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式构建*

2018-05-10周清平曾明星宁小浩肖丽艳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学生

周清平 曾明星 黄 伟 宁小浩 肖丽艳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式构建*

周清平 曾明星 黄 伟 宁小浩 肖丽艳

(吉首大学 软件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双创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迎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是双创教育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双创项目的类型、技术、范围、规模、复杂度、创新性等要符合学生团队特征,学生团队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互补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相容性要符合双创项目特征,实现双创项目和学生团队的有机结合与匹配。文章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5R”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团队融合机制,将企业真实环境引入项目训练过程,将企业技术师资融入团队建设过程,创建双创教育良好生态环境,大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双创项目;学生团队;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3D打印与开源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创客运动与创客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双创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指出,深入推进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各地、各高校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各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发展双创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双创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培养模式大多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这种培养模式的本质仍然是应试教育,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不利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教学环境、内容、过程等方面严重脱节[1],尤其是项目与团队脱节,双创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因此,如何选择、设计双创训练项目,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团队,并将两者有机融合,搭建双创教育训练环境,大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是一个紧迫且重要的研究议题。

二文献综述

1 双创教育模式

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双创教育模式已呈现多样化,胡桃[3]等将双创教育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双创教育;二是注重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三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技术咨询服务。李秋斌[4]构建了Q-P-M-O(Quality-Practice- Major-Occupation)实践模式,将基础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等四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降雪辉[5]、董世洪[6]、许朗[7]分别提出“互联网+”双创教育、社会参与的双创教育、项目参与式双创教育等模式。但现有成果很少从项目与团队相匹配的角度构建双创教育模式。

2 双创教育要素: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

双创中的“创”是基于项目的动手实践与学习[8]。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来自真实情境的项目,在实践体验、探索创新、内化迁移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学习模式[9]。双创项目是一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真实项目或产品,是实施双创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团队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专长于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些有相关知识、技能互补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解决组织所面对的问题。团队的意义在于群体成员间通过相互沟通、信任与责任分担,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绩效总和更大的团队绩效。团队成员的选择与配备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项目教学法都强调小组协作学习,强调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为了实现双创能力培养目标,相互协作进行双创活动与学习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性、临时性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认知模式、情感态度,拓展视野,培养团队精神,为未来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高效的项目团队受项目驱动并且依赖于项目固有的活动特性[11],项目开发与团队发展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两者是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双创项目、学生团队及其匹配性不但影响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而且影响学生团队的训练与学习效果。可见,项目和团队的匹配性设计对于创建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非常重要,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三“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型

1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型构建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是把企业的成熟项目、优秀业务、关键技术、先进模式等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学生双创项目,学生团队以此开展双创实践,并在实践中吸收双创知识、提升双创技能与素养。“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将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进行匹配、建立企业“5R”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校企双导师与团队融合机制,打造双创教育实践环境,实现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创造的螺旋式演进、技术的积累与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互补、技术能力互补、思维方式相容、价值观念趋同等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团队特征,而项目类型、项目技术、项目范围、项目规模、项目复杂度和项目创新等因素又决定了双创项目特征。为了实现学生团队双创项目的训练目标,一方面可以选择符合项目特征的学生加入并组建学生团队,另一方面可以选择、设计符合学生团队特征的双创项目,最终实现项目特征和团队特征的有机结合与匹配。

2 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的匹配

(1)学生团队建设对双创项目的匹配要求

项目的独特性与一次性决定了项目团队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团队,是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项目团队是为了实现明确的项目目标而由一组个体组成的临时性群体[12]。学生团队是一种项目团队,除了要实现项目本身的目标——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还需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对双创项目的选择与设计具有诸多要求:

①项目类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将行业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20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细分为多个小类。导师根据学生团队的主体专业选择设计相关项目行业类型,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项目训练有效实现本专业知识的内化与应用、提升专业水平,否则如果超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范畴,形成“隔行如隔山”的局面,那么学生就会望而却步,甚至失去实现项目目标的动力与兴趣。

图1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模型

②项目技术。项目技术是指完成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包括技术领域、技术难度与技术先进性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分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视听技术、软件技术等,每一技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技术难度系数主要是指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的难易程度,包含技术的宽度、深度和新知识运用。难度系数不同的项目,适合于由具有不同技术基础的开发团队来完成。导师要考虑团队前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或已基本掌握或在导师指导下能够掌握的技术领域与难度,但可以适当超过团队现有的水平,同时提供给团队多种开发方法和手段,以便团队自主选择,通过接受挑战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③项目范围与规模。项目范围是指最终产品、提供的服务以及要实现产品或服务所需执行的全部工作。明确项目的范围,即确定项目哪些方面的任务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项目规模是指项目的大小,如微型、小型、中型、大型项目。导师应根据团队所学的专业性质、课程目标要求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与规模。项目范围与规模过大,可能超出团队现有知识体系与专业范围,增加学生的负担;反之,不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训练任务量,更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向相关领域拓展,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④项目复杂度。美国项目管理中心研究了一种项目分类规则[13],这种规则称为项目复杂度模型,用组织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两个变量定义了四种项目类别:简单型项目、技术复杂型项目、组织复杂型项目和关键任务型项目。其中,组织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皆较低的为简单型项目,而两者皆较高的为关键任务型项目。应充分考虑学生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背景、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等选择、设计双创项目,项目复杂度可以适当偏高,但不能盲目选择复杂度过高的项目,否则,团队会因为难以实现项目目标而放弃努力。

⑤项目创新性。项目创新性主要包含项目具有的特殊结构、性能、功能、用途、关键工艺及项目开发方法与流程、问题解决等非线性特征。项目在设计和最后的系统集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非线性特征,或有难以预料的事件发生,如客户需求的变化或子系统的更新,而这些变动可能导致其它部分甚至是整个项目或系统的变动。设计的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解决项目问题具有一定的劣构性,通常呈现一些学生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问题,这样,容易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困惑或紧张心理,需要学生运用一系列的调查、观察、假设、推理、批判性思维、协作建构方法及多种元认知策略,培养学生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双创项目开发对学生团队的匹配要求

陈旭阳等[14]的研究表明,学生异质化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绩效显著正相关。团队的真正价值是能够实现取长补短。团队异质性互补虽然有助于解决个人知识面窄、能力经验不足、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但也容易导致团队成员间的紧张与破坏性的冲突。对缺少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在团队成员选择与配备方面既要强调互补性,考虑个体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又要考虑团队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否相容、协调。

①专业知识互补。团队知识结构是开展项目实践时所需掌握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是进行创新创造的基础系统[9]。Ajmal等[15]把项目知识分为: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项目相关知识。互补性知识的有效利用被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甚至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内岗位之间知识的互补程度、互补性知识的积累与互补性知识的协调性,决定了企业利用互补性经济的收益[16]。因此,学生团队成员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长、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员构成,甚至可以有教师或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在知识上取长补短,不但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完成,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知识水平的提高。

②技术能力互补。技术能力特质是学生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特征,是进行创新创造的实现系统[9]。团队成员负责执行项目的各项活动,他们在项目内分工协作,可能担任不同的任务与活动角色,并且担任角色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如一个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从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再到系统测试,全过程开发工作可能由一个团队来完成,而每个过程、每个环节对团队成员的技术与能力的要求都不一样。双创项目开发是一种团队成员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共享资源和要素、共同协作,以达到创新目标与项目任务目标的行为。不同专业与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或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在相关技术领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各有所长。团队成员的配备在能力上尤其是技术能力上要能互补,通过技术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成员接触更广阔的技术领域,提高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攻克技术难题,掌握交叉技术,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

③思维方式相容。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从事日常活动包括分析、解决问题及应对挑战时使用心智能力的偏好,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是进行创新创造的智能系统[9]。思维方式可分为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17]:线性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与推理性,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能力,而非线性思维则主要源于直觉与洞察。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思维方式不相容,容易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冲突、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18],进而导致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利益诉求变化和信任缺失,使得团队成员采取消极行为阻碍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的项目团队成员思维方式应基本相容,成员之间的冲突处于可控范围。

④价值观念趋同。价值观是基于人们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与抉择,即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中枢系统[9]。项目团队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信念与价值观的群体。家庭、社会环境、信息、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团队成员价值取向和认知上的差异,团队价值观的异质性将会阻碍沟通,会对团队凝聚力产生一定影响。只有高凝聚力团队的成员才会有更高的工作承诺、更强的团队精神,从而产生更好的团队绩效。相对于价值观异质性大的团队,同质性团队更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和知识,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内在驱动力。因此,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是否具有正确的、相同的价值观念与共同的创新创业目标。

(3)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的匹配方式

①项目设计优先方式。项目设计优先方式是一种根据双创项目的特征来组建学生团队的匹配方式。首先,导师根据本专业、本课程或综合训练的要求确定项目训练目标,选择、设计双创项目。然后,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将项目进行分解,分析不同双创项目开发的类型、技术、范围、规模、复杂度、创新性等项目特征。第三,根据每个项目的特征引导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团队,挑选项目负责人。对于范围广、规模大、难度系数高的项目,配置整体实力较强的团队;而对于涉及技术领域较广的项目,可以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中选配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互补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相容性设计等,由项目特征来决定。

②团队组建优先方式。团队组建优先方式是一种根据学生团队特征来设计、选择双创项目的匹配方式。首先,组建学生团队,对每个团队的整体实力与特征进行评价。然后,导师根据学生团队的组建情况设计诸多双创项目。第三,导师引导不同实力与特征的学生团队选择不同范围、规模、难度系数的项目。导师准备的候选项目要足够多,让学生团队有选择的余地,尽量多设计中等难度与工作量的项目,并且难度差距不能太大。该原则主要体现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导师也可以参与项目的选择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团队不会“胡乱”选择项目,避免“高选低”或者“低选高”的情况出现。此种方式更适合于在班级内组建学生团队,每个团队既要保证整体实力基本均衡,又要保证团队成员的互补性与相容性合理搭配,便于形成班级内团队的良性竞争氛围。

③双向动态匹配方式。双向动态匹配方式是指双创项目的选择与设计要符合学生团队的要求,而学生团队的组建又要符合双创项目开发的要求。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方式、个性差异、综合素质与能力初步组建学生团队,并根据学生团队培养的要求选择、设计双创项目;另一方面,充分考虑项目的类型、项目所需技术、范围、难度、创新等特征,再优化调整学生团队,选择符合项目需求特征的学生加入项目的研发,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经过多次动态匹配设计,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均衡。

3 建立企业“5R”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双创能力培养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创意、出台新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只有创造有利的真实实践环境和实践平台,才能大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因此,双创项目应来源于企业与社会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真实案例及其工作过程引入双创教育过程,共建“真实的训练项目(Real Training Projects)”、“真实的项目角色(Real Project Role)”、“真实的工作过程(Real Job Process)”、“真实的工作条件(Real Working Condition)”和“真实的工作压力(Real Work Pressure)”——“5R”双创训练情境与资源包括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高度相似的场地、设备、工具、网络平台、原材料、零件等资源,以及双创课程、双创学习素材等资源。如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为学生团队设计智能机器人项目、机电液一体化项目等真实双创项目,创设多个情境主题,设计的项目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挑战性、兴趣驱动性和可实现性等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

4 构建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团队融合机制

建立一个高效能的学生团队,不仅要考虑每个成员的知识与能力及其互补性,还要考虑项目负责人与项目团队之间的关键性角色关系。由于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创意获取、项目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劣势明显。因此,学生团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导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项目目标的确定者、项目的设计者、学生团队的管理者与引导者[9],从学生团队的组建到日常管理、运作以及参加各种项目开发,再到团队文化的塑造,导师起着主导作用。但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企业经验,难以完全胜任双创导师的职责。基于此,可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把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五个要素,分别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技术团队、生产过程和职业标准”五个关键因素进行对接,构建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团队融合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师”能力、培养名符其实的双创导师,而且还可以通过将企业的智力资源融入学生团队,弥补学生在知识、技术与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团队的快速成长。

四结论

“项目团队融合”双创教育是将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进行有机结合和动态匹配,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是双创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双创项目的类型、技术、范围、规模、复杂度、创新性等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团队特征,双创项目不但要具有挑战性,而且要具有可实现性,既能够在双创导师的指导下实现项目目标,又能实现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目标。团队的真正价值在于可实现取长补短,异质性互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但也容易导致团队成员间的紧张与破坏性的冲突。高效的项目团队受项目驱动,并依赖于项目固有的活动特性。学生团队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互补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相容性设计要符合双创项目特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5R”资源共建机制,为学生训练提供双创场地、设备、工具、原材料、零件以及双创课程、双创项目、双创学习素材等资源,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引入双创教育过程;构建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团队融合机制,将企业技术师资融入团队建设过程,不仅能提升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师”能力,还能弥补学生知识、技术与社会实践经验等的不足,促进学生团队快速成长。

[1]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2.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90.

[4]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18-124.

[5]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利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4-56.

[6]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7]许朗,贡意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2011,(9):213-217.

[8]秦楠,张茂聪.青少年创客教育:特点、核心要素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12-17.

[9]陈鹏.基于创客项目的学习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13-19.

[10]王军.基于团队管理组织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05-108.

[11]张树娟,刘政,黄辉.研发项目与团队成员的均衡性研究及案例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25.

[12]夏红云,杨林泉,汪小金.项目团队的特点及其应用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7,(7):64-67.

[13]罗伯特·K·威索基著,李盛萍,常春,译.有效的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2.

[14]陈旭阳,陈松.大学生异质化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团队的中介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8):222-228.

[15]Ajmal M M, Koskinen K U. Knowledge transfer in project based organizations: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08,(1):7-15.

[16]叶子荣.知识互补性与专业化的局限:一个新兴古典模型[M].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135-138.

[17]苏建红.个体差异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影响——以显性/隐性知识为中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18-129.

[18]吴光东,施建刚,唐代中.工程项目团队动态特征、冲突维度与项目成功关系实证[J].管理工程学报,2012,(4):49-57.

编辑:小西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Team Integration

ZHOU Qing-ping ZENG Ming-xing HUANG Wei NING Xiao-hao XIAO Li-yan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I) education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caters to the country’s huge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i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ra. As two core elements of EI education, EI project and student team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ne hand, the type, technology, scope, scale, complexity,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should conform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team.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 team’s complementar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capacity, compatibility of thinking and values must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I education projects. Through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the present paper established the enterprise “5R”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school-enterprise dual tutor and student team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real enterprise working environmen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project training process, with enterprise technical staff integrating into the team building process. In this way, the model helps to create a beneficial environment for EI educ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EI 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student team; integration

G40-057

A

1009—8097(2018)04—0088—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4.013

本文为201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双创空间构建及教育功能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Z101)、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湘教通〔2015〕291号)、2015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移动网络的民族地方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015BXX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清平,院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现代信息技术,邮箱为qingpingzhou@163.com。

2017年5月22日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