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粮农怎么看?怎么办?

2018-05-10文丨彭柳林吴昌华余艳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江西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粮农收购价大户

文丨彭柳林 吴昌华 余艳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国家在稻谷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开始保持逐年上涨,至2014年连续上涨了7年,2015年保持稳定。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产大于需,库存高企问题凸显,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推动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种粮农民和其他粮食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下降。为此,国家已经于2016年首次下调了早稻最低收购价,2017年全面下调了三种主要稻谷最低收购价,2018年加大了改革力度。经国务院批准, 2018年早、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再度全面下调为每百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比最高时2015年分别降低15元、12元和25元。

稻谷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其支持保护政策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坚持实施最低收购价是政策工具箱中的最优选择。2018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无疑为种粮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未来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将遵循“保留框架,增加弹性,合理调整”的原则。保留框架,即保留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一种托底政策,让政策不启动成为常态;增加弹性,即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调整最低收购价,探索灵活的。

粮农怎么看?

针对稻谷最低收购价几度下调,笔者作为农业部稻米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团队江西省级分析师,对赣州、万年、吉安、南昌、樟树、上饶等地种粮大户信息员开展了多年跟踪调研。调查发现:

一是相比前两年,粮农看待这次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更为理性,但对此次大幅下降仍感到意外。原因在于,前两年政府小幅下调最低收购价,释放出改革信号和决心,粮农已提前适应和消化政策。

二是不同规模粮农种植意愿出现分化。调研发现,小规模散户虽心存不满,但基本该种多少还是会种多少;种粮大户是粮价降低的主要利益受损者,信心有所下降,但大多仍会继续耕种。部分合同到期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存在“退租”、“单改双”或“双改单”的倾向。若后期种粮效益不理想,不少种粮大户可能会选择少种甚至不种。

三是为应对最低收购价下调影响,粮农尤其是种粮大户选择大幅提高优质稻种植比例,符合改革的预期目标。但调研发现,粮农普遍面临优质稻品种选择难题,不敢大胆借鉴和尝试,担心“好品种”水土不服,考虑选择当地种过的优质品种。

四是粮农迫切希望国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种粮大户强烈建议“谁种田补贴谁”。调研发现,大多粮农希望按流转面积进行补贴(80-100元/亩),普遍担心“按产量补”会带来卖粮复杂化以及补贴发放操作困难等麻烦。如卖给国有粮库、私人收购商、加工企业和烘干厂怎么补?实践中卖湿谷居多,不同水分怎么补?不同品种怎么补等?

五是若能保证理赔效率和额度,大多粮农愿意接受以保险替代部分补贴。近几年我省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不利粮食生产。调研发现,我省农业保险品种单一,粮农对农业保险普遍认识不够、缺乏信任,理赔渠道不畅、效率低导致粮农信心不足。如泰和县种粮大户A反馈,受气候影响,2017年当地晚稻倒伏现象偏重发生,倒伏比例40%以上,导致大幅减产。然而,令信息员感到不满的是,当地乡镇政府为农田以5元/亩的保费为5.5万亩农田购买了保险,但晚稻出现大面积倒伏情况后,原以为农田购买了保险能得到适当补偿,但理赔渠道不畅,多方尝试未果,至今没得到任何补偿。

怎么办?

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稻谷最低收购价改革势在必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的体制机制,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和提高供给侧质量的有机统一。建议:

一是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期,各地要认真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宣传工作。目前,当务之急是为粮农遴选出适宜各地耕种的优质稻品种,引导农民合理种植。有条件地区鼓励扶持订单农业、稻渔共生等模式。同时,对粮食生产和购销全产业链环节进行全面跟踪、监测、预警,保证政策顺利平稳过渡。

二是政府应尽快建立补贴机制,完善支持保护政策。依据“谁种田谁受益”原则,可以综合考虑按照土地确权证面积和流转面积制定补贴政策。同时,考虑推进休耕轮作补贴,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营销贷款担保,开展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试点。

三是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险产品并加大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强化监管,简化理赔流程,保障理赔效率和额度。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开展稻谷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将生产者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到地块上。

四是如果达到最低稻谷收购价政策启动条件,建议启动时间适当提前,防止稻谷收购主体恶意压价。多年调研发现,粮农埋怨政策启动晚,“稳市托市”效果大打折扣。

图1 2004-2018 稻谷最低收购价走势图

猜你喜欢

粮农收购价大户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公布 每50公斤112元
积极应对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调整
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
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订单农业为抓手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基层粮农的期盼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