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课走班”实验方案实施后学生满意度调查
2018-05-10李明首
李明首
摘要:运用自行编制的《“选课走班”实验方案实施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为新高考改革落地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大多数(82.5%)的高一学生对“选课走班”感到满意。这表明学校及年级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预期成效,我们的学生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选择的素质及能力。
关键词:选课走班;满意度;高一年级
“选课走班”工作是为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为了使本校尽快具备实施“选课走班”工作的经验和实力,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商议后决定于2017年12月份启动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实验方案。此次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实验方案启动的原因有二:其一,“选科走班”的紧迫性,如果等到高二再去“选课走班”,学校的相关技术和准备再不成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其二,学校的客观条件使然,怎么样才能在没有条件支持情况下将“选课走班”工作落实好成为学校及年级组的急于解决问题。形成实验方案的依据有这样三个:第一,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数学意义上,6选3的组合共有20种,通过对学生的摸底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学生们选择的组合达到19种。我们在没有资金和软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靠人的头脑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第二,按学科选择人数来确定各学科开办数量,再依据每个学科学生的学业层次进行A、B班调控。A、B班的进度完全相同,只不过授课的难易程度有些差别,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学业发展的教育。第三,在北京市相应改革政策公布后将从实验方案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应用到真正的“选课走班”工作中。
为了更好的分析学生“选课走班”后状态以确认学生是否具备自主选择自主负责的能力,为检验我们对新高考改革适应性工作的正确性,2018年2月,我们运用自行编制的《“选课走班”实验方案实施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矿业一中2017级241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矿业一中2020级241名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32名,约占54.7%;女生109名,约占45.2%。具体分布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增强调查分析的科学严谨。
2.问卷调查法
使用自行编制的《“选课走班”实验方案实施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试。
为保障获得的实测结果真实有效,在调查之前向被试说明调查的重要性和保密性,需要被试根据实际情况作答,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3.访谈法
通过访谈了解学生“选课走班”中某些无法量化的问题,主要有“你在做选择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当你对自己的学科走班有不满意时你想要怎么做?”“‘选课走班授课进行两次后有什么感受,是否遇到什么让你困扰的问题?”等问题。
(三)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测试结果的整理
测试结束后,回收有效问卷240 份,回收率 99.6%;男生131份,占54.58%;女生为109份,占45.42%。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1. 学生满意度分析
(1)学生对“选课走班”满意度的整体情况
在“你对‘选课走班的满意程度:”一题中,题目的选项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5 种程度,对选项程度从高到低按1-5 赋值,即“1”代表“很满意”,“5”代表“很不满意”,值越高代表满意程度越低。回答“很满意”为60人,占25%;回答“比较满意”为138人,占57.5%;回答“一般”为40人,占16.67%;回答“比较不满意”及“很不满意”的各有1人,各占0.42%。具体分布见表2。该题目均值为1.94,标准差为0.685。这表明,学生对选课走班的满意度较高,只有极小部分学生(0.84%)显示有对“选课走班”不满意的迹象。
(2)学生在“选课走班”满意度上的性别差异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在“选课走班”满意度上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生和女生“选课走班”满意度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3 所示,Sig.(双侧)值为 0.198,0.198>0.05,说明在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问题上男生和女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和女生在这一维度的均值分别为1.89及2.00,差异不显著。
综合问卷和访谈来看,在“选课走班”的选择和上课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尚可,男生女生不存在差异。有少数同学表达了不满,经了解是由于年级组在组织学生选择科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有些授课教师选择人数过多或过少等情况,学校会针对这样的问题加以行政引导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个别学生的选择结果与初始时不同,所以有不满意情绪。
2. 学生选择科目情况分析
统计“‘选课走班中选择的科目”一题中学生的回答情况,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20种科目组合中“物理化学地理”选择比例最高,达 20.0%,其次依次为“物理化学生物”15.0%,“物理政治地理”10.8%,“物理化学政治”8.3%,以上 4 种组合比例总数 54.1%。传统意义中的文科组合“政治历史地理”选择比例为2.9%。选择比例最低的组合为“生物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地理”,均未超过 0.5%。三科组合中有物理科目的选择率高达82.5%,化学为60%,地理为53.8%。
这一结果与上海新高考体现出的“选择物理科目人数少”有差别。通过调查及访谈,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存在是由于学生及家长们都已经通过网络及学校对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改革实践过程的经验和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些专业存在限考科目要求這一情况存在预估和预判,因此想要避免在以后专业选择时受到过多限制。
3.学生们已经表现出逻辑型决策特征
在“做选择时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一题中,回答“自己”为193人,占80.42%;回答“父母”为27人,占11.25%;回答“老师”为7人,占2.92%;回答“朋友”为9人,占3.75%;回答“其他”为4人,占1.67%。
在“选择时的依据”一题中,回答“兴趣爱好”为201人,占83.75%;回答“现在学科上的成绩优势”为134人,占55.83%;回答“潜能及学好该学科的信心”为133人,占55.83%;回答“对未来大学想学专业的考虑”为125人,占52.08%;回答“对未来想从事职业的考虑”为110人,占45.83%;回答“老师、家长或他人建议”为57人,占23.75%;回答“其他”为6人,占2.5%。
在“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一题中,回答“兴趣爱好”为76人,占31.67%;回答“现有成绩优势”为62人,占25.83%;回答“潜能”为18人,占7.5%;回答“对未来大学想学专业的考虑”为43人,占17.92%;回答“对未来想从事职业的考虑”为36人,占15%;回答“家长或他人建议”为4人,占1.67%;回答“其他”为1人,占0.42%。
这表明学生们在做选择时不再是不知所措、全然希冀于外界帮助,而是向内探查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做选择时的依据既关注对自我的认知,又有对职业世界的了解;既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又涵盖社会因素,已经表现出逻辑型的决策风格。学科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中,“兴趣爱好”为最主要因素,“现在学科上的成绩优势”位于第二位,对未来大学想学专业的考虑位于第三位,“对未来想从事职业的考虑”位于第四位。这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方向、潜力、兴趣、职业规划渐渐有了设想和目标,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我们进行的生涯规划教育解决了学生的一些困惑,如明确了兴趣爱好、找到了自身潜能、学会如何进行选考、初步明确职业倾向等。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多次预选调查引导过程,培养和提升来了学生的选择能力。
4.不满意的原因
在“如果有不满意,原因是什么?”一题中,回答人数为120人,回答“对学科不感兴趣”为8人,占3.33%;回答“学起来太困难”为44人,占18.33%;回答“与想象中不一样”为61人,占25.42%;回答“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为3人,占1.25%;回答“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为37人,占15.42%;回答“其他”为25人,占10.42%。
有部分学生对“选课走班”存在不满意。通过访谈我们总结出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
(1)错估学科难度。学生在选择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科难度会随着学习时间而逐渐增加,没有意识到不同时间段,不同学科接触知识的难度不同。
(2)对自身特长及潜力预估不准确。在高中生的判断里,学习方面的特长及潜能主要以成绩为标准衡量。在选择之前,通过几次考试成绩就判定自己在某一科目上存在优势而草率做出选择。
(3)对选择的学科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在选择时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对某科目很感兴趣,但如果成绩不如另外一科目好,就不会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而为了在高考中利益最大化选择选择成绩好的一个科目。还有些同学虽然对某科目感兴趣,但因为认为这一科目可选择专业或职业前景不乐观而放弃。
(4)因授课教师改变感到不适应。实行“选课走班”时,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硬件的关系,不可能保证所有学生所选科目仍然是原始授课教师,所以有些学生会出现短暂适应期,因此导致对“选课走班”存在不满意。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尊重及保障学生的选择权。
5.在选择过程中的收获
在“你在做选择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这一开放式问答题中,学生们的回答集中在“为自己负责”“懂得了合理安排的重要”“要具备自主选择能力”“考察自己对事物的辨别与z抉择”“发现自己的优势,对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做主”“做出选择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要遵从自己内心”,只有很少数一部分回答“没什么收获”。
在“当你对自己的学科走班有不满意时,你想要怎么做?”一题中,学生们回答集中在“慢慢适应”“与老师协商沟通”“调整自己”“找老师帮忙”“等下次选课重新选”。
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在高一年级刚开始时就进行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也判定了我们工作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学生通过生涯发展规划课以及多次预选择调查等过程,不但提升了选择力,而且培养了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责任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参与调查的这些高一学生整体上对“选课走班”感到满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初见成效
新高考改革特别重视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兴趣特长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加强高中学生生涯及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是落实新高考改革的必经之路。学校决定从2017级高一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优势、及职业倾向性等。学生们从一开始上课时的不理解,到慢慢感兴趣,再到将在生涯规划教育课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解决选择考试科目实际问题过程当中。这次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训练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不只学会了如何自己做选择,同样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和素质,为后续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学校及教师更应关注在“选课走班”模式中遇到问题和挫折的学生
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对“选课走班”不满意。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一小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在走班后的学业成績、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存在些问题,这说明“选课走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及教师应更加关注此类学生的心理及现实性问题,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既肯定了学校前期工作的正确性,也为我们每个教师提供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方向。“6选3”对学生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性,也对教师提出要转变成学生的生涯导师角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单单是心理老师的职责,每一位教师也都应自觉树立生涯教育的意识,具有生涯教育的情怀,掌握生涯教育的策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天赋优势才华,尊重学生的个性。尽管这样的目标不容易达成,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新高考改革作为一个新事物必然会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抱怨和抵触,而应该顺势而为,努力学习怎么适应改革,怎样又快又好的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棠湖中学高2015级学生“选课走班”实施现状调查[J]. 廖勤生,杨海波,陈文. 教育科学论坛. 2017(11)
[2]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基于杭州师范大学附中的实践与探索[J]. 任学宝.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