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德无量的六万英镑

2018-05-14金绮

大飞机 2018年6期
关键词:约翰逊奖金飞行员

金绮

历史上,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途径有很多,如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等,此外,一些社会组织的赞助或奖励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英国的《每日邮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为航空技术的发展设奖,早在莱特兄弟动力飞行之前就开始了。1900年4月,法国富商亨利·德拉莫尔特为能驾驶飞艇在30分钟内从圣克鲁特飞往埃菲尔铁塔并返回的人设立了10万法郎大奖。1901年10月19日,巴西人阿伯特·杜蒙驾驶他的第6号飞艇,耗时29分30秒完成了规定路线飞行,航程12千米,赢得了奖金。

在航空发展早期,以奖金推动技术进步效果最为显著的是英国《每日邮报》。从1906年到1930年期间,《每日邮报》先后21次为航空发展提供奖金59130英镑,包括17次正式奖52825英镑和4次安慰奖6305英镑。其中,比较重要的有4次。

一万英镑激活人气

第一次:1906年,《每日邮报》给第一个在24小时内从伦敦飞到曼彻斯特的飞行员开出10000英镑的奖金,飞机必须在两个城市的《每日邮报》办事处8千米范围内起飞和降落,在途中不超过两次降落。当时,这看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因为最好的欧洲飞行员也只能在空中停留几秒钟。

路易斯·波杨是一位法国飞行员,1908年获得法国第10号飞行执照,多次参加飞行比赛,1910年初还应邀到美国去参加飞行比赛。返回欧洲后,1910年4月,波杨从伦敦起飞后12个小时抵达曼彻斯特,实际留空时间为4小时12分钟,赢得了《每日邮报》第一次为推动航空技术进步而开出的奖金。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设奖,经验不足,《每日邮报》一出手就是10000英镑,实在是太大方了。此后,《每日邮报》开始控制奖金额度。1908年,其为1/4英里往返飞行开出的奖金只有100英镑。

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

第二次:1908年年底,《每日邮报》为第一个完成跨英吉利海峡飞行的人悬赏1000英镑。

争夺这个奖项的人不少,其中一个叫于贝尔·拉塔姆。1909年7月19日清晨,他从法国加莱起飞,但只飞了11千米,发动機发生故障,飞机迫降在水面,后被人救起。法国人布莱里奥是欧洲第一批尝试制造飞机的人中的一个。1908年以前,他和别人合作制造了多架飞机,都一一亲自试飞,但大多没有成功。1908年夏天,在亲眼目睹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在欧洲的飞行表演后,他大受启发。1909年7月25日,布莱里奥驾驶自己研制的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后人将这次飞行与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林白1927年单人飞越大西洋并列为“早期航空三大里程碑飞行”。

那天清晨4点35分,布莱里奥驾驶他的“布莱里奥XI”单翼机从加莱起飞。此时,一艘担任护航任务的驱逐舰正在海上等候。10分钟之后,他越过了该舰,随后独自一人驾机在海面上空飞行。当时,既无引导,又无罗盘,布莱里奥感到有些孤立无援,一度迷失方向达10分钟之久。又飞了10分钟后,他渐渐看到了英国一侧多佛尔的峭壁、城堡和向西离开一定距离的预定着陆点。于是,他蹬舵向西转弯。此刻,他面临很大的困难,峭壁附近风很大。最后,布莱里奥看到了一块绿草如茵的开阔地,他本可以再飞1个小时,但他不想放弃这个着陆的机会,于是就避开建筑物安全降落了。

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的壮举,赢得了《每日邮报》颁发的1000英镑奖金,成为轰动全球的重大新闻。在此之前,虽然有过一些精彩的飞行表演,但人们对于飞机的实际用途还有不少争议。这次成功飞行之后,人们对飞机实际用途的怀疑完全没有了。如今,“布莱里奥XI”飞机收藏于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中。

丘吉尔亲自授奖

第三次:1913年4月1日,《每日邮报》悬赏10000英镑奖励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但那时飞机性能太差,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航空技术迅猛发展。飞机从交战初期看上去摇摇晃晃的“飞行怪物”,变成全金属机身加悬臂机翼的标准飞机。更重要的是,发动机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使飞机可以做得更大,飞得更快、更高、更远。在4年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共生产了近20万架飞机,宣告飞机制造业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日邮报》宣布,悬赏继续有效。

1919年5月初,纽芬兰岛上集中了 12架各种飞机,飞行员们准备争夺飞越大西洋第一人的荣誉和奖金,但多数人和飞机成了冒险的牺牲品,只有英国人阿尔科克(飞行员)和布朗(领航员)驾驶的威克斯公司“维米”飞机成功实现越洋飞行。

6月14日,经过改装的“维米”轰炸机离开纽芬兰向东飞越大西洋。“维米”飞机装满了燃油,爬高很慢,大部分时间,飞行不是在云层之间,就是在无云高度上。因此,布朗很难确定飞机的精确位置,直到午夜过后,他才根据星体判断出“维米”飞机的位置。

飞行11小时后,“维米”突然进入一团很厚的云中。阿尔科克已无法操纵飞机和定向。飞机开始失速并进入螺旋,高度急剧下降。突然,在距海面150米高度,飞机穿出云底,他们看见了海洋。直到这时,阿尔科克才能继续操纵飞机,恢复平飞。一小时后,他们又遇到大雪、冰雹和雨夹雪的袭击。布朗常常要爬出座舱,清除极端重要的油量表刻度盘上的冰层。

第二天上午,他们飞过爱尔兰海岸,前面隐约出现了克利夫登广播电台的铁塔。借此,他们终于判断出自己的位置。这里的云层很低,有撞山的危险,阿尔科克决定降落。他们在空中共飞行16小时27分钟,飞行距离3032千米,平均时速略大于195千米。

他们被接到伦敦,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温斯顿·丘吉尔(后来当了英国首相)将《每日邮报》提供的10000英镑奖金授予他们。随后,英王乔治五世封他们为爵士。他们驾驶的“维米”飞机现在陈列在伦敦科学博物馆里。

这次飞行虽然只是一次成功的冒险和试验,还不能认为是商业航线的建立,但它向世人证明飞机作为长途运输工具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为世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英雄直飞澳洲

第四次:1930年,《每日邮报》为单人从英国飞到澳大利亚悬赏10000英镑。这一次,获奖的是女飞行员艾米·约翰逊。

约翰逊生性倔强,顽皮好斗,喜欢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男孩子中间,尽管常常弄得鼻青脸肿,也从不示弱。19岁时,她考入谢菲尔德大学。毕业后,为一位法务官当秘书,飞行是她的业余爱好。她从每周5镑的工资中拿出钱来支付学费。

初次飞行,飞机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让她在空中上下颠簸。落地时,不是“砰”的一声撞在地面,就是在跑道上蹦蹦跳跳。第二年,累计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的约翰逊,便勇敢地走上创纪录飞行的征程。她想打破一位澳大利亚男飞行员欣克勒1928年创造的用15天从伦敦飞到澳大利亚的纪录。

为了这次远程飞行,她找过曾经为许多知名飞行员的冒险飞行提供经费的《每日邮报》,但当他们了解约翰逊的来意后,卻一口拒绝了她的请求,并嘲笑她异想天开。她还找过在英国访问的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得到的只是家长式的忠告:“姑娘,别干那蠢事,去澳大利亚最好还是乘船。”忠告、嘲笑、讥讽,都没有动摇约翰逊的决心。终于,她感动了一位石油大亨,答应为她出买飞机的钱,并在沿途供应燃油。

1930年5月5日,约翰逊尽管只飞过100小时,最远的飞行距离不过200多千米,但她义无返顾地驾驶一架德·哈维兰公司生产的“舞毒蛾”小型双翼机,从伦敦克罗伊登机场起飞。她计划的路线是从伦敦经维也纳、伊斯坦布尔、阿勒顿、巴格达、卡拉奇、阿拉哈巴德、仰光、曼谷、新加坡、爪哇,到达澳大利亚,全程1.6万千米。要知道,当时的飞机远没有今天的先进。尤其是小型飞机,飞机上几乎没有仪表,飞机起飞几分钟之后便失去和地面的联系,主要靠简单的地图来导航。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要飞越浩瀚的海洋,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19天的飞行,5月24日约翰逊终于到达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受到等候在那里的一大群人的热烈欢迎。虽然她没能打破欣克勒的纪录,但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人驾机从伦敦飞到澳大利亚的女性。

约翰逊到达澳大利亚后,成百上千封贺电像雪片般飞来,其中有英国乔治国王、比利时阿尔倍特国王、航空先驱布莱里奥的,更多的则来自仰慕她的航空爱好者。她的事迹鼓舞了千百万普通人,使他们相信,约翰逊能办到的事他们也能办到。8月4日,约翰逊回到伦敦,接受了《每日邮报》10000英镑的奖金。

《每日邮报》对航空技术进步的关注持续了很多年。1959年,为了纪念50年前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该报提供奖金,举办从伦敦到巴黎之间的最快旅行比赛。参赛者动用了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直升机以及喷气式飞机等,冠军所用的时间还不到一小时。

1969年,正值阿尔科克与布朗飞行50周年之际,《每日邮报》又举办了一次伦敦到纽约的最快旅行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从超音速喷气机、垂直起落飞机、客机、直升机、汽车、摩托车、汽艇到自行车,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这次比赛,《每日邮报》总共发了50000英镑奖金,最快者大约用了5个小时。其中,“鹞”式飞机在城市中心起飞和着陆,引起人们对垂直起降客机的关注。

猜你喜欢

约翰逊奖金飞行员
约翰逊当选英国首相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飞行员的酷装备
寻找失主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
新地貌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