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患携手,跨越疾病的围墙
2018-05-10尹晗
□ 尹晗
成百上千的“心语”写在心形的字条上,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房的墙上汇聚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心形图案(图1)。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国际胃癌学会(IGCA)主席季加孚教授围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故事撰写的文章刊登在了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网站The BMJ opinion上。
图1
给病人和家属一个空间来表达他们的关心和感受
季加孚院长在文中写道:“‘心语墙’的灵感源于我在门诊部遇到的一个病人。在进行术后例行随访时她告诉我,手术前她的孙子来看她,并带着一个心形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亲爱的奶奶,你会很快康复的!’她说她永远也忘不了在阅读甜蜜字条时被人关心和支持的感觉。’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我,而‘心语墙’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从“心语驿站”到各具特色的“希望之墙”
2017年1月,在季加孚院长的倡导下,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建立了名为“心语驿站”的医患交流墙,这就是“心语墙”的前身。让患者和家属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祝福,医护人员写上对患者的祝福与鼓励,一起贴在“心语驿站”上。
2017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门诊部也进行了医患共绘“微笑·心语墙”的互动活动,季加孚院长为心语墙题写了鼓励的文字——关爱微笑,快乐人生(图2)。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参加了活动,很多卡片上的文字让人动容:“爱来,癌去”“微笑带来希望”“越微笑,越幸福”“祝病友早日康复”……
2017年6月,党院办发起了关于“心语墙”的专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设计推出了“心语墙”的活动方案,在院领导的倡导下,心语墙在全院各个科室安家落户。
2017年9月18日,在心语交流活动的起点——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举行了“医患携手,筑梦北肿”心语墙启动仪式,“心语驿站”正式更名为“心语墙”。
淋巴瘤科的“心语墙”上贴满了祝福的卡片,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贴在心语墙的卡片上写着“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为你们当卫士!”他还把自己9楼的办公室门牌号码改成“99086”,寓意“救救淋巴瘤”。
图2
介入科和骨泌科的心语墙各具特色,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的医生护士更是把画师请到病房,为患者创作了有3D效果的海底世界,并搬来了鱼缸养起小鱼,还把心语墙的小卡片做成出院时可以带走的祝福卡。
科学和技术并非癌症治疗的全部
季加孚院长曾听无数癌症病人及医护人员表达过他们的忧虑、悲伤、无助和绝望,他认为病人需要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倾听、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对于病人来说这些心理上的慰藉与获得合适的治疗药物一样至关重要。
季加孚说:“我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在跨越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送上祝福和希望,帮助他们前行,让患者有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为患者带来希望的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是医院文化最表面的部分,也是医院文化的基础,一个医院的标志、产品、服务、环境、设备等物质层面的内容都是医院文化的物质载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楼和手术室之间有一条转运病患的通道,也被称为“生命之道”。在去手术室的路上,患者能够看到“治愈”“希望”“信念”“乐观”“坚强”等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紧张的心情往往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每年都会自愿认领院内黑乎乎的井盖,并在上面绘制美丽的图画,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关怀理念。
为了改善医疗环境、将人文气息渗透到医院的方方面面,更为了缓解病人等待就诊期间的焦躁与无助的心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还在2015年底建立了“心音坊”。慈善、公益、志愿这三个词始终是“心音坊”的主题,而这三个词最终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医院文化建设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季加孚院长说:“医院文化,其实就是播种爱、凝聚爱、传递爱的文化。我们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
从“生命通道”到“井盖文化”,从“心音坊”再到“心语墙”,无不表现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用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患,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同时也体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所传承的北京大学人文底蕴。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