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补证

2018-05-14焦一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对57例“四声别类”的名字作了简要而精辟的分析,不过其中尚存若干疏漏之处,包括选字、字音字义分析、例证引用等不同方面。本文就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从古书中寻求证据,并据此制成“《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补正表”,试图对马氏的描写和论述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从而使该部分内容更加严谨可靠。

关键词:《马氏文通》;名字;四声别类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二”下“名字二之一”一节提到:“至同一字而或为名字,或为别类之字,惟以四声为区别者,皆后人强为之耳。稽之古籍,字同义异者,音不异也。虽然,音韵之书,今详于古,亦学者所当切究。而况声律之文,惟此之务乎。”随后,马氏列举了57个“四声别类”的例字,且为大部分例字附上了典籍中的例证并加以阐述。经考察,我们认为马氏对于一些例字音义的分析以及部分例证的引用尚有商榷余地。在57例中,有15例比较特殊,下文将逐一分析;之后,我們将把诸例字的具体情况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以便观察和对比。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马氏所谓的“四声别类”并不全面,有很多例字同一声调本身即包含了不同词义,当归属不同词类。但我们的目的是为马建忠的57例提供“补证”,重点在于为马氏提出的观点和例证进行补充和完善。所以对于马氏未提及的词义,一般不予考虑。

2,对字音的判断主要参考《王力古汉语字典》《汉字古音手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以及《十三经注疏》,其中个别字的读音与马建忠所列并不一致。我们认为,马氏注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陆德明注音的影响。因此对于读音上的矛盾,我们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最可信的说法。

3,对于例句的选取,首先保证尊重马氏的选择,尽量寻找可靠证据来支撑马氏所列出的例证。倘若马氏所引例句与原文不一致,则根据原文进行订正;如果马氏所引例句无法达到论证目的或根本未附例句,则从《十三经》中另选例句进行补充。

一、特殊例字分析

(一)比

马氏曰:“皋比,虎皮也,名也,当平读。”《字典》《古音手册》以及《广韵》中,“比”皆无平读。不过,《左传(庄公十年》有:“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杜预注曰:“皋比,虎皮。”陆德明注:“比音毗。”而“毗”读平声。我们推测,马氏所谓“平读”当是受到陆氏注音影响。关于“皋比”的另一种看法是:“‘皋是‘糸虎的借字,二字都从‘夲得声。‘糸虎见于钟鼎文。其字从‘糸、从‘虎,表示把虎皮连缀起来的意思,‘比也有连结之义。‘皋比就是缝合起来的虎皮。”也就是说,“比”当理解为表“亲近”“并列”义的动词,应读去声。这样不仅符合诸家“比无平声”的观点,也更加清楚地揭示了“皋比”的含义,所以“皋比”之“比”读去声更为可信。如此一来,“比”词性不变,不符合“四声别类”,故不录入下文表格。

(二)虑

马氏认为“虑”字“名用,平读”,“动字,去读”,但考察“虑”字古音,并无“平读”之说。不论是名词还是动词,皆读去声。《字典》中注其反切为“良倨切”,只有去读,故亦不属“四声别类”,不录入表格。

(三)庭

马氏曰“‘大有径庭,静字,去读”,但马氏并未指出“静字”之“庭”当作何解,亦未说明“径庭”应如何分析。《字典》“庭”字下确有去声例(他定切),即在“径庭”中“庭”读去声,但王力也指出“径庭”是迭韵联绵字,表示“偏激”。因此,将“庭”解为“静字”似有不妥,故在表格中用“?”标示。

(四)衷

马氏举《史记·孔子世家赞》中“折衷于夫子”一句,认为“此‘衷字平仄兼读”,但未作解释。据考察,“衷”平读有“当中”“正中”义,仄读有“适当”“恰当”义,不论如何理解,“折衷于夫子”都能得到合理解释,或许马氏之意亦在于此,特此说明。

(五)培

马氏:“‘培字:名字,去读。”并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之“培蝼无松柏”为例。但经考察,“培”字似乎并无去读,且《左传》原文中,“培蝼”写作“部娄”,陆德明注日:“部,蒲口反”,为上声。另外,《字典》“培”字下亦有“蒲口切”,并列举“培蝼…‘附娄”“部娄”这组同义异形词,指出其为迭韵联绵字,表示“小山丘”。因此,“培”应只有平上两读。

(六)楷

马氏于“楷”下曰“上读,动字也”并无不妥,但他列举的例证是《礼记·儒行》中的“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则有失偏颇。对于《礼记》中例,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因此,此处之“楷”应为名字。因此,下文将对“楷”的动字用法进行补证。

(七)号

马氏在“号”字“去读,名也”之下举《国语·齐语》“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之例,值得商榷。因为“号”读去声时,也可作动字,表示“发号施令”。如果此句中的“号”为名字,那么“以”当表示“凭借”“使用”。查检原文可知,其完整语境是:“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如此看来,“以”只有表目的方可使文意通顺,故“号”当解为动字,

(八)称

马氏“称”下曰:“去读,名也,权衡也,俗作‘秤。又度也。作动字用,《易·系辞上》‘君子以称物平施,适可之也。”首先,“君子以称物平施”的出处应是《周易·谦》,原文为:“君子以哀多益寡,称物平施。”其次,“称”读去声也可以是动字,而非仅仅“作动字用”。孔颖达正义曰:“‘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显然,“称”在此处是典型的动字。

(九)剂

马氏认为“剂”字“平读,名也,‘质剂,券书也。”《字典》“剂”字只有去声(在诣切)一读,且包括了名词“质剂”之“剂”。而《广韵》上平“支韵”有“剂”字(遵为切),释为“券也”。由此看来,表示“券书”的“剂”古音确有平读,此处从马说。

(十)鋪

马氏在为“铺”列举“平读,动字”的例证时,有:“《诗序》‘赋之言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这是错误的。《诗序》原文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正义曰:“彼注云:‘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此处或为马氏记忆之疏漏。

(十一)监

马氏“监”下云:“平读,名也”,“去读,动字,视也”,“而官寺为监,名也,去读”。但他在“平读,名也”之后列举《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似乎自相矛盾。此例完整语境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陆德明注日:“监,古踅反。监于,古衔反,卷末同。”可见,此句中名字“监”为去声,马氏有误。

(十二)桡

马氏谓此字“平读,名也”,“去读,动字”。但《字典》所注两反切皆为平声,故名动皆平。与王力所注不同,《广韵》下平“宵”韵:“桡(如招切):楫也。又女教切。”去声“效”韵:“桡:木曲。奴教切,又如昭切。”对比可知,后者的解释与马氏所述一致。此处采纳《广韵》之说。

(十三)磨

马氏在“磨”字“去读,名也”之后引《隋书·天文志》“如蚁旋磨”。《(马氏文通)读本》注日:“马氏原文只作《天文志》,章加‘《隋书》,并云:《汉书》无此语,此例盖自《康熙字典》转引。《字典》仅着‘《天文志》,亦未详何史。惟《隋书·天文志》有‘譬之于蚁行石磨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之语,《字典》或节取其辞也。”此处采用吕、王之说。

(十四)难

马氏指出“难”字作“诘辨之解,则动字矣,平读”。据考察,“难”平读可作名字,表示“鸟名”;亦可作静字,表示“困难”“不易”,并无动字用法。故将动字“难”归入去声。

(十五)笼

马氏“笼”下云:“去读,藏也,‘箱笼“药笼。”不过,我们并未找到“笼”去读之证据,而且“箱笼”“药笼”之“笼”皆不读去声,故暂且认为“笼”字无去声。另外,《广韵》上声“肿”韵有“笼”字(力董切),释为“竹器”。因此,“笼”字应有平上二读,且二读均有名动两用。既然如此,那么“笼”对于“四声别类”的讨论意义不大,亦不录。

二、《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补证表

本文参考多方面材料,为马氏“四声别类”的例证寻找证据。其中,对例字的注音以本文考证过的读音为准;另外,“比”“虑”“笼”三字已被排除。于是可得下表:

以上即为我们根据马氏所举例证而制成的“《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补证表”。在上表54个例字中,1-25例(从“分”到“观”)均为“平读动字、去读名字”者:26-39例(从“王”到“盐”)均为“平读名字、去读动字”者,两类共39例,约占总数的72%,比例很高。换言之,平声和去声、动字和名字之间的相互转换是《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的主要现象,这反映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值得深入探索。

本文参照多种文献,对《马氏文通》名字卷有关“四声别类”的57个例字进行了逐一考察和补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马建忠关于“四声别类”的论述。需要说明的是,一部分例字的词类及意义其实远不止表中所示,但若将其全部列出,就会破坏马氏原本的论述体系,也就无从“补证”了。因此,本文尽量在马氏的分类体系范围内,尝试纠其讹误,补其疏漏,但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作者简介:焦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