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7S模型构建

2018-05-10易雪媛龙兴跃张沁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5期
关键词:馆员要素图书馆

易雪媛 龙兴跃 张沁兰 李 文

(1.成都医学院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500)

(2.成都医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 四川成都 610500)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发展中历久弥新的命题,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多元化,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是作为校园文化阵地的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借鉴各行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探索系统的文化建设模型,让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内外部环境中有序推进。

1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背景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更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文化的熏陶哺育[1]。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高校图书馆应以社会、学校的文化发展目标为指导,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以高校的校训和精神为指引,着力策划并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创新性探索文化建设方式,营造榜样文化,引领阅读潮流等,最终达到高校图书馆“文化兴馆、文化聚心、文化塑人”的目标。

2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7S模型构建

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 7S Model),简称7S模型,是美国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提出的著名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y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7个方面[3]。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引入麦肯锡7S模型的成熟管理理论和经验,构建符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规律的7S模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7S模型包括“文化战略”“文化结构”“文化制度”“文化人员”“文化素质”“文化风格”和“共同价值观”七大要素,形成文化工作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中,“文化战略”“文化结构”和“文化制度”构成文化建设的“硬件”要素,“文化人员”“文化素质”“文化风格”和“共同价值观”是文化建设取得成果的“软件”要素。

2.1 硬件要素

2.1.1 文化战略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战略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大背景下, 对文化建设方向、途径、指导思想等进行系统规划,引导图书馆文化建设有序推进。这也是文化建设7S模型建构中的关键内容,是方向性与指导性的要素。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要做到“三讲”:一是高度讲政治。保持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不偏,读书育人,育人成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二是统筹讲内涵。保持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力度不衰,服务是根本,人才是关键,环境是保障,唯有科学发展、有序发展才是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三是务实讲发展。注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效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特色,有内涵。

2.1.2 文化结构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人员、制度、流程等都需要适宜的组合方式及最优化布置。文化设计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格调。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清楚,高屋建瓴,能引导大学生读群书、览天下、赢未来,助力大学育人成才的目标。文化结构的运行要上规模、上台阶、上档次。文化建设组织形式要有规模,并提高到学校层次,争取到学校各级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管理方式要一步一个台阶的提升,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文化建设管理理念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关注创新发展,注重实际运行成效。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的文化结构形成由点到面、由散到整、由上而下的文化建设合力。

2.1.3 文化制度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有章可循,以保障文化建设能落到实处。制度是引领、指南,通过制度提振文化建设的决心,是实现建设目标、发挥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设应该从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出发,建立图书馆文化的制度体系,制订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约束力的制度文件,以制度引导文化建设过程,以制度管理和控制文化建设。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制度来促进文化精神培育,让文化建设的使命和愿景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软件要素

2.2.1 文化人员

文化人员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核心要素, 决定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终水平和效果。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战略、结构和制度等都必须依靠馆员来实现,馆员队伍对图书馆文化建设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人”始终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和支点,其代表着图书馆的文化品味。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通过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通过组织文化来塑造、激励、凝聚馆员。

2.2.2 文化素质

图书馆文化战略的落实, 依赖于馆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其综合的职业技能。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读者需求环境和技术应用环境,文化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重视人才技能的提升、馆员素质的提升,不断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挖掘人才特色,发挥才干,兼顾员工特长和岗位需求,充分调动馆员文化建设的工作积极性,多渠道、立体化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2.2.3 文化风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牢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义和基本内涵。文化建设风格必须要贯彻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大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纳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体系,这也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文化风格。

2.2.4 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体现,反映了整个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图书馆在长期文化工作实践中培育而成的, 能激发全体馆员甚至读者的文化向往、文化热情、文化修养、文化实践,最终潜移默化地成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和高校读者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是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培育的。如默默无闻、勇于奉献的红烛精神,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敬业精神,以馆为家、馆兴我荣的集体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表率精神等[4]。通过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教育和精神引领,形成图书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氛围。

2.3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7S模型

上述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有机整合,就可以构建完整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7S模型(见图1)。该模型中各要素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牵引,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该模型中,每个要素代表不同的内涵,发挥不同的功能,在共同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下,软件要素与硬件要素合力助推图书馆向共同的文化目标前进。

图1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7S模型

文化建设7S模型以共同价值观要素为中心,其内涵辐射于其他6个要素中,使每个要素都能具有所需建设文化类型的独特标签。而文化战略的引导性和全局性决定了其他要素的设计必须符合文化战略思路,使所有要素在战略框架中共同达成文化建设目标。文化制度则需要适应文化战略的规划,文化制度是文化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文化结构则从形式上将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规范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文化结构直接为文化战略和文化制度服务,它协调各要素充分为达成文化建设目标发挥作用。文化风格体现了文化建设的理念,其直接影响着文化制度、文化人员、文化素质的类型和方向,不同的文化风格培育出不同的人才类型和素质内涵。文化人员和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灵魂,所有文化建设的构想必须依靠文化人员变为现实,而具备文化素质的文化人员就成为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总的来说,7S模型的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通过内外部的联系,将整个文化建设形成了相互协同的整体。硬件要素为软件要素提供思路、支撑和保障,软件要素则反向推动硬件要素的更新,使硬件要素的理论性转化为实践性,最终协同推动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

3 推进图书馆文化建设7S模型运用的建议

当下正处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无处不在的机遇、风险与挑战,使高校图书馆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挖掘图书馆文化内涵,提升图书馆综合水平。用文化建设来推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地制宜地运用7S模型,让该模型发挥其独特的效果。

3.1 强化战略意识,优化结构提升文化建设内涵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战略,是图书馆文化事业的灵魂和航标。文化战略体现了图书馆的宗旨与价值存在,是图书馆承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责任的战略体现。在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感染力和图书馆文化宗旨,使参与文化建设的图书馆员能进一步提升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促使图书馆员克服职业倦怠和困惑,唤起与提升图书馆员的自信心,增强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图书馆需要紧紧围绕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优化文化建设结构,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制订计划、开展工作。图书馆可以围绕读者第一、服务育人、文明服务、坚持学习、以人为本5种理念,实现由单一文化服务向多样文化服务、随机性文化服务向规范性文化服务、被动文化建设向主动文化建设的三大转变,探索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的文化建设结构,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整合、挖掘图书馆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服务能力,切实将文化战略有效体现在文化结构中去。

3.2 强化制度意识,把握风格落实文化建设保障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制度来保障建设的有序推进,制度也同样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文化风格。制度是规范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度能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保障文化建设水平。时代的发展赋予图书馆动态的文化内涵,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每种类型的图书馆都需要文化作为内涵支持,这就需要文化建设的制度具有动态性、适应性、时代性。面对文化建设需求的不断变化,必须要将符合实际的文化建设需求和文化风格作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文化建设风格始终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只有将制度有效地贯彻到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的指导性、鞭策性、规范性作用,才能让文化建设过程有章可依,避免文化建设工作出现方向、路线的偏离,保障文化成果能依循文化战略的路径。

3.3 强化人才意识,凝聚团队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阮冈纳赞曾提出,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同样,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也与馆员人才队伍密不可分。图书馆从建立共同愿景进行目标激励着手,多层次、立体化提升馆员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文化,促使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达到互相学习力争上游的和谐团队氛围。除了员工自身的内涵建设之外,还需要全方位打造先进的组织文化,给馆员人性化的关心和尊重,制度上给予更多的保障,以提高馆员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促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这些队伍建设不仅可提高馆员的素养,也可改变馆员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促进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让馆员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达到文化建设的需求。通过强化人才意识,使文化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也能惠及馆员精神层面,促进图书馆人才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3.4 强化共同价值观,深度参与共促文化建设发展

高度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可以使图书馆文化与馆员、读者相互融合,通过馆员和读者的深度参与去构建高校图书馆本身与相关参与者共生共赢、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在文化建设中凸显人文关怀,打造以读者为中心的环境文化,使读者能因为图书馆而产生愉悦与文化需求。图书馆要将阅读推广作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推广中充分与读者进行互动,借助文化的吸引力来积极应对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开展富有文化创意的阅读推广工作,让阅读推广的成果对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反推作用。使读者与馆员共同参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赋予其图书馆文化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图书馆要因势利导,积极拓宽与各类读者的交流渠道,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创新的文化建设氛围,将图书馆打造为馆员和读者的精神家园。

4 结语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任,图书馆的文化工作离不开每个馆员坚定信念、创新发展,需要其用智慧与真诚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用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建设研究,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能力,从而彰显图书馆文化在高校乃至社会中的价值[6]。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7S模型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7S模型的系统指导下,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各要素可以相辅相成,合力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波伊,刘岱.图书馆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6(8):35-3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时报,2017-10-28(001).

[3]李源泉.基于麦肯锡7S模型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6(21):111-112.

[4]丁玉霞,顾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解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40-43.

[5]白永红.论“读者至上”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6):72-74.

[6]黄俊锋,李容.基于价值网结构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新思考[J].图书馆研究,2017,47(4):33-38.

猜你喜欢

馆员要素图书馆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