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2018-05-14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差距城镇化发展

聂 倩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一、引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发展迅猛,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就总体而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如果中部地区欠发展,甚至发展速度慢于西部地区,即使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再好,扶持力度再大,也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中部塌陷”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由经济自然梯度断裂导致的经济板块失衡问题。“中部塌陷”不仅无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岳文海认为,“相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中部地区的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总量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名都在后移,出现了中部发展西部化,与东部差距持续扩大。中部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中部塌陷’,但是中部整体上的欠发展局面确实是事实。”[1]

2011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显著回落拐点,传统的中、西部地区梯度发展模式遇到瓶颈。陆军荣认为此轮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回落并不只是宏观经济周期现象,其预示着中、西部传统梯度发展道路的终结,中、西部开发战略应进入与东部“同步转型”的发展新阶段。他认为“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区有能力与条件在产业升级、开放经济、发展方式、制度改革方面与东部保持同步,形成发展新动力。”[2]郑涛、左健、韩楠[3]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制造业选择与比较优势角度解释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认为由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选择背离了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导致制造业企业缺乏竞争力,进而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林桂军、黄灿[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多数出口产业存在向中、西部省份的相对转移,其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转移程度最为显著;出口产业的转入显著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长,且对西部地区出口的影响程度远高于中部地区。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⑤认为截至2006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只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还未出现绝对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先转移,以及部分产业忽略中部地区而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综上,学者们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做文章,还没有更多关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八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原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沿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①

1.GDP差异分析

自1978年以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GDP逐年稳步增长,基本保持10%的增速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2年,西部地区GDP的增速略高于中部地区,且增速波动幅度大,最低4%,最高15%;第二阶段是1993—2008年,中部地区GDP的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在1999年达到低值8%左右,之后回升到13%左右;第三阶段是2009—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快速下降至7%左右,且西部地区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形成赶超趋势。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 我国中、西部地区GDP增速比较

2.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从图2、图3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似,第一产业均呈下降趋势,从60%左右下降至10%左右,第二、三产业上升并趋于45%。中部地区自1976年起,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自1991年起,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中部地区虽然占有相当比例的第二产业,但优势不明显。而西部地区在1978—1990年,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几乎相同,从1991年起,第二、三产业均超过第一产业占比。

1971—2003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高,不一定表明其较高的产业结构程度,也可能由于其较低的工业化水平,以及不发达的农业,使得社会生产比较落后从而形成的。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出,这两个区域都是以传统物流和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为主,而金融、通讯、信息产业则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较低。2004—2016年,中部、西部地区的二产占比和三产占比的差距从大到小,且均收敛到45%。从产业结构的差异来看,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2 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占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3 我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占比

3.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逐年波动下降,中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且中、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小。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差距更小,增速呈下降趋势,某些年份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高于中部地区。从图6可以看出,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从2006年起,西部地区开始超过中部地区。从图7可以看出,在完成水利建设投资方面,除了2011年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其余年份均是西部地区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占比高于中部地区。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从图8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增加,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在2005年差距几乎为零,在2012年差距也仅为97元,说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比中部快。综合图8和图9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远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中、西部收入差距逐年增加,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还需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4 我国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5 我国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6 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7 我国中、西部地区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占比

5.科技和文化投入差异分析

当前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密集的研究开发才能拥有真正的高技术产业化。从图10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活动情况来看,以2010年为节点,西部地区的吸纳技术合同数开始超过中部地区吸纳技术合同数,西部地区的输出技术合同数开始超过中部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数。说明2010年以来,西部地区加大了在技术市场的投入,且超过了中部地区。

“长江江豚不仅能在何王庙健康成长,还能繁衍生息,现在保护区已有江豚16头左右。”站在巡逻船上,保护区管理处执法监督科科长刘金芳告诉记者,2015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从江西鄱阳湖和湖北天鹅洲故道水域优选8头江豚在何王庙水域“安家”,2016年8月顺利产下第一头江豚。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图8 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图9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从我国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文化投入趋势图可以看出,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以前,我国中部地区的文化投入要高于西部地区,但自2008以后,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超过了中部地区。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10 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活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11 我国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文化投入占比

6.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分析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他提出:“三化同步,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6]其概念于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以人为核心,提倡集约型经济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一条新型的绿色城镇化之路”[7]。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为依据,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简要性原则,构建经济动力、基础设施、人口转移、社会保障和资源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数据采用王琴梅、张佩佩[8]的熵值法来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水平进行衡量。

表1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图12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增长较缓慢,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说明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比中部地区稍快。但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城市空城化”与“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尽量避免以“拆”字诀来应对处在产业转型真空期的城市。

7.市场化水平差异分析

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指数组成,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每个方面指数各自反映市场化的某一特定方面。从图13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中部地区的市场化指数一直高于西部地区,并且自2007年起,中、西部地区之间市场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图12 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13 我国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

8.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DLI)

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大方面。从图14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逐年缓慢增加,2007年增速达到最高峰后便开始下降,西部地区增速整体高于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差距逐年缩小,西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即将超过中部地区。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差距缩小的原因分析

综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民生方面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或即将赶超中部地区;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水利建设投资占比、科技和文化投入占比方面已超过中部地区;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场化进程方面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是相互影响的,人均GDP和GDP增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和文化投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其次,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来看,西部地区在房地产开发、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大于中部地区。最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地区的劳动者素质及该地区的区位条件、政府扶持力有关,这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14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情况

目前东部地区较发达,西部是后进地区,在某些方面中部地区甚至已被西部地区赶超。长期以来,我们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不明确,使得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类似,这是“中部崛起”的重要障碍之一。另外,国家政策一直没能重点关注中部地区,于是中部地区处于政策“悬空”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先沿海、后内陆,先沿边、后内地腹地,先交通便利地区、后交通闭塞地区的梯度发展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支配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东部地区采取了倾斜式的政策扶持。然而,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获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较迟,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前,国家对西部投资份额较低,致使一些地区某些产业部门由于资金限制而不得不放弃,这也导致了西部一些新兴产业得不到发展。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有限,国家只能有计划有重点地把资源用在重点发展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中游的水平,由于没有中央政策的重点支持,政策因素是中部地区后发的一个外在的比较劣势。

在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上,中部地区承担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西部地区的前沿和支撑阵地,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也同西部地区一样,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所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是不一样的,中部地区更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开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继续深入,激活人才、科技、市场、资源等优势,重塑区位优势,同时与东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区域分工、优势互补。我国对东部和西部的开发政策使中部地区处于被动受挤的局面,资源禀赋相对于西部地区没有突出优势,产业低水平问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更为突出。因此,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放缓并逐渐被西部地区赶超,同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这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来说必须引起重视。此外,中部地区作为东、西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对于区域协调发展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所以如果长期对中部地区政策边缘化从而导致“中部塌陷”,不仅无法实现中部崛起,同时也会阻碍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转型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应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我国已有的区域性国家政策大多聚焦于某一区域自身,没有着眼于各区域之间的协同融合,如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等。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核心区域中,西部地区有包括陕西、云南在内的10个省份,中部地区有包括河南、江西在内的6个省份,东部地区有包括江苏、福建在内的8个省份。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还较弱,不仅需要不断引进国外资本,同时也需要引进国内发达地区的资本,所以需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由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承接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区位优势,使得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并没有使制造业迅速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不仅连接了内陆地区和国际市场,而且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如此一来便产生制造业集聚效应,将会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制造业生产,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

东、中、西部地区如何衔接起来,互相促进,是比较大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地区间以同等速度发展,而是针对各地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有层次的互相发展,使得生产要素能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各区域得以联动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应向更高的方面发展,向技术智力密集型的企业发展,然后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在资金、人才方面也应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条件。东部地区是龙头,为提供技术、资金创造条件。中部地区原材料丰富,为东部地区提供原材料产品。能源方面中部地区的油、煤、气、交通、水利都比较好,在这些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向智力和技术密集型发展。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要发挥它自然资源的优势,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原材料。这三个地区是互相交叉的发展,互为促进,互相借用优势,合起来都是优势,这样整个经济就可以由不平衡向平衡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提到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重庆等12个省市。

参考文献:

[1]岳文海.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5-06-23(008).

[2]陆军荣.从“梯度发展”到“同步转型”——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的“柳州拐点”[J].上海经济研究,2014(8).

[3]郑涛,左健,韩楠.产业转移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5(9).

[4]林桂军,黄灿.出口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

[5]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

[6]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7-03-21(009).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2-12-17(001).

[8]王琴梅,张佩佩.农民工迁移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效应及区域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15(6).

猜你喜欢

差距城镇化发展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