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褶皱回复性能检测标准的比较
2018-05-10曾文敏张岳兰张雪青
文/曾文敏 张岳兰 张雪青
1 前言
现今,人们对衣服穿着的外观美观要求也不断提升,免烫织物等也在风靡市场。可见织物的褶皱回复性这项指标非常有必要。纵观现有的产品标准中,引用织物褶皱回复性能检测方法标准的极少,本文分析了褶皱回复性能的检测标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明确其检测体系。
2 织物褶皱回复性能检测标准的比较
2.1 国内外已有的标准
我国现有的针对织物褶皱回复性能的检测标准有两个,GB/T 3819—1997 《纺织品 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1]和GB/T 29257—2012《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2]。前一个为客观测试方法,后一个则是主观评价法。国际上有,ISO 2313:1972《纺织品 以回复角表示水平折叠试样的折痕回复性的测定》[3]和ISO 9867:2009《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4]。其中,GB/T 3819—1997中的水平法等效采用了ISO 2313:1972。折痕垂直回复法根据我国现有测试仪器和技术条件加以修订。另一个,GB/T 29257—2012则是修改采用了ISO 9867:2009,两标准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另外,日标中有JSL 10591:2009《纺织品折痕回复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折痕回复性的测定 水平法》[5]。
2.2 各个标准之间的比较
主要从原理、试验方法、试验仪器、评价方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GB/T 3819—1997 是将试样沿经向(纵向)和纬向(横向)单向折叠保持一定时间,去除负荷回复一定时间,测量折痕回复角,用测量的角度来表示织物褶皱回复性能。折痕回复角越大及抗褶皱性能越好。
GB/T 29257—2012 是将样品三维立体扭转一定角度[6],在对扭转后的试样施加一定负荷,使其产生褶皱,去除负荷回复一定时间,再对其外观起皱的程度进行评价。级数越高,褶皱越少,抗褶皱性能越好。该方法的测试原理及试验方法与ISO 9867:2009一致,只是在试验仪器要求上有一些差异,GB/T 29257 对仪器参数更加具体化和标量化。
JSL 10591:2009中有A法和B 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夹持装置和加压力值不一样,测量指标除了有回复角外,还有防皱率。防皱率即回复角与180˚的比值。具体比较参数见表1 。
2.3 仪器之间的比较
GB/T 3819—1997折痕回复角的测试仪器如图1所示,ISO 2313:1972和JSL 10591:2009也是使用这个仪器,其中JLS 10591:2009中B法的加压力值为4.9N,因此使用的加压块重量不一致。GB/T 29257—2012与ISO 9867:2009的仪器相比较,明确了上下压头的直径、距离、上压头的下降速度和旋转角度,仪器如图2、图3所示。其中上下压头直径均为(89.0±0.5)mm,上下压头之间的初始距离为(110±1)mm。试验过程中上压头的下降速度为(200±10)mm/min,且上压头下降到底旋转角度为(180±1)°。这些参数的明确化,减少了试验过程中测试仪器引起的差异,也更为标准化。
表1 褶皱回复性能检测标准参数比较
图1 折痕回复角测试装置
图2 织物抗褶皱测试仪(ISO)
3 结论
图3 织物抗褶皱测试仪(国标)
以上对织物褶皱回复性能测试标准分析可以了解到,折痕回复角考核是单向的测试,可以用来初步评价面料某一方向上织物的褶皱回复性;褶皱回复性的外观评定,则是三维立体的褶皱,更为直观和贴合织物使用时产生的褶皱,但需依赖人的主观评价。相对而言,褶皱是影响织物外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正式场合。然而,现有的产品标准中都未对织物的褶皱回复性能进行考核,而是在洗后外观中进行一个外观变化的评定。人们在穿着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议在产品标准中引入褶皱回复性能的考核,提升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 3819—1997 纺织品 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 回复角法[S].
[2] GB/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S].
[3] ISO 2313:1972 纺织品 以回复角表示水平折叠试样的折痕回复性的测定 [S].
[4] ISO 9867:2009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S].
[5] JSL 10591:2009 纺织品折痕回复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折痕回复性的测定 水平法 [S].
[6] 邝湘宁,石东亮,金美菊.织物折皱回复性能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关性[J].上海纺织科技,2011, 39(6)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