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活动促随读生“乐学”
2018-05-10许雅丽
许雅丽
摘要;随班就读学生由于智力方面的残疾,往往制约了其思维的发展,导致综合能力发展缓慢,不协调,各种能力都比较欠缺。对随班就读学生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智慧,提高素质。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给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自主性;随读;“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我想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随班就读学生由于智力方面的残疾,往往制约了其思维的发展,导致综合能力发展缓慢,不协调,各种能力都比较欠缺。跟天真活泼的正常儿童比较起来,他们似乎显得“愚笨”、“怪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如何让随班就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發现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对随班就读学生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智慧,提高素质。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给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文就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操作情境——我要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随读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比较短暂,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就更加应该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段精彩的录像,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美妙的音乐,一个好玩的游戏,一个小小的谜语……都可能成为他们“要学”的力量源泉。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结果。又如在教学认数7时,教师创设了动画片《白雪公主》中7个小矮人摘果子的情境,他们摘了7个大果子,拿了两个袋子,猜一猜他们是怎样装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们积极动脑想办法,用7个小圆片、7个小三角、7个小棒代替7个果子,动手摆出了所有可能的结果,还有的用画果子的方法也得出了结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第一个想出好办法成了孩子们迫切的愿望,随读学生也不甘落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之中。
二、引导操作探索——我能学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随读学生的思维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离不开感知对象,离不开行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随读学生“做一做”进行“再创造”显得尤为必要。作为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以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让随读学生的思维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探求未知的天空自由翱翔。如:教第二册中的《认图形》时,为了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我为学生提供了印泥、纸张、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由体到面的抽象过程,有的学生用印泥拓,有的用到折和剪等方法,有的(一个随读生)用笔沿着一个面外围线画,……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又如教学第一册《统计》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情境中出现的小动物头像,开始尝试探究如何让大象一眼看出每种客人有多少位。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动手做起来。随读生一开始觉得无从下手,当看到周围同学把每种动物排成一队贴在白纸上,有的从左贴到右,有的从下贴到上,他便模仿着贴起来。进行作品展示时,我特意把他的作品也贴上黑板,在评价、分析、讨论中学生达成共识:小动物的头像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贴起,只要开始对齐,每一只的横竖都对齐,就能很快清楚地看出小动物的只数。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而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随读生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模仿贴图再到借助直观理解知识,初步认识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既掌握了新知,又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倡导操作合作——我会学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新的理念。伴随着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新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两人一桌的学习形式。随读生在智力上虽然有缺陷,速度较正常儿童要慢的多,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样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这里他们也拥有了发言的权利,享受到了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被人尊重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让每个小组统计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活动开始,每小组把任务分配得有条有理:先是每人剪下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四人将卡通人物分一分、排一排;再由写字好的学生负责记录,完成统计表,说话能力强的学生则负责向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随读生很好地完成了剪、分、排等任务,在看其他组员记录、听其他组员汇报时,他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又如《有趣的拼搭》,我采用摸一摸、猜一猜、滚一滚、搭一搭、比一比、评一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把课堂有限的时空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学生成了交流的主体,卸去了思想包袱后的学生,一改以往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写,你写我抄的学习方式,思维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随读学生也积极融入活动中,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发。
四、评价激励操作——我爱学
关于评价,《标准》提倡以表扬、鼓励等积极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随读学生也不例外。课堂上,我尝试着做随读学生的朋友、知己,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盼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成功;用鼓励的眼神去夸奖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不断地给他们点燃追求之火,创造之火,并让它们越烧越旺。如教学《乘法的分配律》一课,当老师引导学生发现:(8+6)×2=8×2+6×2 (35+25)×3=35×3+25×3 這两个算式的特点之后,再次启发 “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试着写一个。”只见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动笔勾画……一会儿功夫,他们便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有的用图形表示:(□+○)× =□× + ○× ;有的用标点符号表示:(?+。)×!=?×!+。×!;还有的用字母表示:(a+b)×c=a×c+b×c……这时,只见随读生举起了手:“老师,我是用自己的名字来表示的(文+图)×伍=文×伍+图×伍。”“说的真好!多么有创意的表示方法呀!这就是数学知识的美!你今天发现的这个规律,是数学上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老师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喝彩着。
“来,别泄气,你能行的!”“你说得真好!”“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吧!”“愿意再试试吗?”……在课堂中,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惟命是从,有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有的是心与心的沟通,你讲错了没有关系;你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你学习有困难,会得到善意的帮助;你取得进步,会得到诚挚的祝贺;你标新立异,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一个民主、平等,充满生长气息的学习环境里,教师与学生产生零距离,伴随着快乐与满意的情感体验,随读生的学习兴趣日渐高涨,主动、活泼的发展才有可能。
五、把握操作时机——我善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关于应用意识,《标准》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随读儿童好动、接受慢、理解难、记忆差的特点,努力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激发随读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难。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言,随读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随读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随读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在整个教学中,随读生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动手操作提高随读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随读生的主体作用,给随读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随读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随读生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尽情享受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感,从而进入了一种“乐学”境界,使每一个随读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让操作活动真正成为随读生课堂学习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