,结果当地种植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达到了百姓生活安康,国库粮仓充实的效果。道光年间,仅伊犁地区就新开垦荒地30余万亩,并修建了为数众多的水利工程,其中有最为著名的有阿齐乌苏大渠。北疆其他地方的屯垦也使当地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使一些地方发展成了规模较大的城镇。其中最突出的是乌鲁木齐,由于清朝长期在乌鲁木齐地区发展屯垦事业,使之后来成为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地方如奇台、木垒、吉木萨尔等。清代大量的兵屯、民屯、犯屯人员,本身就是发展新疆农业的重要力量,而且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更是极大的推动了新疆的农业发展。清朝新疆的屯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朝代,为新疆近代经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文化繁荣
历代的屯垦戍边,由于带动了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向内地流动,这种人口的相互流动,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进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屯垦戍边促进边疆地区文化繁荣的现象在新疆地区较为凸显。
两汉时期,随着屯垦戍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内地军民大规模地进入新疆地区,与新疆的各民族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少汉人与当地人成婚,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大大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尼雅楼兰等地出土了汉代的五铢钱和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等货币,说明内地的货币当时已经在新疆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于阗地区甚至还铸造“汉佉二体”的和田马钱?譺?訛,新疆地区的东汉墓中出土了《战国策》残卷和《九九术》残简,还有织有“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字样的缣帛,和纸张、铜镜、漆器等物品,充分证明了内地的汉文化在新疆有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西汉时期汉字和汉字书简传入新疆后,新疆地区各城郭政府间的公文及民间的书信就有很大一部分开始用汉字来书写。罗布泊等地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字书简,充分证明了当时汉字及汉字书简在新疆的流行。内地的礼仪制度在西汉时也传入新疆,并被新疆很多小国所接受,一些小国还仿照汉朝的礼仪制度制定了典章,如当时的莎车王延“尝为侍子,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时,内地的音乐和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等各方面的习俗也传入到了新疆,经过与本土文化习俗的融合,丰富了新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王国的一切制度习俗,几乎与内地中央王朝一样,他们把儒家学说立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奉行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在各级学校开四书、五经等课程,并举行科举考试。
唐朝中前期,中央政府国力强盛,汉文化在新疆的影响也达到空前盛况,汉语言、汉文和汉文化在新疆得到普及和弘扬。新疆后来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文书籍数量之大和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的。各地都开办了学习汉文化的学校,使用的教材有大经《礼记》、中经《毛诗》、小经《尚书》及《论语》《孝经》等著名典籍,汉文化在新疆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唐朝来疆的汉人还把内地的文学、美术、音乐、医学、历法也带入到新疆,繁荣和丰富了新疆文化。
清朝时期,随着屯垦戍边事业的壮大和发展,政府在新疆采取相对宽松的宗教文化政策,使新疆的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清朝政府支持修撰各类史志。这一时期,新疆在史志的修撰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志书的种类、版本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之前任何朝代,这是新疆文化发展事业上的一大盛事。同时,由于宗教文化政策的宽松,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维吾尔文化的迅猛发展。在屯垦戍边的同时,各类屯民还把内地流行的歌舞、杂技等各种文化活动带到了屯垦所在地,并在新疆得到广泛传播,为丰富和繁荣新疆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清朝统—新疆后,对这一地区存在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均采取以政教分离为中心的保护、利用政策,严禁伊斯兰教宗教头目干预维吾尔族行政事务和喇嘛教宗教头目干预蒙古族行政事务,但对各族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则给予保护,并重新修建了一些寺院,为各族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提供场所。这一时期,清朝对喀什地区的和卓坟墓进行保护,在伊犁地区重修兴教寺、普化寺。另外,清朝在满、汉等族集中居住的城市,建立文庙、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风神庙、老君庙等供满、汉等军民祭祀。清朝实行的这种宗教政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其治理新疆前期的近百年中,既很少发生宗教头目操纵各地军政事务的情况,也使各种宗教文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各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与此同时,新疆各民族别具特色的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维吾尔族著名学者穆罕默德·沙迪克、喀什噶尔写的《和卓传》和《布格拉汗》、穆罕默德·依瓦孜写的《麦赫杜姆·艾扎木》与《和卓伊斯哈克家族传》、毛拉·比拉尔写的《盛秦纪略》、毛拉木沙写的《安宁史》和《伊米德史》等历史著作,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维吾尔族诗人阿布都热依木·尼扎里的长诗《热碧娅—赛丁》、阿不都热依木·寻扎尔的《爱情诗集》、吐尔杜希的诗集《艾里毕之书》等,至今仍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维吾尔族传统的音乐、舞蹈,例如著名的传统乐曲《木卡姆》和舞蹈《赛乃姆》等,更是得到较大发展,成为维吾尔族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哈萨克族传统的口头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也得以快速发展,如《可勒帕米斯》《英雄塔尔根》《哈米巴尔》《骑黄马的猎手》《史话集》《克普恰克史》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著名民间史诗也得以丰富和传播。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大批满、汉族学者、文人在发展新疆文化中作出了巨大成绩。新疆现存的志书中,绝大部分产生于清代,总数近百种,而编纂这些志书的几乎都是满、汉族官员、学者、文人,而许多人又是被清朝罢官后发往新疆“效力赎罪”的废员。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或赴各地调查、或查阅档案书籍、或抄写校对文稿,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巨著,其中像《欽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新疆识略》《回疆通志》《三州辑略》《乌鲁木齐政略》《西陲总统事略》《西域闻见录》等,至今都是研究清代新疆史必读的重要志书。
三、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历代的屯垦戍边,在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屯垦戍边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新疆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我国西北边疆与中亚各国和地区比邻或接壤。自古以来,历史上西域各国各地时有战争、侵略、掠夺、匪盗发生。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把稳定西域、固边戍边、保卫领土作为极为重要的大事,关注之至。在西域常驻有大量兵力,在稳定边疆,消除战乱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兵力平时操练屯田,有警则进行战斗。例如汉朝,常驻西域的战斗部队大约保持在数千人,李广利伐大宛,又调集出关10万余人。唐朝武则天时期,仅在安西都护府驻守“汉兵”3万人,其他归于都护指挥的少数民族军人尚未计入。乾隆统一新疆后实行了“北重南轻”的军事布防战略,但既便如此,据统计,南路包括哈密在内的驻军人数有8000人左右。几次大的战争,从关内调集的大军尚未统计在内。军队调集的后勤供应和交通运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屯田作为保障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唐朝安西副大都护高仙芝从龟兹(今库车)出发远征大、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途经阿克苏、图木舒克、伽师、喀什,西上帕米尔高原直捣贼巢,光是参战部队就有10000人,据英国学者斯坦因的估算,这次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人数应当有30000人。屯垦对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尊严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清朝中后期,在新疆进行的屯垦戍边事业,为抵制英国对新疆的渗透、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和收回被沙俄侵占的领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历代屯垦戍边事业,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了新疆局势的稳定。
四、加强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大团结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对新疆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对于新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屯垦戍边,加强了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比如在古代西域,世居及往来的种族、氏族、部落、民族极为复杂,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印欧语系的民族,如高加索人种,汉、羌、匈奴、突厥、回鹘、吐蕃、阿拉伯等民族无不在西域活动过。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处于血缘交混和文化形态的交流之中,最后形成了现代型各个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在新疆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自己应发挥的作用。由于民族历史的差异、民族心理的不同和民族感情的不同,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猜忌、怀疑,而历代屯垦戍边在化解民族间的猜忌、怀疑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由于前往新疆进行屯垦戍边的内地人员,在生产力水平上普遍比当地居民要高一些,这些人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通过向当地居民进行先进生产技术示范,甚至直接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产水平,发展经济,从而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信任和情感。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