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画派四代才女书画艺术的传承与意蕴
2018-05-14周一鸣黄海波刘红霞
周一鸣 黄海波 刘红霞
左锡璇、左锡嘉、左锡蕙三姐妹、,皆以“恽派”花卉闻名,三人书画艺术在家族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她们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方式,将文脉与艺心代代相传,继承并发扬了常州画派的绘画精神与意蕴。左锡璇嫁袁绩懋,有女儿袁毓卿,留下诗画名;左锡嘉与曾咏次女曾懿、五女曾彦亦留下诗画名,袁毓卿、曾懿、曾彦为左家第二代才女;袁毓卿的学生庄曜孚亦留画名,她是与左家有师承关系的第三代才女;左锡璇儿子袁学昌与姨左锡嘉女儿曾懿亲上结亲,育袁励准、袁励衡等六个儿子,袁励准之女袁防、袁励衡与姨家表亲张仲芬之女袁晓园,均留下书画名,袁防、袁晓园为左家第四代才女。具体关系详见表1。左氏三姐妹的书画意蕴已在上篇中论述,本文主要讲述他们后人的艺术传承与造诣。
一、第二代才女袁毓卿
袁毓卿(1840- 1911),字子芳,为左锡璇夫婿袁绩懋原配吴氏所生,由左锡璇1851年归袁绩懋为继室可见,袁毓卿幼年丧母,在继母左锡璇、父亲袁绩懋的教育影响下,袁毓卿传承家学,成长为工词能画的女才子。归金士麟,有“桐阴书屋”,著有《桐阴书屋未定草》—卷、《桐阴书屋诗草》—卷。袁毓卿曾填《满江红》一阕,感愤沉痛,意极豪迈。绘画传承家学,宗南田常州画派正脉。
私人藏《桃梨春风扇面》(图1)落款“抚瓯香馆粉本课于桐阴书屋,子芳”,钤朱文长方印“子芳”。扇面上绘制桃花、梨花各一枝,梨花花头用双钩法,梨花花枝与桃花采用没骨画法,画面空灵疏朗,两种花卉呼应对比,相映成趣,用色明艳雅致,笔法精炼娴熟,给人以清雅和谐、诗意盎然、自然舒适的感受。
二、第二代才女曾懿
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又字朗秋,左锡嘉、曾咏次女。曾懿资性敏慧,十岁丧父,母亲携家入蜀,弟妹尚幼,她为母分忧,协助家务,带弟妹读书。在母亲的亲自督教下,及笄之年因诗书画造诣之精而被时人誉为“三绝”。姨母左锡璇亦有盛名,其子袁学昌后为曾懿夫婿,才女名士,相得益彰。夫妻同好金石,收集汉隶各碑,朝夕校勘、临摹,书法益进。两人唱和不断,时称“管赵”。婚后与夫宦游各地,视野胸襟开阔,创作了大量诗词,集为《古欢室诗词集》四卷,包括诗集《浣花集》《鸣鸾集》《飞鸿集》各一卷和词集《浣花词> -卷,诗词造诣高,时评“唐音宋派”。少年时期因一场重病被庸医误诊而数度病危,久病不愈的经历促使她博览医书,后精于医学,著有《医学篇》四卷。曾懿晚年受维新思想的影响,面对国家贫弱,认为应倡导、兴办女学,著有《女学篇》一卷,附《中馈录》一卷。曾懿有福,宽宏慈爱,子嗣满堂,六子皆为晚清民国名士。曾懿对待袁氏庶出子女,以养以教,视如己出,子女成人后多有不俗成就。曾懿集诗词、书画、医学、女学、教育成就于一身,她的一生是聪颖、达观、慈爱的—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曾懿书联(图2),内容为“纯有英华为国宝,贵无雕琢是天真”,题款“慧民仁姊夫人雅鉴”,落款“伯渊曾懿”,钤白文方印“曾懿长寿”、朱文方印“贞石吉金同契”。书法取法高古,汲取了古代金文篆籀朴拙凝练、圆转匀称的用笔和汉隶《曹全碑》笔势生动的优点,书法风貌体现出中正雍容、圆润饱满、朴拙灵动的浩然之气。
三、第二代才女曾彦
曾彦(1857--1890),字季硕,成都华阳人,左锡嘉曾咏五女,幼年失父,由母亲抚育成人。“资颖既绝,而貌又明丽……”曾彦成人后嫁给张祥龄(子馥),曾彦的才女之名更来自她内在修养和诗赋才华。《华阳县志》谓其幼承母训,读书引篆,弹丝剪彩,无不精妙绝伦,她的五言作品,造诣也很高。曾彦著有《桐凤馆集》,首卷为五言诗,次卷为杂言,王闿运“独嘉美彦”日:“篇篇学古,无复俗华靡,而风骨益洁。”由此可见曾彦之诗的风格绝伦。曾彦才貌双全却郁郁早逝,可能与夫婿之不遇、奔波之劳累、无子之遗憾有相关。曾彦另著有《虔共室遗集》(清代光绪十七年辛卯刊本),是曾彦离世后张祥龄所刻。俞樾作序,盛赞曾彦诗词与书法均出众,云:“质而不野,丽而有则,不求纤密之巧,自有宏肃之美;昔人称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其兼之乎!字体娟好而仍含朴茂之意,兼工篆隶,尤喜丹青,女子中多才多艺如斯人者,见亦罕矣。”
私人藏品《书法四屏》(图3),以秦小篆体书屈原《九歌·湘君》,落款“娣曾彦学”。曾彦曾学习篆书、隶书,学李阳冰的字,又学习过汉碑,后来学到莫友芝的笔势,能写径尺之书。“敛毫纵锋,平入险出,颇饶峻挺,致不疑出清閨弱腕也。手迹流传,至今宝重之。”
四、第三代才女庄曜孚
庄曜孚(1870--1938),字茝史,陈韬妻。因育有六女二子,画室名“六梅室”,号六梅室主人。庄曜孚出自清末民初常州庄氏家族,其哥哥庄蕴宽曾任江苏都督,妹庄闲是书法家。庄曜孚则为书画家,绘画师从袁毓卿(字子芳),工花乌,设色法宋人,得恽寿平(号南田)画派真传,以没骨花卉见长,书画作品被北京荣宝斋订购,并赴日本、法国参展。1903年携子女、老人从上海出发到四川追随任乐至县令的夫婿,写《癸卯年从上海动身入蜀道中日记》,后人以《峡行日记》名之。1904年,随夫在乐至任上,兴办女子师范学堂,亲自讲课,开四川妇女解放运动风气之先。鼎革后,夫婿赋闲家中,以书画为业,伉俪常妇画夫题,珠联璧合。1922年庄曜孚印有“笔单”,标明画作尺幅和定价,以鬻画为生。1930年前后,庄曾在北京居住十年之久,与其居京表弟、民初著名画家汤定之切磋画艺,并在长婿方家庄园里写生花卉。后寓沪,参加1934年上海成立的“中国女子画会”。陈庄子女长成后各有成就,其中以二女陈衡哲最知名。
常州博物馆藏《山茶梅花图轴》(图4)、《梅竹图轴》(图5)、《桃花图轴》(图6),分别作于1929年、1933年、1936年,均是庄曜孚晚年技法纯熟后的写生作品,画面上的茶花、梅花、桃花、竹子用没骨笔法书写出来,钤印“茝史”“庄曜孚”“庄”“武进”等。画格高雅、造型精确、设色明快雅致,古雅娇媚中不失清劲整洁,散发出宁静优雅的清香。尤其是图6《桃花图轴》,是庄曜孚离世前两年的作品,技法娴熟,构图别出心裁,整个画面古雅、高雅、清雅之气扑面而来。私人藏《桂花扇面》(图7),画面上一枝桂花伸出,桂花用立粉技法,画面给人真实生动、芬芳馥郁的感受。常州博物馆藏《荔枝图扇面》(图8)作于1925年,从扇面上方向下构图,形成荔枝枝叶繁茂的态势,荔枝鲜鲜欲滴,衬托得荔枝叶飘逸生动。统观庄曜孚作品,既从正脉上学习常州画派的花鸟没骨技法,又将文人山水画中山石的皴染技法用到了木本树干或较粗糙的荔枝外壳,还借鉴了宋画的设色与勾画手法,所有技法皆为我用,既传承又创新,既有古意又有新意,既没骨又“有骨”,独树一帜,独立高标。人称其“与吴昌硕、齐白石齐名”,虽略有夸张,也不无道理。
五、第四代才女袁昉
袁昉(1909-1974),字敏宣,曲家。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北京。清光绪戊戌进士翰林院编修袁励准仲女,世称“袁二小姐”。其父以鉴赏文物、收藏古墨闻名,深嗜昆曲;其母汪清瀞亦好昆曲。袁日方从红豆馆主溥侗习昆曲,工小生兼官生,得授《琴挑》等戏。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讲授民族发声与昆曲歌唱。宅中书斋名“澄碧移”,有手稿《澄碧移曲谱》—部,未刊。袁敏宣适西胡仙洲,有女胡宝棣髻年承母教习昆曲。“文革”中胡仙洲罹难,敏宣犹未颓唐,教授昆曲,并以书法自娱。
书画上,袁敏宣幼承家学,父袁励准为宣统帝师,行楷宗米元章,篆学李阳冰,画学马远,高古典雅。袁敏宣书画受父亲影响深,画风、书风都很接近。图9、图10为袁敏宣为三舅汪叔平所制的扇面,正面小楷书法录写了董其昌的—段画论,背面仿耕烟山人(王翠)笔绘制《菱塘秋思》。王翬和恽南田是同时代好友,同属“清六家”,交游深,山水风格水平接近。袁敏宣仿王翠笔,笔致清远,秀逸之中寓沉雄,得山水清幽的自然韵味。书画和谐互补,意境与格调都很高。
六、第四代才女袁晓园
袁晓园(1901-2003),名行洁,之晓园,以字行。曾懿与袁学昌之子、金融家袁励衡之女,生母是姨父张祥龄次女张芷(仲芬),少时有奇女子之称。先生出于翰墨艺文之家,其伯父袁勵准为帝师,家翁叶楚伧以诗文名世。早年考入北京艺专,师从林风眠,20世纪20年代与林风眠一起举办画展。青年时代冲破封建家庭藩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40年代曾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70年代她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80年代,放弃美籍.别子还乡。在文字改革上她提出汉字现代方案,创立“袁氏拼音方案”。
袁晓园的诗词清新明洁,情真意切,有李清照遗韵;其书法取法高古,碑帖融合,线条凝练,体式灵动,隽逸洒脱,雅秀可观;其画作以山水为主,以骨为质,骨法用笔,苍润浑厚,具传统功力。其诗书画相互辉映,表现出满腔爱国情怀和艺术青春活力。《水墨梅伎图》(图11),题款“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画面中寥寥一枝梅,简单一句题款,可见金石气息,见梅的风姿傲骨。诗句书联(图1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乌飞”,落款“百岁袁晓园”,钤朱文长方印“寿而康”、白文方印“袁晓园百岁作”、朱文方印“偏不老”,书法融篆籀笔意,有海阔天空的劲健豪放气概。 左氏四代才女九人处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第一代左锡璇、左锡嘉、左锡蕙,出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代才女袁毓卿、曾懿、曾彦,出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代庄曜孚生于19世纪70年代;第四代才女袁防、袁晓园生于20世纪初,接受民国教育,经历国家政权变迁与时代巨变,袁晓园更是生活在国外多年后叶落归根。四代才女的书画艺术透露出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传统功底,通过她们家传或师承,代代传承而又变化创新,笔墨精神、诗化意境一脉相承又各自呈现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