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扇子鼓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1李琪石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李琪 石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一、端公舞——扇子鼓
“一张羊皮鼓,你敲打了一万年,光阴轮回中,你就成了部落寻路的鼓点;一顶端公帽,你佩戴了一万年,岁月悠悠中,你就成了部落寻路的罗盘。”
端公舞扇子鼓是祭祀、驱邪、婚嫁、丧事时的道具,其外形如其名,是一种外形如一把椭圆扇子的单面蒙皮的鼓,四周绷皮处有着一圈淡白的羊毛,后面紧挨着一圈黑色的羊毛围绕在鼓面四周,表现出了羌族对信仰的羊的尊重和信奉。 鼓面的中心是一副八卦阵的图案,四周连接着八条红色的断续的线条,如太阳散发的光芒一般均匀的分布在太极图的四周。以道家太极图为描绘基础,图案承椭圆形状。因羌族人民喜红,信奉羌红的缘由所以太极图案采取的是半黑半红两色。黑色和红色承S曲线,代表着阴、阳,阴与阳互相包含,相辅相成。鼓把是用藤条围绕编织成的,长度约15厘米左右,把端穿一个直径七八厘米的大铁圈,圈下连着三个直径三厘米的小铁圈,每个圈上都套着三个小铁环,称为“九连环”,大铁圈里又套上六个小铁环。
据考证,端公舞距今为止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其与楚宫廷巫舞一脉相承,与民间祭祀活动关系密切,又与屈原的《九歌》密不可分。端公舞的道具叫做法器,做法事常用的道具有扇鼓、师刀子、八封旗、令牌、神棍、牛角号等。端公舞是悼念亡人的民间舞蹈,以欢乐的舞蹈形式酬神和悦神,为人民祈福消灾,是巫舞的一种,有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朴的原始气息的祭祀歌舞。
二、端公舞扇子鼓现状及所存在问题
北川县陈家坝乡的端公舞——扇子鼓已被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古楚巫舞遗风的端公舞扇子鼓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有着重要作用,所跳的端公舞是巫舞的一种,该民间艺术虽然在近年被保护,但还是面临失传。纵观国内外端公舞-扇子鼓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端公舞扇子鼓舞如今已罕见,仅有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掌握此技能。(2)端公舞-扇子鼓只传授男生,且通常以家族继承较多。(3)年龄结构以老年人群为主,且多数年轻人对这种独特的舞蹈不感兴趣。(4)端公舞-扇子鼓多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缺乏多样的传承方式,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等成为影响端公舞-扇子鼓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6年7月-8月,我们深入大山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扇子鼓虽然已被绵阳市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这个唯一保留此习俗的陈家坝,学习或有兴趣的人数极少,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加重要了。可见对端公舞扇子鼓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发展与传承成为关键,为了使端公舞扇子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传承其原有的特点,还要顺应我们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要求。
三、端公舞扇子鼓的提炼与发展
原生态舞蹈元素提炼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可谓对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走访了当地扇子鼓传人蒋国斌老师,采访和观摩扇子鼓的打法、节奏特点、舞姿动作进行了提炼。
端公鼓舞在民间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祭祀活动中表演,表演人员被称为 “顶神”和“站案”,也就是掌坛师或端公,站案主要从事伴奏,配合顶神者完成法事。以口语说唱及击鼓伴奏为主要形式,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
在舞蹈时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表演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下凡附体。节奏转快后,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和一般的羊皮鼓不同的是,端公舞鼓可以双面切换敲击,在表演过程中,伴随许多翻滚、转圈打鼓、转鼓等动作,铁环相撞发出哗哗声响,除正常的敲打扇子鼓外,有时也需要晃动鼓把使铁环撞铁圈使其产生声响。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转步等。表演中许多击鼓的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将以上具有扇子鼓风格特色的动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中,是对这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尊重和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北川端公舞扇子鼓的学习和理解,针对如何传承与发展端公舞扇子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提炼出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内容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舞台运用的过程,不仅是二度创作,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有利于民族团结,艺术文化的百花齐放;又有利于古老的艺术形式不至于失传。
参考文献:
[1]范燕华.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01).
[2]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现代价值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4).
[3]李妮亭.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D].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