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庆古镇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1裴沛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裴沛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提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相关规划要求,并指出城镇建设要“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说明,未来建设的重心就在于如何合理开发有文化价值的古镇及街区,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实现地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第五届以山地城镇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上也提出深度挖掘山地城镇文化基因,探讨山地文化保护、传承与输出。
文化基因在牛津词典中定义为“通过非遗传,特别是模仿的方式得到传递的文化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牛津大学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认为文化基因是一个与生物遗传基因相对应的单词,是文化传播或模仿单位[1]。“文化基因”伴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基因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延续所依靠的核心元素。[2]
古镇在外部传统空间形态下包含着社会变迁、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动因。古镇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传统街巷、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讨论,更是一个民族在一种制度下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形态、地域特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维方式的深度挖掘。因此研究古镇的文化基因就是去了解古镇形成的多方面原因,了解文化是如何影响到古镇的空间格局。
二、重庆古镇文化基因的挖掘
重庆的“山”“江”的生态地貌特色,造就了以山水为主的和谐人聚空间,形成巴古镇特色。渝东南酉阳土家人与苗家人建造吊脚楼遵循“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风水理念,善于将自然山水巧妙结合,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从不占用耕地,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建设思想。为了联系街巷与水路交通,依山而上的爬山街,垂直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而上,通过狭窄的街巷或建筑架空的过街楼与主要街巷取得联系,这是沿江山地街巷空间的一大特色。
小青瓦、穿斗构架、竹编白灰夹壁墙,是巴渝古镇建筑的普遍性材料特征。明清特色的空斗砖砌封火山墙,既体现了巴楚和移民文化的交融,又展示了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古镇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是依附垂直陡峭崖壁形成的吊脚楼。建筑依附崖壁,因势利导层层往下跌落,构成二层甚至多层往下跌落的空间形态。
寨堡文化形成了路孔镇和涞滩古镇独具特色的防御型寨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外来文化与当地原著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丰富的移民文化和乡土文化。
表1 重庆古镇不同公共建筑的原著及移民背景
抗战期间,除了跟随中央政府西迁的政府机关外,还有大量的工矿企业、学术机构以及文人名士也迁入重庆。白沙古镇保留了丰富集中的抗战遗址,如国民政府审计部、国立中央图书馆等,抗战文化对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庆在明清时期实现了盐的生产,于是形成了以盐业为主的古镇,如宁厂古镇。后由于运盐,途径各处水道和陆道设立了码头和驿站,促进了一大批物流型古镇的形成,如石柱西沱古镇,和急流陡崖中形成独特的“搬滩”、“背负”、“纤夫”文化的龚滩古镇。
重庆古镇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至今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端午赛龙舟、春节千米长宴、年猪节祭祖、放河灯、禹王宫庙会等独特地域传统民俗。渝东南地区是苗族土家族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比较特别的风俗活动,如摆手舞、秀山花灯、傩戏、阳戏灯表演等少数民族风俗活动,这些民间活动形成了古镇独特的活动空间,一种虚的空间本身却包含了古镇居民记忆的场所,也成为居民精神世界里的古镇空间表达。
土司制度引发了土家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变渝东南土家族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渝东南土司制度始于宋代,明朝将元朝的土司制度发展成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直到清初“改土归流”,渝东南才结束了长达四百年的土司统治。土司因其消失而更显神秘,如今龚滩的冉家院子也成了游客经常驻足观看和影视作品取摄像点的地方,不仅如此,这个建筑也成为了龚滩古镇最重要的节点和记忆点。所以说,土司文化也是这一方土地上难以令人忘记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基因。
重庆古镇的文化基因有五大类,分别为山水基因、建筑基因、历史基因、人文基因和民族基因,具体基因构成如图1。
图1 重庆古镇的文化基因
三、重庆古镇文化基因传承的难点及策略
3.1 山水基因的破坏与维护
古镇在水质净化和驳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水系的原生性,对湿地生物种群产生了破坏。因此建议在驳岸处理上不要过度人工、生硬的处理,多些自然的亲水处理。
龙潭古镇位于两山的峡谷中,其中一座山上有一处山地工厂,废气影响了古镇的环境风貌,这样的情况需对工厂进行环境评估,对周边用地性质进行摸底评价,控制一些不利于古镇保护的因素。
3.2 历史基因的消失与载入
古镇功能性退化,例如松溉古镇是因“市”而兴的古镇,随着新的“赶集”场的出现,曾经的上码头街、临江街和老菜市逐渐衰落,人的消失是古镇衰落最大的因素。
文化基因的功能性植入就是在原有文化基因载体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例如松溉古镇的罗家祠堂,在原有历史建筑上赋予移民文化讲解等功能;或者在涞滩镇的物质基因载体城墙上,加入军事等历史题材的宣传,拍摄影视剧。
文化基因的类型植入是指向同一空间载体植入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因。在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应利用文化基因的共生性使多种文化基因于同一载体内实现融合。例如龚滩古镇,将土司文化与土家族婚礼习俗结合,载入到土司后人的冉家院子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体验式文化旅游方式。
重庆古镇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建筑形态和空间格局,为影视拍摄、文化宣传提供了素材。塘河古镇就曾拍摄过很多影视作品,并且邀请了当地居民来客串角色。古镇可以进行主题纪录片的拍摄,专题采访的录制和文化专栏的撰写等多种方式,通过电影、电视、文化杂志等多种媒介推广古镇的历史文化,打造和树立重庆古镇的文化品牌,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认识重庆古镇的历史文化。
3.3 建筑基因的变异与重现
在龙潭古镇,经过古镇专家介绍,新修建的建筑风火墙的形态特征是古代冥器的样式,新旧差异还比较明显,这是在进行风貌统一时没有理解本土建筑内涵,照猫画虎的结果。
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应提取有艺术价值和历史特征的建筑构件,借鉴使用类型学的转译,提炼出这些建筑构件的文化元素,再运用于古镇街巷公共环境和建筑的建设和保护开发中,可以使古镇的建筑基因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延续。
以龙潭古镇为例,该古镇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组合方式与其他重庆古镇有着明显的而不同,这些民居建筑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艺术保存价值。延续龙潭古镇的建筑基因是龙潭古镇保护与开发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好地延续龙潭古镇的建筑基因,可以适当开发商业特色,以游带商,引进资金,促进传统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同时也通过经营展、商、住、餐饮、传统作坊等形式来吸引游客和外资,关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3.4 人文基因的断裂与链接
古镇的文保单位大多处于古镇内部,少数文保处在偏远的区域,交通便利度较差,得不到保护修缮,他们都在渐渐衰落。例如万灵古镇的柳乃夫故居、赵家砖房子、赵家花房子都处于桥西以北的村落中,还有中山古镇的龙塘古庄园等。这些建筑有的无人居住,有的已成危房,有的被堆砌杂物,有的被拆除加建。而这些散落在古镇外的建筑群体、庄园却是古镇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的居住地,建筑手法、雕工纹样等等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那里原本是为了远离俗尘,而现在却因为地域原因无法融入古镇的旅游发展和保护圈,普遍衰败,非常可惜。
古镇老龄化严重,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面临着无法传承的难题。民间手工艺人由于年迈,或者由于传统工艺不能很好的获取经济收益而被迫从事其他行业,年轻人更多的是融入到城市经济活动中,造成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消逝和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尴尬境遇。
可以通过有特色的文化事项打造古镇的文化功能,将社会和文化活动融入古镇的保护开发实践中。保护古镇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可以通过增强游客体验、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例如酉阳的龙潭古镇,可以通过重现“鸭子龙”、“春节接老龙”等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重现“社饭”、“汽汽糕”、“土制辣茶”等消失的饮食,将生活气息融入古镇的街巷、广场和建筑中,在物质空间中再现历史文化氛围使古镇显得更加鲜活动人。
游客会被一些老字号,金字招牌、手工作坊吸引,将这些活跃于历史的商业空间进行复兴式的发展,可以尽可能地恢复古镇原来的商业氛围,从而恢复古镇的生活场景。
古镇政府应积极扶持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链,给予文化传承者相应的补贴,让传统可以代代相传。
四、古镇文化基因的传承机制
4.1 政策推动机制
建议政府增加古镇保护管理部门,设立古镇保护专项资金。在访谈中,有些居民不理解政府的古镇建设时序,有少数的人认为政府资金不透明,古镇保护落实不到自家的房屋,而这种情况大多是镇政府没有设立专门分管古镇保护的部门,在城建办、文化部和旅游公司的博弈中,政府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道路、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当前正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对于居民的诉求无法满足,因为资金不落实,也无法承诺相应的项目启动时间,同时,前期建设可能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因此只能在古镇保护的时序上进行拖延。
多方权责明确,分工维护。需在保护规划编制中确立责任,政府、居民、维护方等多方权责明确,各自负责,理清关系,确定底线,避免出现损害社会和谐和放任不管的事件,将古镇保护分权纳入立法,走合法途径。
4.2 社会参与机制
在居民调研访谈中,很多居民对当地政府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是出于公众参与度太低所致,政府没有与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保护政策不公开透明,居民往往是在工程实施开始才部分了解政府意图。
这种相似情况也体现在政府对于古镇保护的时序不能满足大多数居民,例如石柱西沱古镇,采访中了解到,老云梯街某文保建筑的住户反映其房屋有部分损坏垮塌,严重影响了行人的安全,内部房梁柱子也有虫蛀迹象,比较危险。但是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在老云梯街下半段的古镇风貌修复,包括了多个历史建筑的原貌原材料修复重建和立面翻新改造等项目,且并未出台老云梯街建筑保护设计方案,房屋被冻结,也不能进行任何修建、加固。一边是需要保护的正在衰落,另一边是已经衰落的正在重建,古镇的人居环境和古镇的风貌形象,哪个优先?
这需要一种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政府的多项目协调能力,公众参与可以保证公开公正,过程透明,而且居民会因为能够准确得知关乎自身利益的举措将被实施,也会对政府产生信任。
4.3 古镇运营机制
对于古镇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居民的文化教育不够也会造成居民没有古镇保护和发展的总体认识和长远眼光,只看到自身的变化,因此要增加古镇居民的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在对古镇游客的访谈中,很集中的话题是古镇关门太早,没有游玩性、没有购买吸引力,古镇居民也表示居住的场所变成景点,没有商业头脑和经验,不懂如何去利用政府打造古镇的这个契机。
在经营方面,可以借鉴长三角的优秀案例,商业业态上应注重本土特色,避免变成景点购物,古镇趋同,没有自己的特色;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注重文化消费,挖掘古镇的历史、民俗、饮食等文化,对居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发扬本土的特色,依靠传统文化来获取经济收入。同时,延长开店时间、增加体验式购物、增加传统节日互动、创办各种文化节、创新商品种类等,都可以增强游客的游玩感受,促进多次消费。
五、总结
本人通过对重庆古镇文化基因的梳理,尝试从山水、历史、建筑、人文四个方面对重庆多个古镇当前急需解决的文化基因传承困境做出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山水基因的维护、历史基因的载入、建筑基因的重现和人文基因的链接。也从政策、社会参与和运营方面对古镇的管理进行了一点思考。重庆古镇有着丰富而优秀的的文化基因,只有不断地复制、植入这些基因,才能将重庆古镇的特色保留传承下去。古镇最本真的文化价值,才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价值!
注释:
[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张宗明.论中医文化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 (12) :52 一 57
参考文献:
[1]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 ,2008(2)
[2][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以江南地区村庄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4]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第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璇,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