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使研读语言充满语文味

2018-05-14张英仪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12期

张英仪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信息等,通过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我想我们教师要有效采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情唤情——营造语言学习氛围;以读激情——与文本语言产生共鸣;想象促情——有效进入文本语言情境;移位入情——增强文本语言真实体验。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真实地亲近文本、感受语言和领略语文之韵味。

关键词:以情唤情;以读激情;想象促情;移位入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47-02

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也有人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管哪种说法,语文都离不开字词句篇,都离不开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创设适合学生语言发展的情境,在"读、感、悟"中,引领学生实现体味语言、理解内容和体悟情感的三者结合。

【目击课堂】

一位老师借班教学朱自清的《春》,以声、光、电、色齐备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入课: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画面次第展开:一条小溪流从遥远的山谷中蜿蜒而来,几只小鸭在水面上静静地漂浮;小溪的两岸,是稀疏排列着的老柳树,枝条扶疏,正有微黄的嫩芽泛出;穿过柳树,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嫩嫩的青草正开始展现其新生的迹象;望远是绵延起伏的山峰,山坡上,"草色遥看近却无";更远处隐现的是高耸的山影,有些山头上还戴着雪帽。

学生看得饶有兴味。老师在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之后,问:"昨天布置大家预习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大家比较看,朱自清用优美的文字所展现的春景与我们刚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春景比,哪一个更美呢?"学生意见不一,较多的声音说的是画面上的春景更美。老师当即愣在那儿,不知如何接茬,如何顺势导入课文。而这时时间已过半,感受了视觉冲击的学生很难"静"下来。,且因學生对文本还未有充分阅读,加之时间有限,以至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完成,学生对《春》语言的美,不能深入体会。

【理性思考】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他们理性认识的发展。就此作为语文教师,我想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施行情境设计和教学是有效的,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

我们说文字是抽象的符号,有表情达意,寄托思想的功能。在语文课上我们一切的想象都应基于文字而来,而不是音乐、美术或是其它的东西。贾平凹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章就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真正落实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不让语言落空。以下是我的粗浅的想法:

1.以情唤情--营造语言学习氛围

以情唤情,教师创设一种与学生心灵相融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断地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学生完全融入课文,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具体的实施方法:

1.1生活展现。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认识的客体。所选取的生活情境感知的目标要鲜明,将学生带入情境时要有序,观察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记得一位教师在《找春天》的二年级交际课中,为了学生有内容可谈可写,带领孩子到校外去观察、体验,并拍了许多有孩子的照片。老师用心良苦,对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把生活中获得的所见所闻信手捏来,个个滔滔不绝。他们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话中有物,话中有情,情境交融。

1.2实物展示。以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的情境,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有些事物比较陌生,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实物,加深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夸家乡》时,因为对家乡的特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比较熟悉,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准备了"香糕"这一特产,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接着闻一闻,后品一品。课堂上学生品尝着美味,兴致盎然。有个孩子说:"香糕方方的,像个小盒子;香糕白白的,像个胖娃娃;香糕甜甜的、香香的,咬下去还会唱动听的歌。"

1.3图片再现。使用多媒体、幻灯等展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然而我们说"多媒体",爱你要"商量"不可滥用,应用于一些学生比较陌生,无法进入语言情景的课文内容,而理解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学习《彩色的非洲》这一课文,学生对非洲人食物并不了解,。然而通过图片学生眼前一亮,"哇!"不禁发出感叹,娓娓动听、有滋有味地读着一样样食品,仿佛正品尝着那色彩斑斓的美味,同时赞美的言语溢满整个课堂。

1.4音乐渲染。借助乐曲、歌曲的音乐语言,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一教师执教《桥》时,播放了《为了谁》,"为了谁,你是谁,我的战友,我的相亲——"学生很自然地读懂了老汉的无私,乡亲们对老汉的那份敬意。

1.5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体会情境。它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进而留下深刻印象。一教师在执教《威尼斯小艇.》时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船夫你来介绍一下你的行船技术。"很自然地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地夸赞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然后老师让学生背一背,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流畅背下来。这情境的创设,功不可没。

1.6语言的描绘。语言的描绘是教师的基本手段,除此我想还有相关文本的语言描绘。如一位老师执教《可爱的草塘》时,在感受了草塘的绿得美这一段,老师链接了朱自清的《绿》,和宗璞的《 西湖的美》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它绿得鲜亮,是富有生命的绿。又和《麦哨》描写的运动场对比,更让学生体会这儿绿得更丰富,绿得更广阔。在绿色的美文的熏陶中,学生读得欢畅,仿佛绿就在我们的眼前,充满了整个课堂。

2.以读激情-与文本语言产生共鸣

以读激情,课堂上运用默读、轮读、引读、范读等各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一位教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中,这样以读激情:

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就是这些待我们亲如骨肉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要与她们分别了。这怎么不叫人依依难舍呢?让我们满怀深情,一声又一声地向她们告别吧──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2.1引读前三节:

前三节分别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别,引读时可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三节每节首尾部分。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生:(接讀)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2.2引读最后三节:

师:"呜--"列车启动了,亲人们紧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我们把头伸出车窗,也流着泪,挥着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教学时,这样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创设情境,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想象促情--有效进入文本语言情境

想象促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原有的感性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创造,组合成新的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从而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出更激烈的情感。一位老师执教《螳螂捕蝉》让两学生表演那个智慧少年和吴王,让其他同学当导演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学生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的阅历,进行有模有样地编排。有的说少年见大王要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有的说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拇指,恍然大悟可以捋胡须,装作思考的样子。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员去练得同时,老师让学生想象写一写吴王花园早上的情景怎样的?在想象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演员们身临其境表演得绘声绘色。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唤起学生积极地情感。

4.移位入情——增强文本语言真实体验

移位入情,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体验,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角色,引发学生的换位思考。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我们教师应把握课堂的重点语句,抓住情感线,努力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范围。让学生在对课文深度解读中,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真真切切地把自己当成课文人物,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精神。

一教师执教《去年的树》时让学生补白,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你听。"鸟儿( )说:"好的。"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他们的心情填好后,让同桌演一演。第二年春天来了,冰雪融化,鸟儿找到了树根。鸟儿和树根的对话,老师让学生读好询问的语气。老师说:悲惨呀!你再读读,特别注意了哪几个字?学生提到"砍到"。老师引:可怜的树啊,就在他遭不测时,曾一遍遍哭喊、述说自己被砍倒得痛苦,被砍倒的不幸。出示句子让学生补白:树( )向鸟儿呼唤:( )。孩子补得泪眼汪汪,师:树干连树枝,十指连心痛,再读树根的话,这样以情带声,学生读得很是动情。

鸟儿焦急地向山谷飞去,伤心地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此处老师又让生补白:鸟儿( )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 )。忽然它听到据木声,心惊肉跳,啊!( )。在写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文本情景,理解了课文。

总之,语文课堂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语言溢满学生心间,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蔡子良:《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