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文化自信
2018-05-14张扬
摘 要: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亲自参与书画装裱的实际操作,向世界展示我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文化内涵,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对构建和增强我国话语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之所以体现文化自信,其中最深刻的内因即原生于中国、历史悠久且没有中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装裱;书画修复;文化自信
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原生于中国传统技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非常值得珍视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虽然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确切来说,该技艺不是遗产,而是与书画艺术密切相关、依然蓬勃发展的传统文化。201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8日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新闻,两国元首夫妇在故宫宝蕴楼茶叙,共同参观了故宫前三殿,观看了文物修复技艺展示和珍品文物展,并欣赏了京剧表演。两国元首夫妇来到故宫文物医院,先后观赏了钟表、木器、金属器、陶瓷、纺织品、书画等文物修复技艺展示,现场参与了书画修复体验。在这次重大的国事访问中,两国领导人亲自参与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实际操作,这一举动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承载的中国文化凸显得淋漓尽致,亦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1]向世界展示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其内核是文化自信。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体现文化自信,有其深刻的原因和理由,“对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甚至有的作了误解……数典而忘祖,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怎么能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2]从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当下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走上国际舞台是一个必然现象。所以,考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体现文化自信的原因,需要从其发展的过程入手,通过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把握来认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可以说,体现文化自信最显著的原因是原生于中国、历史悠久且没有中断。
关于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最迟在晋代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历史事实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详实的记载,笔者曾在论文《〈历代名画记〉中书画装裱与修复的研究价值》中阐释了《历代名画记》对于装裱与修复技艺史的意义,“《历代名画记》不仅是 ‘画史之祖,亦是‘书画装裱与修复史之祖。其中,《论装背褾軸》第一段‘自晋代已前,装背皆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明确了中国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起源至迟在晋代,距今约一千七百年,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技艺,在世界亦是最早的。”[3]可以说,书画装裱技艺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技艺比较低下,存在厚薄不均匀、不平整的问题,到了南朝宋代的范晔时,才能基本满足部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可以参见的实物遗存,具体技艺更是无从稽考。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况汉魏、三国名纵已绝于代”[4]。因此,我们对当时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无法详细探究。只能说,唐代以前,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发展还处于尚未精良的阶段。到了唐代,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款式增多、材料更加丰富、技术臻于完备、质量更为上乘、风格亦趋高雅,主要体现在“用料、选绫锦绢的色彩、图案、轴头、轴杆、防霉、防蛀诸方面无有不精,对前人古字画揭裱技艺也几乎达到改装复原的很高的水平”[5]。而且,该技艺在宫廷中备受重视,主要以给予装裱师官职的方式体现,“将仕郎直弘文馆臣王行直装,起居郎臣褚遂良监……陪戎副尉王思忠装,亦有张龙树装,王行真装……太宗皇帝使典仪王行直等装褫,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6]。另外,《历代名画记》记录了唐代宫画形制:“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蒐织成带,以为宫画之蒐。”[7]宋代是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比较成熟的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宋代帝王喜爱书画并设立画院、杰出书画家重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宋代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发展。对于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记载与探讨主要出现在当时的文献上,如米芾的《书史》对制糊、用料、轴头、覆背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又如从周密的《齐东野语》记录了当时书画装裱样式的严格规定,对于书画作品的年代和优劣,需要选择不同的装裱款式和材料等,连收藏裱件的装具也有特殊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成熟阶段,创造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宣和装(宋式裱)这一独特款式,堪称时代经典,直至今日亦长盛不衰。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一独特的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极少有专门的论著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直至明代才出现了比较全面论述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著作,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释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经典著作,该著作大量用比喻的措辞论述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的展示、保护、收藏、流传的关键作用,并强调精良的技艺关乎书画名迹的存亡。书中主要讲到了洗、揭、补、托、上墙下墙、覆背、全色、装天地杆、贴签条、保存收藏等具体操作细节,涉及注意事项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当时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修复理念和谨慎的工作态度,至今仍然对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有借鉴作用。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相关著作是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此书总结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内容和要点,具体论述了气候、环境等对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影响,还从各个步骤如制作、调配浆糊、选择材料、托心、托绫、镶画、覆背等方面具体阐释了操作方式及注意事项,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对今天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明、清时,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已成为市场的需求,在《清明上河图》等绘画作品中均能见到经过装裱后进行售卖的书画作品,此时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臻于完善。
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从萌芽时的稚拙,经历了千百年来一代代书画装裱与修复师的研究、实践、创新、总结、发展,才达到今天的历史高峰,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所以,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因其原生于中国、历史悠久、技艺成熟且未曾中断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美两国领导人及夫人亲自参与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实践,正是中方在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下,传播中国的文化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倡导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行为,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了我们,特别是文物修复人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3).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张扬.《历代名画记》中书画装裱与修复的研究价值[J].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2017(12).
[4][6][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万董强.浅谈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及“宣和式”装裱[J].东南文化,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