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2018-05-14张勤

书画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张勤

内容提要: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一改往日院体画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

文人画,顾名思义,是指文人士大夫们所创作的绘画,是最能直接体现文人思想和文人情怀的绘画形式。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表明文人画不但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而且文人画特有的“雅”更有别于其他传统绘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树一帜。

宋代文人画形成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繁荣的大背景下,此时的书画开始作为商品在市面上公开出售,由此产生了以卖画为生的画工。北宋画院也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北宋是封建专制统治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消除内忧外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广大知识分子报国无门,文人画便应运而生。

为了逃避现实,文人士大夫们有意识地进行思想转变,从儒家思想转向佛教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的“自性论”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画创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中“顿悟说”对艺术家整体思维的把握(包括对意境论等美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促进文人士大夫对思想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关注,使他们摆脱了现实的羁绊,为文人画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自此,中国文人画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心理上的休憩之所,在回避现实的同时通过绘画艺术的形式抒发精神、寄托心灵。

二、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苏轼

宋代文入画典型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结合这两者特点的典型代表人物便是苏轼。苏轼喜欢绘画,更多的是受到其父亲苏洵的影响。苏洵虽为布衣,但他不仅十分喜爱收藏书画,而且在书画文艺方面同样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苏辙在《四菩萨阁记》中记载苏洵在物质方面没有要求,唯独喜爱收藏书画,收藏之富与公卿不相上下。苏轼自小便接受书画艺术熏陶,步入仕途之后,又与文同、李公麟、米芾等文人画家交流甚密。这对苏轼在书画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离形得似,寓心于物

绘画一旦摆脱形的束缚,思想上将会更加自由,绘画表现上将更为彻底,风格题材将会更为多样。宋代文人画的关注点逐渐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精神的抒发,绘画所表现的内容由唐代的“存教化,助人伦”转向了“怡情”“适性”,创作题材逐渐由宗教和现实生活偏重于水墨山水树石及花卉的描绘。文人画所体现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创作者的精神表达,熟练的创作技巧似乎只起到衬托作用,文人画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人格特点和心灵寄托。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都以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为依托,并以书画的形式抒发性情,在创作上力求平淡素雅,力求天真烂漫。

宋代文人画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中苏轼在评论孙位时说:“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1]可见禅宗思想在文人心中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在文人画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以简朴平淡的形式,通过以简代繁、以淡代浓的绘画手法呈现着重水墨淡色彩的风格特点,在简单、微妙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含意。文人山水画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重视自然的气韵生动、天真直率,主张表现无穷的内心情感。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一生爱竹,在作品《竹叶图》中呈现出的是数枝墨竹几簇竹叶在稀疏月光下若隐若现的朦胧诗意美,创造的是幽寂静谧的艺术氛围,有无穷的韵味。苏轼作为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长于写意,重视内心情感的抒发,在绘画中引入诗境,启迪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参悟书画意境,将他们带入不同的境界。苏轼将诗境引入绘画追求意境的创造,从而冲破了“形似”观念的束缚,强调文学与艺术的结合,增加艺术趣味性,强调诗画的一致性,这是苏轼文人画的突出特点。

蘇轼认为鉴赏一幅绘画不能单从形式上进行解构,那是十分片面的审美见解。在强调诗画结合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别。诗与画虽然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要求通过情景交融以表达内涵,可见诗与画在思维方式上的表达是趋于一致的。苏轼以诗入画,创造性地发挥了绘画的抒情功能,使绘画成为一种自觉创造的艺术活动,成为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另一重要方式。从文人写意画的发展来看,经过几百年经久不衰,足以证明苏轼所倡导的以诗入画的绘画思潮顺应了艺术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响应了时代潮流。苏轼在文人山水画的表情达意方面所做的先驱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三)以书入画,以书论画

苏轼以书入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万竿烟雨图》,底部的石头造型使用的是草书体中常见的“飞白”线条。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在他的绘画中自然会流露出书法用笔特点。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2]所谓“以书入画”,简单来讲是需要在绘画创作时运用书法的用笔方式以及笔墨线条特点来进行创作。通过用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侧面体现画家性格特点以及创作时所表现的情绪特征,将书法线条、节奏与所要表现的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笔断而意连。苏轼将书法线条特征融入绘画,讲究笔墨情趣,创造出任意挥洒、水墨淋漓的绘画风格。他用水墨抒写枯木竹石,用行草书的率性笔意描绘枯木悬竹,注重墨韵意境,讲究书画结合。以“淡墨横扫”的书法用笔代替色彩变化,既具墨韵,又富有笔意,仅用墨色笔法表现生动形象。

苏轼倡导以书入画、以书论画的理论,是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不拘于传统的创新精神。我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较早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以象形的方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字也在不断发展,直到隋唐时期书法和绘画才开始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苏轼以书入画的理论,强调了绘画艺术中所需要体现的“笔墨情趣”,奠定了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基础,致使后世文人画家着重强调画是“写”出来的。

三、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苏轼在文人画创作上有獨到的见解,在苏轼的诗文中集合了对文人画的理论总结。苏轼也成为中国文人画史上理论的集大成者。

通过查阅史料可以得知,苏轼所在时期的文人山水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苏轼在文人山水画观点上最重要的论述便是“诗画本一律”。苏轼认为绘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应当与诗词有相同的创作规律和欣赏原则,以及同等的社会地位。即诗歌和绘画都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不应当被差别对待。绘画艺术摆脱单一的技术类型转而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性情最直接的方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诗中最直接展现的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需要重点强调的重视意境、格调以及作者学养的综合性考量。

苏轼提倡绘画作为表情达意的另一种方式,因此理解“画中有诗”便可理解中国文人山水画。苏轼在文人山水画创作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引进了书法用笔方式和创作技巧。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最引入注目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苏轼正是注意到这种创作过程中的不可逆性,进而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观性对于情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4]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独有性被运用到绘画创作后,苏轼在评价绘画作品时更多强调的是“取其意气所到”。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深刻。苏轼是站在绘画创作的观念上为宋代绘画提出了美学指导,进而体现出特殊性。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和自我性情的表达,致使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吹遍中国画坛,不仅使绘画产生了多样性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及绘画风貌的变化。苏轼文人画理论有力地推进了文入画在中国古代画坛上地位的确立,并最终成为古代的主流绘画。

参考文献

[1]潘运告.宋人画评:东坡评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张书珩,张勇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4]苏轼.书破琴诗后:东坡全集卷三十[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宋代文人画苏轼
“文人画”里写春秋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