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悟师道
2018-05-12田丽霞
○田丽霞
作为教师,对“万世师表”的孔子我无比敬仰,每次捧读《论语》都有新的收获;每一个收获,都令我激动不已,受益无穷。不久前,当我再次捧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时,我不仅被孔子睿智的思想所征服,也深为其高超的教育艺术所折服。
一、提问——朴素而又精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人生理想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应该是生涯规划。
孔子和学生的谈话是从提问开始的。他的提问朴素简洁,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刻意而为,而是直奔主题。
师生都坐好了,孔子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平时总说别人不了解你,如果有人了解你,任用你,你们会怎么做呢?
一是洗尽铅华呈素姿。孔子的提问简洁而切中要害,节省时间,不蔓不枝,使课堂主题鲜明,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孔子知道学生想什么。他的提问是“居则曰”,这三个字用现在的话就是“平时你们总是说”,看起来这是学生最困惑、谈论最多的典型问题了。他了解学生想什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教师要学会提问,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激活课堂!
回到现实生活中,放眼我们的校园。课堂上,教师提问自然必不可少,但充斥课堂的,却多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明白了吗”“记住了吗”这类没有知识含量、没有思考价值的无效问题。这些问题除了让课堂变得热闹之外,再无其他作用。课下,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提问自然也少不了,但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差,指向不明确,表达不清,常常把学生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果是学生答非所问,教师好生烦恼。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向圣人学习,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提前想清楚“问什么”和“怎么问”,果能如此,教师的提问就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二、倾听——真诚而有涵养
孔子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认真地听了子路的回答,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哂之”,也就是笑了笑而已。
接下来,课堂似乎陷入了僵局,没有人回答问题了。怎么办呢?孔子自己打破了僵局,由自由回答变成点名提问:“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即使老师问到自己,点(曾皙)还是有所顾虑,不肯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鼓励他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终于,四名学生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乃至要求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喧嚣和热闹,只有真实的表达和认真的倾听。师生谈话就这样“安静”地进行着。
研究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以下石炭统大干沟组及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地层为主,沿山麓沟谷地带分布有第四系(图1)。
从孔子的倾听,我们看到了他的能力之强、方法之多、涵养之深厚。他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自己不赞成也不打断学生;他平和亲切,即使课堂陷入沉闷,他也不急不躁,不怨不怒,而是灵活变通,循循善诱,使课堂春风骀荡,使谈话风行水上,使师生和谐轻松。
反观自己,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倾听。学生说得好,我喜形于色急于表达我的赞美;学生说得不好,我横加指责,急于表达我的不满。结果是学生会说的没说好,想说的没说完。最后我成了语言霸主、一言堂堂主,说了很多,说得很累,效果却不怎么样。
那该怎么办呢?向圣人学习,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权力,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带着真诚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只有懂得了学生的心声,教育才能直抵心灵!
三、点评——坦诚直率
他用“吾与点也”,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员,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
学生回答完了,教师要进行点评,这是谈话的重要环节。
一段好的点评,是谈话的终结点,更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新起点,是促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踏板,是使谈话得以升华的支点。打个比方,点评不是给装满水的杯子封口,而是向即将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让它掀起新一轮的波澜。
孔子的点评就是这样的。他简明生动,坦诚直率,不掩饰也不造作。对子路的回答,他只用“哂之”这个动作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曾皙的回答他只用“吾与点也”这四个字来表达自己的赞赏,可谓亲切鲜明,言简意赅,起到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的作用。
再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评。现在电视选秀节目很多,每一个选手表演完毕,主持人和评委都要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这些点评热烈而真诚,很富感染力。但是,选秀节目看多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不论是歌舞、演讲,还是体育、竞技,抑或是烹饪、旅游,专家的点评似乎都差不多:“你的表现棒极了”“我被你感动了”“这就是我想要的”。这些热情洋溢大而不当的“万金油”式的点评,能够营造很好的现场氛围,但对选手根本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娱乐可以如此,教育不可以。教师给学生的总结点评不能信口开河随意为之,也不能玄虚模糊、大而不当,更不能鹦鹉学舌、冠冕堂皇,而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简明生动的、恰到好处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富有真情实感的表达。这一点,我们需要向圣人孔子学习。
四、答疑——真诚而有耐心
集体讨论结束了,刚刚得到老师肯定的曾皙留下来向老师请教:“夫三子者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从师生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了孔子平和真诚、有问必答、耐心周到的教育态度,也体会到了孔子的伟大。他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
相比之下呢?很多教师做得不够好。
我们总希望学生按照“我”的想法去思考,按照“我”设计的路线图去走。我告诉你“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说“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就错了;我要求你先背英语再做数学,你先做数学就错了。结果学校成了流水线,学生成了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产品,千人一面、异口一声,大都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缺乏想象力。
再看我自己,对学生的提问,我足够真诚,但是缺乏耐心。每当有学生问我问题,我不是先回答问题,而是先责问他:“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刚刚讲过的题你还不会?”“你上课听了吗?你肯定没有听课!”……这一连串的指责,给学生一种认识,问问题就等于挨批评,干脆不问了。就这样,问我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
那该怎么办呢?向圣人学习。真诚倾听,耐心解答;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自己。
纵观孔子的课堂,我们觉得孔子很轻松,课上他总共说了六句话,其中还有三句基本是重复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孔子上课应该是不轻松的,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上了。他给曾皙解答一个问题,就说了六句话,更不要说将来子路还可能来问“老师为什么‘哂’我”,点和赤也可能来问“其三子者何如”,那他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答了。看起来“精彩在课上,功夫在课下”这是教育的不二法则,圣人也不例外,我们更当如此。
孔子的课堂宽松和谐,师生平等,春风习习。我不知道课堂上听讲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有什么感觉,反正,两千年之后的我每次捧读《论语》都有如坐春风之感。没有生活在孔子的时代,没有机会亲耳聆听圣人的教诲,我遗憾;但是能够生活在圣人的国度,品读圣人的语录,传播圣人的思想,我备感幸运!
孔子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很令我感动,师生讨论开始了,曾皙一直在鼓瑟,直到孔子问他,他才把瑟渐渐地停下来,回答问题。这是多么富有诗意、温馨浪漫的课堂啊!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在书山题海之外,还有琴声悠扬,书声琅琅,诗意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