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
2018-05-11王志翔
文/王志翔
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的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清代绢本彩画——《孙思邈坐虎针龙图》,整幅画色彩绚丽、生动鲜活。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虎和龙刻画得栩栩如生。左侧为孙思邈坐虎针龙为龙治病,旁边有一童子;右侧坐一长者,旁边一童子手托书籍侍立一旁。人物后面的屏风古朴、雅致,屏风画面包含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勾勒细致、精当。
绢本彩画与描金木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中国医学史上,兼医家、道士两种身份的人物并不多见。一幅《孙思邈坐虎针龙图》不仅体现了孙思邈“真人”“道士”形象的玄幻色彩,更说明了“药王”孙思邈高超的医技深得人心,被民间广为传颂。
除《孙思邈坐虎针龙图》外,中国医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制作的彩色描金木雕:长22.5厘米,宽11.5厘米,高41厘米。雕像描述的是孙思邈坐在虎背上为龙王针灸疗疾的情景,两侧有两个童子侍立。
两件作品均以民间传说为题材而创作,均在同一展示平台上展览,交相辉映,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隋唐,看到了一代精诚大医的伟岸身影。
作品讲诉了孙思邈“降龙伏虎”的传说
唐代医家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行医七十余年,活了一百多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又尊称他为“药王”。 除了医药学家身份外,他还是一名修道高人。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因时局多变,隐居到太白山。当唐太宗即位时,召见了七十多岁的孙思邈,看到他年轻的容貌,感叹道:“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唐太宗要授给他爵位,孙思邈坚决不受。
其实,孙思邈之志不在政治,而在于医,且身上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游侠气。为了提高医术,他或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镇,或奔走在风雨潇潇的荒郊,或跋涉于太白、终南、巴山、峨眉、太行等崇山峻岭之间。其中,不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 清代绢本彩画, 作者不详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少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悄悄地在民间流传。
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其民间传说内容却更加丰富,也极富有传奇色彩。这幅《孙思邈坐虎针龙图》表现的内容主要根据两则传说而来。
一则为:孙思邈骑着毛驴在山中采药途中,遇到了一只喉咙里卡了骨头的卧虎,孙思邈帮老虎取了骨头,但是饿了好几天的老虎竟然把孙思邈的毛驴吃了。但感激于孙思邈的救命之恩,老虎说:“我吃了你的骑脚,你就骑着我吧。”于是,孙思邈便骑着老虎,云游四方,采药救人,活人无数。
另一则为:一条苍龙患了眼疾,幻化成秀才求孙思邈医治。孙思邈识出它不是人,要求变回原形才肯治,苍龙答应当天晚上变回原形。对话被孙思邈的徒弟陈清偷听到了,于是他躲起来,准备当天晚上偷偷将这条神龙的形状画下来。夜晚来临,苍龙投入水井变回原貌,腾空而出,孙思邈用手里“银朱”为它治疗,苍龙双眼重现光明,但发现井旁有人窥视,极为震怒,吐出一把“龙头剑”刺中陈清后飞天而去。陈清只留下一张未绘制完成的龙图像,只见龙首不见龙尾,后人只得凭想像将龙的图像连接起来,也就是现今所见的往往不完整的“龙”的形象。今人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之语,即出于此典故。
小链接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孙思邈是一位长寿医家,有着一套完善的自我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珍贵的养生理念仍然值得细细品读、静静回味。其代表作《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卷27的“养性”篇集中体现了孙思邈的主要养生思想。
养生即养性 这就是说要使自己所习所行符合本性。“圣人所以药饵者,以就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报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痾没齿终无悔心。”善于养生的人,不应依赖于药饵金丹,而应最求善心与德养,否则只能是舍本求末。还应保持心态平衡,以养情志,故“凡心有所爱,不用所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均以恢复其本性为要耳!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还指出,说话要谨慎,吃饭宜清淡、节制,勿过饱,勿过饿,“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顾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醋则伤骨。”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对于饮酒,孙思邈则给出了“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的原则。在运动锻炼、生活起居方面,他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注重按摩、导引、调气、房中等传统养生方法;对住处环境、旅行备药、沐浴清洁、口腔卫生等都一一提醒,深入日常生活之细微处。
药王山
有关孙思邈的纪念文物、遗迹,以陕西铜川保存得最为丰富、完整。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的药王山,曾是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陕西药王山已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药王山有热闹盛大的庙会,游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以表达对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并祈求平安、健康。
药王山的碑林珍藏着北魏至隋唐的造像碑石,弥足珍贵。《魏文朗造像碑》是北魏民间造像之始祖,而且是极为罕见的佛道合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在我国书法界倍受尊崇,被于右任先生称为“三绝”碑。药王山石窟石刻是研究我国北方民俗、宗教、书法、音乐、美术、建筑、雕刻的珍贵史料。
有关孙思邈的遗址遗迹有太玄古洞、洗药池、晒药场、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聚虎坪、唐太宗登山御道、药王手植柏、隐居地、拜真台、龙王献方等十余处。医方碑亭内最早的医方石刻《千金宝要》《海上方》《历代名医神碑》《灵佑记》等刻录医论单验方千余计,这里已俨然成为一座宏大的医药文化宝库。
文物小课堂
《备急千金要方》书影
元刻本。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孙思邈撰。30卷。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书中所载内容,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黄帝内经》至初唐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情况,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国内外均有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