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小学生攻击行为案例辅导中的运用
2018-05-10王琳狄明伟赵鑫
王琳 狄明伟 赵鑫
摘要:攻击行为的小学生心理辅导,对其进行行为功能分析,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辅导中以①与个案建立和保持牢固的辅导联盟②寻找攻击行为的替代方法③植入合理信念“你值得被爱”为主线,并以此进行辅导中的反思。
关键词:认知行为;攻击;心理辅导;行为功能分析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
闹闹,男,10岁,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与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一起居住,家中有一对龙凤胎的弟弟妹妹。在妈妈二胎怀孕期间,个案过于兴奋,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上课时间经常往外跑;容易生气,生气的时候会用手打班里的其他同学,给别人带来威胁。很难遵守规则,如果有人说“不”,他就会暴怒,摔身边的东西,甚至坐在窗边以“跳楼”威胁老师。鉴于以上的状态和行为,以危机干预的方式介入心理咨询。
(二)学生主诉
闹闹并不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但妈妈说他有病。知道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不上课在校园闲逛、生气时摔东西等行为不合理,但自述没法控制自己。
(三)教师观察
该生衣着整洁,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帅气可爱。语速较快,但在正常范围之内。规则意识差,无边界感,挑战各种规则。咨询结束后,在咨询室长时间逗留,嘴里说着:“我就不走”“你抓住我,我就走”之类的话。试图与老师追跑躲猫猫。在学校的时候不愿意回家,放学后也愿意在学校闲逛。对各种小昆虫感兴趣,喜欢蹲在地上研究。但知情意统一。从主观的感觉来说,他是一个聪明、创新、有能力但又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尤其是规则和拒绝,是一个让所有成年人都失控的孩子,其中也包括心理老师。
二.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1.寻找一些合理应对方式,替代攻击行为。
2.激发遵守规则的自主性,由“我不做”转化为“我要做”。
3.转化不合理认知“他们都不喜欢我”,植入合理认知“我值得被爱”。
(二)辅导理论和方法
本个案辅导运用认知与行为疗法。现代认知行为辅导的代表者唐纳德·梅肯鲍姆指出:人的自我陈述,或者自我指导,似乎常常会引导他们做出相应的行为。在研究中,他发现:与冲动行为少的儿童相比,冲动行为多的儿童较少使用有益的自我陈述。
(三)辅导过程
1.初期诊断
个案躯体适应良好,因攻击行为带来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突出,但不喜欢的课经常逃课。综合考虑,个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上。通过对别人的攻击,尤其是被攻击者产生害怕,或有老师在旁边各种劝阻时,个案能获得一种欣快感,换句话说,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2.个案概念化
根据闹闹的具体行为表现,我们在个案问题清单上初步确定需要工作的两种行为:冲动毁物伤人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并分别对这两种行为进行具体详细地行为功能分析。具体见表1,表2。
3.制定辅导计划并实施
(1)与个案建立和保持牢固的辅导联盟
在认知行为辅导中,辅导关系被看做是一种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平等关系。以下是与个案构建关系时的具体做法。
①共情。闹闹是一个敌对情绪强烈的个案,初次见他,他充满了敌意。还记得第一次心理辅导的时候,他很难真诚地盯着我的眼睛说话,眼神里透露的敌意和戒备让人无法靠近。为了建立和保持辅导联盟,当初我能做的仅仅是无条件接纳。我知道,他在心理上有种被妈妈抛弃的感觉,他觉得妈妈再次怀孕就是向他发出“我不要你”的信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孩子有了被妈妈抛弃的感觉,那感觉一定糟糕极了。我试着体验这种感觉,也试着想象: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我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给与他,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②真诚。心理辅导是要带领着个案一步步真诚面对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闹闹的互动中,让闹闹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是有效的榜样力量。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闹闹:妈妈说,我有病,要到精神病医院去。
老师:那是妈妈说的,你自己觉得呢?
闹闹:我没有病。(他有些赌气,又一些不被理解的孤独。)
老师:如果你觉得没有,就相信自己的感觉!
闹闹:你觉得我有病吗?
老师:我不觉得你有病,但是你遇到了一些小困难!
闹闹:可能是吧!
③接纳。为了让他放松地表达自己,我们的第一次辅导是在沙盘游戏中完成的。他像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婴儿,将沙盘中倒满水,享受地躺在母亲的子宫里。任何沙具的摆放都是一类类地整体移动。如果不想用了,就把同类的沙具连同湿湿的沙子一同倒在外面。咨询过程中,邀请心理老师与他一起制作沙盘。与他互动的时候,我似乎扮演了一个“妈妈”的角色,也在互动的空间中尽可能地为他创造包容的空间,从他的表情和反应中看得出,他很喜欢这种方式,甚至有些留恋这种感觉,以至于在辅导结束后不愿意离开。
④信任。对于有攻击行为、敌对情绪明显的闹闹,信任是一种疗愈力量。有一次闹闹很生气,他提出要折纸。辅导室里当时只有报纸,闹闹不愿意用,提出自己的书包里有折纸。我允许他去班级拿折纸,他刚走出几步,又回来,有点猜疑又有点恶狠狠地威胁到:“你就这样让我上楼,不怕我控制不住自己把他们都打了吗?”我扳着他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認真地说:“闹闹,我既然选择让你上楼,就相信你不会这样做!”听到这样的话,他的肩膀似乎松了下来,扭头便走,同时扔下一句话:“等着我,两分钟之后就回来!”他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守约归来。
(2)寻找攻击行为的替代方法
在闹闹的世界里,如果谁让他生气了,他就要打人家,甚至也会打那些没有招惹他只是用好奇打量他的同学。有一次,他和班里的某一个同学玩,那个同学不小心推了他一下,他就以为别人招惹自己,提起拳头就往人家身上砸。班里另外一个力气大的同学阻挠了他,他也以为是人家与自己过意不去,又把矛头指向了人家。就这样,闹闹再一次以危机干预的方式来到心理辅导室。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老师:你现在很生气。
闹闹:是的,很生气。
老师:如果生气从0-10,你现在有多少?
闹闹:11(他有些没好气地说。)
老师:看来真得太生气了。生气的时候都做一些什么呢?
闹闹:打人!一个不爽打两个,两个不爽打三个,直到让自己高兴为止。(闹闹
恶狠狠地说)
老师:把你的生气打出来,如果还不够,就想象它是惹你生气的人。(我把拳击手套递给他,指着橡皮人说。)
5分钟后,闹闹像泄了气的皮球,略显疲惫地停了下来。征得允许后,我们进行了后面的互动。我拿出一张A4纸,中间折出一条折痕。我指着左边一栏,邀请闹闹尽可能多地去发现自己的优点,我们一起为优点工作了15分钟。随后,我们又在A4纸的右边为他的缺点共同工作了15分钟。具体见下表。
完成前面三项工作后,我把纸重新对折起来,把缺点一面朝上,优点一面朝下。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闹闹: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
老师:缺点怎么都这么调皮,非要跑到上面来?
闹闹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老师:你有没有好的办法?让缺点别那么调皮,让他们呆在自己该呆的位置上。
闹闹:把纸翻过来。
老师:哦?那好,听你的,把它翻过来。
翻过来后,继续问他:现在,你看到这些,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覺吗?
闹闹:有些高兴,还有些惊喜。
接下来,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优点呈现给别人,如何把缺点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具体聚焦在生气的时候,怎样用合适的行为替代攻击行为。闹闹提出了三种方式:玩乐高、折纸、玩游戏。为了让这些行为方式触手可及,我们还提出,把折纸随身携带在身边,并制定了行为记录单。行为记录单班主任、家长、闹闹各自有一份,每个人在固定的时间记录闹闹替代攻击行为的次数(具体见表4),心理教师每隔一个月收集一次,并根据替代行为的完成情况,请班主任为闹闹盖“同学小伙伴”的奖章,奖章的积攒量可以兑换奖品,奖品部分由家长协作完成。
(3)植入合理信念“你值得被爱”
认知行为疗法中,我们要针对个案的核心信念进行工作,心理教师往往通过引导性发现技术,帮助个案揭示出核心信念。
教师:你说别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会很生气,那一刻你会想什么?
闹闹:我不知道,就是很生气。
教师:想象一下你现在想体验沙盘,我对你说“不可以”。
闹闹:为什么?
教师:你想知道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就很生气?
闹闹:应该是,我有可能会走到沙盘旁,故意把沙子扬出来。
教师:哦,是这个样子的!谢谢你告诉我。我还是有些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得不到就会生气以及你扬沙子之间,他们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吗?我想知道,假设我并没有告诉你为什么,那意味着什么?
闹闹:我觉得你根本没有看到我。
老师:我没有看到你,所以你才会扬沙子,想让我注意到你?
闹闹:可以理解成这样。
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允许你扬沙子,提醒我,让我看到你。但是我还是好奇,
当我说“不”的时候,你有机会向我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你没有这样做。
闹闹:我如果说了,你就会说我不听话。
老师:你没有试,怎么知道我会这样?
闹闹:我妈妈就是这样!
老师:如果我和妈妈说你不听话,又会怎么样呢?
闹闹:那样你们就不喜欢我了!我会觉得我不好!
在闹闹的内心深处,“我不好,不值得被爱”占据着内心,也带来了深深的恐慌。为了不听到这句话,闹闹用一些冲动性的行为暴力阻止。
三.辅导反思
反思闹闹的辅导,有两个重要的辅导因素起了推动作用:
首先,激发闹闹自身的心理复原力,鼓励他代替父母重新养育自己。儿童的养育,从常规的角度来讲,是由父母来完成的。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证实了父母在心理辅导中的配合度对效果的重要作用。但是,闹闹的家庭是个例外。或者说,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像闹闹父母一样的合作者。每当闹闹在学校情绪爆发或者出现问题行为,他的妈妈来到学校后总是比闹闹还要歇斯底里,她一边向老师咆哮着:“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吗?”一边威胁攻击闹闹:“你就是有病,就该打120把你关进精神病医院……”有一次,闹闹的班主任把不能完成学业的闹闹带回家,妈妈打开门的一刹那,她当即决定带闹闹回学校。因为,她从闹闹妈妈眼睛里看到的是厌恶与嫌弃。她说,闹闹回家还没有呆在学校对他有利。就这样,他们一起回学校,在学校,闹闹含着泪对班主任说:“老师,对不起!”。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要挖掘闹闹自身的优势资源。就这样,我们借助闹闹的心理复原力,从闹闹的优势入手,请闹闹在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利用自己的朗读优势在升旗仪式上朗诵红色经典、计算机老师带着喜欢制作动漫的闹闹学习动漫制作……两个学期后,闹闹逐渐变得安静、柔和。
如果说,充分发挥闹闹自身的优势,是重要的复原力量。那么,植入“你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理念,使得闹闹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当老师以“你和别人一样”的理念要求闹闹时,他并不反感这种方式,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再一次验证,他内心渴望别人拿他当正常人看。由此可见,遇到闹闹这样的孩子,把他当做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体看待,并不一定有利于他的健康发展。把他当做极为普通的一个个体,和其他学生一样,这样他可以在不显眼的地方适当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自己舒服为止。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小学生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6)
[2]李琛.3-6年级小学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D].扬州大学,2018(6)
[3]程灵.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辅导[J].新教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