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8-05-10高鹏玉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生会思想道德

高鹏玉

摘要:以德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德育不仅是一种观念,它更是一项直接的工作,如何将这种观念通过教育者去影响教育对象,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认真探讨其符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遵从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的原则。

关键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德育工作的理解:

德育是关于“德”的教育,是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它是通过教育着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学校德育目标指向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只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领域的部门、人员,为同一目标,按规律、协调一致的运转,必须设置德育管理的层次,研究德育管理的方法,组成健全、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功能得到发挥,德育的效果才能显现。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们带来了是信息的复杂化、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些社会问题已使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那么,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阶段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势必会受到冲击,再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必然会让原来的一些信条,在人们的思想中发生动摇,例如“雷锋同志三月来,四月走,没有常住户口的一阵风学英雄,” 其道德效应已令人质疑。原因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收到实效。学生的思想不能转变,行为习惯出现问题,又怎能使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取得实效呢?这让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开始,让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自觉的行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其次结合当前教育的契机,构建分级管理的德育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在工作中学会自我管理,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第三,抓好课堂教学,形成全员德育氛围;第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 在社会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启迪,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体系,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用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普遍通行的方法,而以往的评价只是停留在用外在的、数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又往往忽略学生行动内在思想基础。虽然使评价的可操作性强了,而又容易形成学生只关注思想道德的外在形式,而忽视道德人格的养成的错误导向。因此,我们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通过建立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评价细则中的评价者是学生会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校团委的老师,他们从学生到校的第一时间的活动和行为开始观察并记录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会及时记录下违规学生的名字,做好扣分处理,对于家庭考核我们通过家长会请家长根据我们提供的细则给自己的孩子打分,每月月末将各部门的考核成绩汇总,发放给班主任并在校会上进行宣布,及时召开行为评价不及格学生会议,对月评价成绩低的学生由班主任和政教处主任专门找他们谈话,时刻都有人监督他们,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行使着评价学生日常行为的责任,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生互相监督,互为促进,规范了师生的言行,我们将日常生活管理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统一 ;将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升华。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品质,使学生潜能自然生长,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影响受教育的诸因素中,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各种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德育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时间性的多因素特点,因此德育途径必然是多样的。过去我们曾主张过:德育三条途径为政治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在当今的德育过程中,这已经远遠不够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必须全方位地开拓和利用更多的途径。

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其他素质的前提,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条件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基础。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泛挖掘校本人力资源对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发挥独生子女的优势、对于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根据地域现状、根据学校实际、根据学生情况,建立校级学生会组织,充分挖掘学生人力资源,更大限度的放手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

学生会作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生力军,它的组成、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会对学生会的工作实质、过程、效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构成模式的科学性就成为学生会组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会成员来自于学校的三个年级、六个班级,每个班级推荐5名学生,组成了学生会的5个部们,分别为纪律部、卫生部、学习部、体育部、宣传部。他们分别负责学校的学生纪律、学习、卫生、体育、宣传等多方面的整体工作,各部设立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成员4名,整个学生会设立主席一名。实行依靠百分赛评价细则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每天从早上到校就开始检查,一天两次,当时扣分,并由本班本部门成员马上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班内学生情况。每周升旗仪式后由学生会主席或者部长轮流讲评上一周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正常的运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住课堂教学是实现全员德育的必由之路:

“德育首位”是指德育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方面承担着首要责任;“德育首位”还应该表现为教学领域中所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确保“德育首位”的关键在学校领导决策层,实践“德育首位”的主要力量是师生,实现“德育首位”的主阵地是课堂。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不是一对矛盾体,“首位”围绕“中心”并服务于“中心”,“中心”依靠和促进“首位”作用的发挥。德育在保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中真正产生“首位”效应,德育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德育才会被师生所接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师育人意识、课堂渗透意识的强化,以保证教学领域中“德育首位”作用的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也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如果我们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就是一个重大损失。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紧扣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的始终,使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贯穿“激情――明理――活动――导行”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感性的道德表象和道德概念;通过亲身活动、体验,揭示万物之间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突出强化教育重点和要点,启示学生抓住要点,把握重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较稳定的意志品质特征,进而指导学生未来的行为。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注意“教文教人”、“借文育人”;在政治历史学科中,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通过史实讲清“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数学、物理等学科可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历史,如“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等,以及解放后的科技成就,现在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勉励学生发奋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这样,以知识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同一时空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与品德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且和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升入初中的孩子,正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因此要适时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互动德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互动德育模式内涵的理解是:互动,即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德育工作中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多方沟通、功能互补。通过互动,形成“三结合”的德育体系,构成整体的德育合力。其内容就是“互参互管”“互帮互促”。“互参互管”,即在德育工作中互相参与共同管理。社区领导和家长要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教师也要走出校门指导家庭教育,并带动学生为本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互帮互促”,即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家庭和社区从精神上、物质上积极主动地支持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学校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指导家长教育好子女,支持社区的文明建设。通过“互参互管”“互帮互促”,把三种教育力量融为一体,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所接觸的社会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大德育观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的互动德育模式,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思考:

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由当今“大德育观”的要求决定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只是学校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健全,学识渊博的合格毕业生。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要营造一个全员德育,全程育德的德育氛围,使学生拥有正直的良心和向往崇高、追求至善的心灵;我们要通过体验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还需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秋梅.《学校德育论》.1997年2.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学生会思想道德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