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形态研究
2018-05-14胡静静
【摘要】南京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本文从城市设计要素出发,通过归纳分析规划成果,研究该历史片区的特色空间形态,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要素;空间形态
1、颐和路历史街区风貌概况
1.1颐和路历史街区区位
颐和路历史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9片历史化街区之一。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总面积约35.19公顷。
1.2颐和路历史街区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翌年1月,就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和工程师古力冶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成为南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文件。
《首都计划》涉及的内容有城市功能分区、市政工程以及实施管理的各种条例。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上层阶级住宅区;第二级为一般公务员住宅区;第三级为一般市民住宅区;第四级为棚户区。第一级上层阶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南京西北部,首期规划四个住宅区,其中第一区位于山西路、颐和路一带。
颐和路地区为一级高级住宅区始建于1930年代,虽然历经八十年的风雨变迁,街区内的民国时期建筑、道路格局仍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保留,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级住宅区的特色风貌。
1.3颐和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变迁概况
从近年来的影像资料可以看出,街区内的道路完全保持了初建时的放射状方格路网,院落也保持着方正的块状格局,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部分也得以保留,街区整体变化不大,较好地反映出民国时期的风貌特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历版名城保护规划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该地区民国风貌的延续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特色功能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与一般的城市地段规划不同,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存在功能混杂,新旧空间叠合的现象。在整治规划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治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有背景、资源等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与更新,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2.1植入公共功能,激发街区活力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在民国时期以第一住宅区保留至今,现状功能用地仍以居住为主。一方面,为彰显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南京民国游线重要的节点发挥的串联作用;另一方面,参考国内主要城市的民国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做法,为了传承民国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规划在街区内部植入更多的公共功能,激发地块活力。
2.2串联特色资源,打造开放区域
为了保持公馆区安静优雅的氛围,根据现状已开放、已腾空及有条件腾空院落、产权难易程度以及资源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校核建筑风貌,确定拟开放院落,通过路径的组织串联,形成 “一轴、一环、一带、一片” 的开放结构。
2.2.1 “一轴”:文化主轴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道路颐和路,其两侧拟开放院落密集,是主要的游览路径。结合省级文保单位、名人故居等高价值院落建设公益性开放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彰显公馆区的文化魅力,打造颐和文化之路。
2.2.2“一环”:特色文化环线
片区内局部首尾相连的院落,可以通过相邻院墙打开,形成特色路径。天竺路与内部院落串联形成的特色路径构成特色环线,功能设置以宁静、优雅的餐厅、葡萄酒店、精品专卖、画廊为主,体现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2.2.3“一片”:旅游休闲片;“一带”:休闲文化带
通过建筑梳理、内部院墙改造,在街区内部形成连续的步行开放空间。零售商业及休闲娱乐集中在珞珈片区设置。联系已开放的12片区和计划开放的11片区,沿宁海路-江苏路形成特色文化带。
3、特色空间形态
3.1 多元有趣的街巷格局肌理
颐和路公馆区的路网格局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当时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中山北路自西北向东南直插鼓樓,公馆区北侧采用了与中山北路平行垂直的走向,同时为了照应与北平路的衔接关系,主要路口斜插相交。区别于南京其他民国历史地段和解放后南京建设的正南北向道路,形成南京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独有的历史印记。
3.2灵活、多样的院落肌理
颐和路街区有着近八十年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完全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住区,具有显著的欧美花园洋房的空间肌理。院落大多与道路垂直分布,院门设置在朝向道路的一侧,整体十分工整。因循道路,大部分院落为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院落内均设有花园庭院。
从街区内现存建筑的建设年代来看,街区内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民国建筑,解放后插建了一些体量略大的建筑,主要是一些多层住宅;19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建建筑,其中不乏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但大多数位于街区的边缘,对整个街区的影响有限。
4、内外部交通的衔接
4.1区域交通现状
规划区位于以宁夏路、西康路、北京西路和江苏路围合的范围内,主要以北京西路作为主要对外通道,以西康路、江苏路为次要对外联系通道。其中北京西路往西联系快速路城西干道,往东联系中山北路。
4.2规划内部道路
规划区内部道路有12条,路幅宽度在7.5-18米,基本为1-2车道,其中主要道路有颐和路、宁海路、牯岭路等,承担了街区内部的主要交通联系。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街区与外部交通的顺畅和谐,截流部分机动车交通,疏解历史街区机动车通行的压力。通过合理组织风貌区内部交通,引导人车分流。
结论:
颐和路独特空间格局和肌理产生于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交融。作为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一部分,对其空间形态的整治和整合对整个区域的文化展示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城市设计的角度探究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有利于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也为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功能置换等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博物馆.胜迹千年---朝天宫历史沿革展[M].2010.
[2]薛冰.南京城市史,《南京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丛书,南京出版社,2008,P46
[3]李勤,杨豪中.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4:34-37+57.
[4]申静书,沈一.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4):2360-2361.
作者简介:
胡静静,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刘阳,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