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2018-05-14王秀梅
王秀梅
(广州新海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神经衰弱属于临床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精神容易兴奋同时脑力感到疲乏。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以及心理障碍。神经衰弱是一种慢性疲劳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神经衰弱主要是患者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导致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临床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本次研究对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分析护理效果[1]。具体研究成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到2017年4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衰弱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分布在55~70岁,平均(15.5±3.6)岁。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54~71岁,平均(17.6±2.9)岁。包括初等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11例,中等文化程度患者20例,高等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2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记忆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疲乏无力[2]。排除精神病史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平均年龄以及文化程度,差异不明显,同时满足P>0.05,无统计学意义,值得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措施有,病房内保持安静,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由于神经衰弱患者有睡眠障碍,所以一定要让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可在睡前喝牛奶,病房内放轻松舒缓的音乐,用热水泡脚。进行常规心理护理等[3]。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包括入院时让患者熟悉周围环境,患者对周围环境陌生,容易产生忧虑、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用温和的语言帮助患者,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治疗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要帮助患者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健康生活的作息时间表,耐心指导患者完成,最重要的是患者能够自主执行。护理人员可以进行引导、鼓励。提高患者完成健康生活的自信心。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可在医院内散步。或选择适合患者的体育活动,如打乒乓球、爬山等,缓解患者的压抑的心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帮助患者适应在院外生活。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陪伴患者,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思想教育,常与患者沟通,在各个方面对患者心理进行了解,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4]。
1.3 判定标准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分。内容有思维、人际关系、感觉、行为、饮食睡眠等,共9个因子。本次判定标准为4级评分值:没有,表示该项无问题;轻度,表示有该项症状,对患者影响不大;中度,表示有该项症状,对患者有影响;重度,表示有该项症状,对患者影响较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严重。正常或接近正常分数为0~1分,轻度卒中分数为1~4分,中度卒中分数为5~20分,重度卒中分数为21~42分。本次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日常生活规律,睡眠质量显著提高;有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较为规律,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改善,睡眠质量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篇文章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P<0.05则表明数据差异有意义。其中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对比
采用SCL-90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分级,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的SCL-90分级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能缺损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分数对比差异明显,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效为24例,有效为5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显效为15例,有效为11例,无效为4例。总有效率为86.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有差异,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主导机体进行活动,而大脑的神经细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若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神经细胞也会衰竭,但是休息后便会恢复[5],若超出神经细胞的耐受极限,便会导致神经衰弱。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力与体力均感到替老,患者记忆力衰退、疲乏无力、效率减小、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因为一些小事烦躁、焦虑、忧伤等。容易精神兴奋,对声音、光等敏感性增加。睡眠失衡,多噩梦,或在日间昏昏欲睡,晚上精神兴奋。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患者常有负面情绪,或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无法适应,均会导致神经衰弱,而这种神经衰弱不是脑的器质性病变,是一种功能障碍。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是可以恢复正常的。精神衰弱主要是因精神因素引起,由于患者性格因素或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不同,患者的发病严重程度不一[6]。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进行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是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部遇到更多压力。根据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调节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让患者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7]。缓解神经衰弱症状,同时指导患者的家属,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多陪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各个方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状况,观察组患者的神经能缺损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86.6%)。两组对比有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神经衰弱患者,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神经功能明显提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高永霞.心理护理实施应用对神经衰弱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278-279.
[2]丛燕.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43-244.
[3]张颖.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用于神经衰弱患者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99-300.
[4]陈小珊,何莹,罗冬云,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5):715-716.
[5]邓芳.癌症化疗患者应用心理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251-253.
[6]邹婷,喻春梅,秦璇.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4):160-161.
[7]张鹤.焦虑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23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