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5-10邵俊杰
邵俊杰,许 朗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肉羊是最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家畜之一,我国肉羊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畜牧业的“朝阳产业”。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众多的人口和较高的经济生活水平给江苏省带来了巨大的羊肉消费市场,种植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秸秆和饼粕等副产物为肉羊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但其肉羊产业发展与日趋旺盛的消费需求并不匹配,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2016年,江苏省肉羊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6%[1],肉羊产业发展蕴含巨大潜力。本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调研情况分析了江苏省肉羊产业的生产发展现状,探讨了江苏省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江苏省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1 江苏省肉羊产业发展状况
1.1 肉羊产量波动,出现断崖式下跌 2001—2005年,江苏省肉羊出栏量保持稳定增长,存栏量相对稳定,而在2006年,肉羊存出栏量出现断崖式下跌,2006年以后,肉羊出栏量保持平稳状态,但远远不及2006年之前的水平(图1)。
羊肉产量的变化趋势与肉羊存出栏量基本保持一致,在2006年出现大幅下跌,之后羊肉产量逐步增加。截止到2016年,江苏省羊肉产量缓慢增长至8.26万t(图2)。羊肉产量大幅下跌主要是小规模饲养农户的快速退出造成肉羊养殖数量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比较收益的下降是促使小农户退出该行业的主要因素。
图1 2001—2016年江苏肉羊年末存栏量和年出栏量变化
图2 2001—2016年江苏省羊肉产量变化
1.2 肉羊生产规模化不断提高,区域化明显 江苏省肉羊生产规模化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向大中型规模发展的趋势明显。由表1可知,2007—2015年,全省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下的养殖场和散户不断减少,但总量最大,仍是肉羊生产的主要贡献者。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大中型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年末全省肉羊出栏达1 000只以上的大型肉羊场数量达480个,是2007年的34倍;年出栏100~1 000只的中等规模肉羊场数量达9 702个,是2007年的5倍。
全省肉羊生产分布规律为北多南少,肉羊生产在区域方面体现了逐渐集中趋势,全省肉羊出栏排在前6位的是徐州、南通、盐城、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其中徐州、南通和盐城所占比重较大。目前江苏省已形成了沿海和徐宿淮两大肉羊产业带。
1.3 肉羊良种繁育数量下降 江苏省肉羊品种资源丰富,主要以山羊为主。地方品种主要有湖羊、海门山羊和黄淮山羊,其中湖羊和海门山羊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黄淮山羊被列入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主要引进品种有波尔山羊、杜泊羊和无角陶赛特羊。肉羊生产中,山羊占比较大,绵羊占比较小。2001—2015年,种羊场出场种羊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出场种羊2 614只。种羊场数量不断减少,其中种山羊场数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种绵羊场的数量变化相对平稳。2015年,种山羊场数量达11个,而种绵羊场数量仅剩2个(图3)。受资金、政策、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优良的地方肉羊种质资源受到冲击,导致肉羊良种化程度降低。虽然种绵羊场数量较少,但由于湖羊这一绵羊品种具有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肉质鲜嫩、性格温顺、适合终年舍饲等优点,被批量引入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用于舍饲养殖和培育多胎新品种的母本。
图3 2001—2015年江苏省种羊场数量变化趋势
1.4 肉羊市场价格不稳定 2016年,肉羊行情延续前2年的低迷态势,前3季度山羊收购价格约21元/kg,绵羊收购价格约17元/kg。在消费旺季,肉羊价格有所回升,第4季度山羊、绵羊收购均价分别约为20元/kg、25元/kg,市场价格较前几年无明显改观[2]。养殖户微利经营或亏损,其中自繁自养场因成本低而略有盈利,育肥场大部分处于亏损边缘。2017年上半年,肉羊价格较前几年有明显改观,山羊收购价格约25元/kg、绵羊收购价格约21元/kg[3];到第3季度,山羊、绵羊收购价格分别上涨至30元/kg、26元/kg,肉羊生产者收益有明显改观,但肉羊价格的不稳定会扩大生产经营风险,使生产者收益产生较大波动。
1.5 羊肉消费具有季节性,消费量上升 羊肉因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和胆固醇含量少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羊肉消费具有季节性,冬季是消费旺季,夏季为消费淡季。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羊肉消费量不断增长,消费方式日益多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由图4可知,城镇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整体高于农村居民,整体上涨幅度也高于农村居民,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多数学者认为,官方的统计数据低估了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因其并未将在外就餐因素考虑在内[4],而在外就餐的消费形式已成为城乡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另外,直接购买成品和半成品食物已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的主要方式。因此江苏省肉羊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肉羊产业发展蕴含巨大潜力。
表1 2007—2015年江苏省不同规模肉羊养殖场变动情况
图4 2014—2016年江苏城乡居民肉羊消费变化
2 江苏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肉羊生产标准化与规模化相辅相成,规模化是标准化的前提,标准化是规模化生产发展的方向。目前,江苏省肉羊规模养殖比例逐年提高,大中型养殖场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化养殖场所占比重不高,小规模养殖仍是肉羊产业的生产主体。资料显示,江苏省肉羊养殖主体呈现出单个农户与大企业并存现象,“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农户”的规模生产模式所占比例较低[5]。2015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年出台“两减六治三提升”(简称“263”)行动,加大对环境整治力度,短期内将对肉羊生产规模扩大造成冲击。
肉羊生产规模化会增大疫病防控风险,大量粪便等污染物的错误处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需要实行标准化。肉羊生产标准化的推行不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受到饲料营养配置、养殖管理、疫病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技术,如人工授精、高密度繁殖、营养调控等技术的成熟化和集成度还比较低,具备这些技术的规模养殖场较少。舍饲后的饲养成本增加,饲养管理技术衔接不上、羊场规划建设不合理等致使肉羊养殖场的标准化养殖比率低。
2.2 种质资源品质下降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地方优质肉羊品种选育不够,种羊场数量相对较少。江苏省肉羊产业生产模式并不相同,养羊大户多以短期育肥为主,规模养殖场大多是自繁自养。部分规模养殖场的肉羊品种多而乱,未建立清晰的家族谱系,导致种羊繁殖力下降,良种化程度低。
由于优质种羊资源稀缺,肉羊生产者对引进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企业借机“炒种”,致使相关种羊价格远远超过其价值。“炒种”现象不仅会挫伤肉羊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会使地区优秀的遗传资源遭到破坏,阻碍肉羊生产发展。加之近年来“重杂交改良,轻选育保种”的思想,使得优良基因不断流失,杂交后代生产性能下降。
2.3 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包括2个方面,其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养殖户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资金等因素限制,搜寻市场信息的成本高,而且缺乏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6],养殖户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信息,生产决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当肉羊价格上升,行情较好时,农户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但由于饲养肉羊的时间较长,存在滞后性,当肉羊达到出栏水平时,大量产品涌入市场,造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养殖户遭受巨大损失。当效益下降时,养殖户又会减少生产,造成市场供小于求,价格上涨,而养殖户又错失良机。因此,市场信息不对称不仅造成了畜产品的供需不平衡和价格波动,还会挫伤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影响肉羊产业的经济效益。
其二是信贷信息不对称。肉羊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制约着江苏省肉羊产业的发展,而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肉羊养殖场资金短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肉羊养殖场管理水平较低,相关财务报表不健全,难以给银行提供贷款决策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小规模养殖户比重大,分布比较散,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银行基于风险考虑,很难提供贷款服务。当养殖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资金困境时,无法得到银行的贷款,转而求助民间借贷,无形中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使其经营风险变大。
2.4 肉羊产业品牌化程度不够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羊肉产品同质化较强,羊肉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高品质要求,羊肉品牌化是提高羊肉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链、满足消费者高品质要求的必然选择。江苏省是羊肉消费大省,但羊肉企业品牌数量少,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近年来部分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开发出一些深加工羊肉产品,但由于大部分羊肉企业生产加工水平低,市场上仍以生鲜肉品加工为主,种类相对单一。
此外,部分地区肉羊区域品牌化程度不高。江苏省肉羊地理标志产品较少,仅海门山羊和东山湖羊2种。近年来由于“重杂交改良,轻选育保种”思想影响,江苏省部分地区特色肉羊群体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对其生存和保护带来威胁。另外,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肉羊产品涌入当地市场,挤占本土市场,这不仅对当地特色羊种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同时对于以地方特色羊种推进区域品牌化的发展战略造成阻碍,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 促进江苏省肉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标准化水平 肉羊生产规模过大会使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增,风险增大,收益下降。农业部《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要推动羊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7]。鉴于目前阶段散户和小规模养殖户仍是肉羊生产主力,要依托肉羊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个体生产联结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带动养殖户进行技术升级,提高质量控制和疫病防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因此,应鼓励倡导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与基层养殖场进行对接,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针对肉羊生产中出现的繁殖育种、营养饲料调配、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各类专家根据专业知识通过线上线下2种方式及时进行指导,同时对肉羊养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对标准化养殖的认识,促进肉羊生产标准化。
3.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良种选育标准 江苏省拥有的地方优质肉羊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亲本。为实现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地方优质品种的保护与改良利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对优良品种遗传特性的研究,利用现代保种技术和选育技术,做好对地方品种资源的保种、提纯复壮和扩繁工作;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对种质资源的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将优质品种普及推广,不断提高肉羊育种的科技水平,实现全省肉羊“自主育种为主,引种为辅”的现实路径[8]。
3.3 建设信息传递机制,完善信用体系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畜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乡镇信息服务站,形成纵向一体化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收集国内肉羊行业信息及市场供求和技术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论证,选择符合地方需求的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向肉羊生产者进行精准推送。
此外,要完善肉羊产业从业人员或企业的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并进行严格监督,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肉羊养殖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鼓励将适度规模的散户联结起来形成专业合作社,实现联合生产,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信用度,让融资渠道更顺畅。
3.4 健全羊肉品牌保护体系,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羊肉品牌的创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风险大、收益低。政府应当建立充分的资金保障机制,综合运用补贴、贴息、担保等方式对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户提供金融服务,为羊肉品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于现有羊肉品牌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企业对羊肉品牌建设的热情,提高其经营维护好羊肉品牌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肉羊区域品牌化发展。和羊肉企业品牌不同,肉羊区域品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需要相关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鼓励肉羊产业组织中的经营主体进行产品商标注册,提高当地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引导、吸纳相关利益主体进入肉羊区域品牌化的建设中,发展肉羊产业集群[9],促进区域品牌标准化;通过产业化集群和协同效应,降低肉羊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积极推动建设肉羊产业可追溯体系,实现肉羊生产管理可追溯、加工过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羊肉品牌的信任度,增强区域肉羊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7)[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2]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6年全省畜牧生产形势总结[EB/OL].(2017-01-22)[2018-03-03]. http: //nw.jiangsu.gov.cn/col/col12438/index.html.
[3]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7上半年全省畜牧业生产形势总结[EB/OL].(2017-07-20)[2018-03-03]. http://nw.jiangsu.gov.cn/col/col12438/index.html.
[4] 吴尔罡.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5] 郝庆芹.农户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解决途径[J].北方经贸, 2006(12): 21-22.
[6] 程金花, 亢志华, 朱慈根. 江苏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7(22): 342-34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EB/OL].(2016-07-07)[2018-03-03].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MYS/201607/t20160711_5201767.htm.
[8] 耿宁,李秉龙.我国肉羊良种培育与推广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4(S1): 371-375.
[9] 董谦.中国羊肉品牌化及其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