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8-05-09王凯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因素

王凯欣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本文论述了当前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从研究生管理角度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關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35-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仅在年龄、学业要求、职业期望等方面有差别,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也有着些许差异,并且部分高校存在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工作,而轻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象。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拟对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探讨,并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一、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关资料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尚可,总体比较乐观[1],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容易导致研究生个体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通过梳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以下几点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主要影响。

1.科研压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在申请学位之前需在规定等级的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文章。也使得研究生申请学位要求细化、要求增多,如果研究生达不到申请学位要求,就会影响到研究生获得学位证,甚至就业。加上现在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任务比较重,就会把科研压力潜移默化地迁移到研究生身上,整体弥漫着科研任务重的氛围,导致研究生科研压力大。相关研究表明,当前“科研压力”已显著地超过了“就业压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2]。

2.就业压力。201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省毕业研究生人数为25049人,初次就业率为91.51%,仍存在两千多名研究生不能实现毕业即工作。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研究生求职人数也在增加,加上学历的提高使得研究生对职业的期望也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而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另一原因是就业期望高,这部分研究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就业期望高的研究生从来都是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在导师和同门中也受到重视,加上家庭期望,由此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便会增加,从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3.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学习模式和本科生不同,对研究生的自主性要求较强,要求研究生需要有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并且研究生相对分散,就使得研究生班级意识及观念比较淡薄,群体意识较差,加上人际交往面比较窄,不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往往造成研究生缺少朋辈群体的支持。一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或出现与同门的关系不好,研究生就没有其他朋辈团体倾诉和宣泄情绪,从而好多研究生只能选择将情绪闷在心里,就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给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徐国立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是影响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3],加上现在微信、QQ等各种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使得研究生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和能力都在减少,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扩展自己的社交圈,从而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性。

4.性格缺陷。目前,研究生趋向低龄化,这使得大部分的研究生尚未真正地步入到社会实践中,社会生活和社会经验较少,性格相对不完善。主要有两类性格缺陷的表现:第一类性格缺陷表现为追求完美。部分研究生过分追求完美,自我期望过高,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优秀,人际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有忙不完的事情,并且好多事情做完后自己会觉得做得不够好,从而会产生自责感,并且毫无成就感,使自己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的状态。第二类性格缺陷表现为自卑。部分研究生自我评价过低,兴趣狭窄,而又敏感多疑,在科研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容易产生挫折感,整天处在寝室—科研—饭堂三点一线的单一生活空间,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相对较少,就容易产生无助感、孤独感,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鉴于以上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加之部分高校存在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工作,而轻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象,本文从研究生管理角度,提出以下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目前仍有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人员不足,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心理咨询队伍专业水平也亟须提高。并且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普遍存在职责不明晰状态,大部分的心理咨询老师都在做行政方面的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杂而繁重,以至于缺少精力和时间去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限制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需要配足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专职专用,经常让其参加职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队伍,并且能在毕业论文答辩、毕业求职高峰期等研究生生涯的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2.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和紧密的就是自己的导师,导师在关注研究生科研之外,也需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研究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压力,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状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作用。另外,也要加强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研究生群体的心理保健预防,并且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大多高校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心理健康活动重复单一、研究生参与率低。部分高校仍对研究生采用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的差异性,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并不适用于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初期需要开展针对研究生的心理测评工作,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后续配合进行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研究生关心问题的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沙龙,在舒适的环境中舒缓研究生情绪,让研究生学习心理健康技能。在研究生入学、毕业论文答辩等重要时间节点,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辅导,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并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

4.学会心理调适,及时向心理服务机构求助。学校应帮助研究生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让研究生掌握心理调适的理论及技巧,学会一些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相关调查研究生表明,研究生处于心理困扰状态时,仅有1.2%的研究生會选择“找心理医生咨询”[4],表明研究生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研究生要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在有情绪难以自我排解时及时地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并且应该发挥研究生群体中的宿舍舍友、课题组同学等研究生朋辈团体的作用,定期交流沟通,不仅可以讨论学术科研问题,也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缓解其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共同度过一些研究生的艰难期,如实验失败、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艰难期。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要有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并且研究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培养一流人才保驾护航。所以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像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一样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静.9522名研究生新生精神健康调查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46.

[2]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7-121.

[3]徐国立,董金梅.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7,(2):138-140.

[4]顾茜,郭永欣,尹春香,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管理观察,2016,(6):130-132.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