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管裂孔疝?等
2018-05-10柏愚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柏愚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助理。长期从事消化疾病的临床工作,尤其擅长胰腺疾病、胆道疾病、胃肠疾病的内镜诊疗。担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通讯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编委、中华消化病学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秘书、上海市消化病学会青年委员暨青年学组副组长。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长海医院嘉奖5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出诊。
在我们的身体结构中,膈肌是将胸腔与腹腔相互隔离开来的器官,而食管则要通过膈肌才能与腹腔中的胃相连通,我们就把食管穿过膈肌的通道称为膈食管裂孔。正常情况下,在食管下段和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分有一系列的韧带把食管和胃固定在食管裂孔处,从而有效地防止食管胃连接部和其他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但是,在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的作用下,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可能就会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这类疾病我们就称之为食管裂孔疝。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食管裂孔疝呢?后天性腹压长期增高是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的原因,如妊娠、肥胖、便秘、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剧烈的咳嗽、呕吐、频繁的呃逆和习惯性便秘等病理生理情况都可以使腹压明显增加,甚至超过胸腔内压力,导致腹腔里的胃逆向通过食管裂孔向上凸入胸腔,诱发食管裂孔疝。此外,先天性的食管胃发育异常、后天性食管病变和膈肌结构改变也可能是诱发食管裂孔疝发生的少见原因。
临床上,食管裂孔疝可分为3型:Ⅰ型,滑动型——腹腔压力降低时,进入胸内的胃体可自行回纳至腹腔;Ⅱ型,食管旁型——胃的一部分在食管左前方通过裂孔进入胸腔;Ⅲ型,混合型——二者兼有。滑动型裂孔疝大多没有临床症状,若有症状时则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的表现,如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上腹饱胀、嗳气和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等。并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处,平卧、进食甜食、酸性食物等都可能诱发并可加重症状。但是,有少部分患者,特别是食管旁型和混合型的患者,可能会合并出现出血、吞咽困难和心肺压迫等严重的症状与并发症,这些表现一旦出现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除了上述的诱因与临床症状外,食管裂孔疝的确诊常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如胃镜和X线上消化道钡餐,两者是目前诊断食管裂孔疝、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主要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的食管裂孔疝,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通过改善饮食及生活习惯,消除诱发腹压增高的因素,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而对于有症状者,则需借助药物,通过内科干预降低腹压,消除诱发疝形成的因素,促进食管排空以及减少胃酸的分泌。
大部分患者通过上述的治疗后也可控制症状,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但是,当正规的内科治疗无效,或是病情严重出现并发症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患者应该前往医院,并考虑进行抗反流的微创或手术治疗,以修复扩大的食管裂孔,彻底治愈食管裂孔疝。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吕立权
吕立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副主任。兼任国际PSH协作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常委等职务。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在颅神经损伤、脑和脊髓肿瘤、三叉神经痛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率先围绕“颅脑创伤后交感神经兴奋”进行系统临床研究,首次提出PSH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和预后分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授权专利2项。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二上午出诊。
【导语】
最近连续收治了2例面肌痉挛的患者,表现为一侧眼睑和面部的频繁抽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两位患者均行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效果很好,手术当天面部抽搐就停止了。患者和家属都很开心,并感叹如果早知道手术效果这么好,就不会到处乱投医了。两位患者都是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到处求医,各种吃药、打针均不见效,而且病情逐渐加重。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如果不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失败,一开始让你选择手术你会接受吗?其实这也是很多面肌痉挛患者面对的问题,主要是担心手术的效果及风险。那么治疗面肌痉挛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面肌痉挛的病因】
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有研究显示,面神经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后使面神经运动核继发受累,出现“放电”现象,引起面部肌肉抽搐。桥脑小脑角区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因此从病因的角度,根治面肌痉挛最好的办法是解除血管或其它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
【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
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加巴喷丁、巴氯芬等。发病早期,程度轻的可以先尝试药物治疗,但是通常无效。局部注射肉毒素是另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适合口服药物治疗无效又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但是该种治疗方法疗效维持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于3~6个月左右复发,需再次注射治疗。反复注射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面瘫、肌萎缩,甚至面部变形。
【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其他手术方法如面神经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等,由于治疗效果差,手术并发症高,现已基本弃用。
MVD最早是由美国神经外科Jannetta教授在1966年首创,手术方法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压迫面神经的血管推开,并在神经血管之间垫入不可吸收棉片,使血管不接触到面神经,从而解除血管对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压迫,使面肌抽搐症状得到缓解。该手术方法历经半个多世纪,因效果显著,并发症低、创伤小、且能完全保留面神经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圍得到推广,成为根治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我国MVD却仍未普及,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尚有众多面肌痉挛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因此MVD在我国仍需要大力的推广。
【结语】
面肌痉挛是一种间歇性单侧发作的无痛性面肌收缩,呈缓慢加重,直至出现受累侧的视力受损。面肌痉挛通常由血管压迫面神经引起,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并发症低,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