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搬迁成功模式
——基于非自愿搬迁中的公平与满意度关系研究
2018-05-10郭真华
郭真华
(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研究背景
非自愿搬迁,一般而言,是指政府因城市建设等需要而出让土地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房屋及土地附属物时,使这些被征用土地和财产的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非自愿搬迁的一种人口流动方式[1]。伴随着城市化改造和大工程建设而来的非自愿搬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难题,涉及到一系列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公平、贫困、满意度、利益冲突、地区差异等。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以政府为核心,进行规划和指导;开发商为重要参与者,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民众为权利主体,却很少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接受城市化结果的主体角色和实际分工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规划缺陷、暴力拆迁、民众利益被剥夺、开发商重复建设等问题,加剧了非自愿搬迁难题的有效解决。成都市政府提出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其中“北改”项目是“五大兴市战略”中“立城优城”战略的龙头工程之一。本研究以成都“北改”项目为切入点,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曹家巷片区进行社会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368份,回收率73.6%,问卷回收后经整理分析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82份。其中男性占50.5%,女性占49.5%,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 1.6%,21-30岁的占 13.7%,31-40岁的占20.3%,41-50岁的占34.1%,50岁以上的占30.3%;学历等级中小学的占41.8%,初中的占34.1%,高中的占13.2%,本科以上的占11.0%。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探讨出非自愿搬迁工作中的公平与满意度关系,抽象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治理改革与创新模式,以求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搬迁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构想
采用Greenber[2]的“三因素观点”对非自愿搬迁工作的公平感进行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个维度划分。分析在不同公平维度下,哪些因变量直接影响搬迁民众感知公平的满意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民众感知公平和满意度的结构如何?
2.民众感知公平对满意度有何影响作用?
3.民众感知公平的不同维度与满意度是否存在相关性?相关程度如何?
(二)研究假设
依据所要探讨的目的,对理论模型中的非自愿搬迁工作中的民众公平感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如下几点假设:
1.民众感知公平维度假设
当前,相关文献研究尚未表明非自愿搬迁工作会影响民众感知公平的构成要素,因此,假设在非自愿搬迁工作背景下,民众感知公平由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个维度组成。
H1:民众感知公平构成要素: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
2.民众满意度维度假设
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非自愿搬迁工作中民众感知公平的构成要素会影响民众的理念满意度、行为满意度和形象满意度。因此,假设在非自愿搬迁工作背景下,非自愿搬迁民众满意度由理念满意度、行为满意度和形象满意度三个维度组成。
H2:民众满意度构成要素:理念满意度、行为满意度和形象满意度。
3.民众感知公平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假设
民众满意度是民众对政府服务水平的一种主观感知,但由于服务的差异性,导致民众很难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评价,更多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过往经历或者他人的经历进行比较,即感知公平性来评价服务的优劣,特别是在服务失误的背景下,民众处于一种受损的状态,公平性更成为其衡量服务质量的一个参考标准。[3]基于此,做出如下假设:
H3: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与民众理念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H4: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与民众行为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H5: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与民众形象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4.民众感知公平三维度与满意度相关性假设
由于非自愿搬迁工作模式存在差异性,民众感知公平维度与个人行为结果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假设在非自愿搬迁工作背景下,互动公平对民众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最大。因为,非自愿搬迁工作是政府、企业和搬迁户共同参与的一项搬迁工程,政府在搬迁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异常突出。同时,由于政府通常是决策的制定者,民众参与度低,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导致民众对这种互动不公平的感知最深刻。
H6: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相比,互动公平同民众理念满意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H7:与互动公平、程序公平相比,分配公平与民众行为满意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H8:与互动公平、程序公平相比,分配公平与民众形象满意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研究变量的定义及测验
1.民众公平感的定义及测验
采用“三因素观点”对民众感知公平进行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及互动公平三个维度划分。所谓分配公平主要指搬迁者依据自己在搬迁过程中的所得分配,感知政府的补偿是否公平。换言之,分配公平就是搬迁者对由政府搬迁决策的制定结果的公平感知[4]。具体测量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民众公平感测量Table 1 Measurementof people's sense of fairness
2.民众满意度的定义及测验
通常,人们对政府服务的民众满意度研究仅关注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而不注重研究影响民众满意度的内在构成要素,为此不能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民众满意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5]。在参考Davidow量表[6]的基础上,从民众对政府组织的态度、印象以及满意程度来表明民众在非自愿搬迁工作中的满意度。相关测量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民众满意度维度的测量Table 2Measurement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dimension
(四)理论模型建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发现非自愿搬迁工作中公平各维度与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公平感直接关系着民众对非自愿搬迁工作的评价以及非自愿搬迁工作的满意度。基于此,我们建构了非自愿搬迁工作中民众公平感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非自愿搬迁中民众公平感与满意度关系模型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nse of justice and satisfaction in involuntary relocation
三、定量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样本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各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从表3对非自愿搬迁工作中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六个维度的描述统计分析可知,样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搬迁者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均值分析上,分配公平(2.95)、程序公平(2.45)、互动公平(2.00),表明民众在非自愿工作中对不同维度公平感出现了较大差别,互动公平较之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得到的满足更低。行为满意度(2.55)、形象满意度(3.05)、理念满意度(2.01),表明民众在非自愿搬迁工作中对不同维度满意感也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标准差可知,民众在互动公平上未得到满足感并达到一致性意见。在非自愿搬迁过程中,民众对政府服务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的满意度较高,对政府服务指导思想、服务宗旨、价值取向等满意度相对较差。
(二)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
表4 公平与满意度间的相关分析情况统计Table 4 Statistical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irness and satisfaction
由表4可知,分配公平、互动公平、程序公平与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程序公平与理念满意度和形象满意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411**、.470**,说明程序公平对理念和形象的满意度具有更加显著的相关性。分配公平与行为满意度间的相关性最高,其相关系数为.584**,表明分配公平对行为满意度也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民众公平各维度与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各维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一根系验证了假设H6、H7、H8。
(三)回归分析
1.行为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表5 行为满意度的回归分析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ehavior satisfaction
由表5可知,分配公平、互动公平、程序公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从实证角度上分析了感知公平三维度对政府行为满意度的贡献。在这三个维度中,分配公平对行为满意度的影响最大,预测力最强,互动公平对行为满意的影响最低,预测力一般,程序公平对行为满意度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可见,搬迁者的公平感显著地影响了其对政府行为方面的满意度,验证了假设H3。
2.形象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表6 形象满意度的回归分析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mage satisfaction
由表6可知,分配公平、互动公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检验F=36.729,显著性概率Sig=.000<.001,表明分配公平、互动公平与形象满意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分配公平对工作本身满意度的影响较大,互动公平的影响相对较小,分配公平对工作本身满意度的预测力大于互动公平,验证了假设H4。
3.理念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表7 理念满意度的回归分析Table 7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ncept satisfaction
由表7可知,影响政府服务的理念满意度只有两个公平感维度,分配公平对理念满意度的影响较于程序公平对理念满意度的影响要小些,因此,程序公平对理念满意度的预测力要小于分配公平,验证了假设H5。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对非自愿搬迁工作中民众感知公平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分析,为所要研究的构思提供了基本依据。根据实证研究对理论假设的验证,将相关假设的验证结果汇总如下,见下表8:
表8 研究假设结论及验证情况Table 8 Research hypotheses,conclusions and validation
五、模式提出
(一)搬迁前
1.制定合理的居民赔付标准
根据分配公平理论,影响民众分配公平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民众对原生活设施配置的投入;第二,政府下令拆迁后对他们实物补偿的回报程度。在大多数搬迁工作中,“钉子户”的出现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的搬迁赔偿标准无法满足搬迁者的意愿所导致。不同阶层民众对他们搬迁后得到的改善与之前情况相比相差甚远而拒绝搬迁。因此,政府在制定搬迁赔偿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搬迁民众的复杂性。在搬迁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民众搬迁的复杂因素,制定多种应对方案,准备多种赔付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规范,保持分配制度的稳定性,减少主体间冲突与矛盾的产生,进而有效提升搬迁民众的分配公平感。
2.采用模拟拆迁方式
在搬迁前采用模拟拆迁方式,突出搬迁民众自主、自愿的主体地位,将民众从以往对拆迁的排斥、抵触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促成。避免政府与搬迁民众,尤其是与“钉子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多数民众来影响少数民众,减少甚至转化“钉子户”,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有效预防民众行为,防止劝说民众出现过激行为。通过模拟拆迁方式,一方面能增强民众的价值意识、市场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政府与搬迁民众主体间的互动公平感。
3.采用自治改造模式
在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群众自愿”原则下,组织民众公开、公正选举具有代表性的“自治改造委员”。选举过程充分尊重民众意愿。在“自改委”层面上,为了避免在选举过程中民众参与度不高,“被代表”现象严重以及对民众所反映的相关问题的传达力度不够、解决效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建议提高选举的透明度,杜绝“被代表”现象的出现,在思想和制度上提高“自改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定时向民众反馈问题处理进度。最后,有效赋予“自改委”一定的决策权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搬迁中
1.整合联动机制
在政府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成立搬迁安置社会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各相关联动部门,使各相关联动部门和单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此外,根据搬迁工作的规律和各阶段特点加强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和社会稳定关键环节的工作衔接,例如,清表、拆迁、强制措施、临时突发状况等事件。在统一工作要求之下,建立联动会议,规范各相关部门的联动程序,严格落实考核措施,以便确保搬迁工作的有效进行。
2.搬迁监督机制
将自改委作为居民自治改造的核心,在改造过程中协助政府进行搬迁签约工作,确保搬迁签约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对政府的政策以及民众的搬迁意见、建议进行上传下达,及时反馈民众意见。政府执行非自愿搬迁工作必须到位,搬迁时效要与实际时效相符合,在提高民众程序公平感的同时也能确保提高民众行为和形象满意度。
(三)搬迁后
1.定向扶贫
定向扶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精准扶贫与定向扶贫相结合。通过有效程序把扶贫搬迁户识别出来,以便针对因不同原因导致贫困的搬迁户而采取不同措施。一是针对因学治贫的搬迁户,采取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各种社会资助方式解决其难题,同时对其在产业发展上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减轻其生活经济负担。二是针对因病扶贫的搬迁户,采取免费发放医疗药品和定期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等措施,解决其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三是针对五保、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采取国家救济政策、政策补贴、社会捐赠等措施,确保其收入达到脱贫目标。
2.定期回访
为了使搬迁民众感知到的公平感与满意度维持更长的时间,政府工作人员在搬迁工作完成后定期对搬迁户进行回访至关重要。搬迁民众搬迁后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势必发生很大变化,可能是满意的,也可能是不满意的。回访工作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民众所遇到的困难,确保有效、及时处理、解决难题。
非自愿搬迁工作释放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潜力,促进了交通流量的合理分布,提升了城市人居的环境品质,消除了不良的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人民发展的“双赢”局面。非自愿搬迁工作要有合理的规划定位,相应地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规划特色。
参考文献:
[1] 韩国波.当前房产非自愿拆迁衍生问题及其社会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106-110.
[2] GREENBER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J].Hillsdale,NJ:Erlbaum,1993:79-103.
[3] 梁建春,张国娟.基于感知公平的政府服务补救对民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7):107-112.
[4] DEUTSCH M.Equity,Equality,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5(3):137-149.
[5] 高刃峰.政府绩效评估的群众满意度标准研究[C].中共中央党校.2005(5):2-3.
[6] DAVIDOW M.The Bottom Lin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ustomer Complaints[J].Journal of Hospitality&Tourism Research,2000(4):47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