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班级管理探究

2018-05-09梁检初余嘉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班级管理高校

梁检初 余嘉斌

摘要:完全学分制作为高校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可是实施完全学分制对传统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班级教育管理功能淡化、弱化,学生管理体系失去支点。对此,高校需要因势利导,通过创新班级的组织形式,建立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13-02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下,“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1]

然而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之间学习进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同时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功能被弱化,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由班级转到寝室,形成了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校园特色区域。因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如谈话、思想教育、硬性规定甚至纪律处分等,已经难以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

大学班级不仅是高校管理与教学的最基本组织和单位,而且是学生们获取知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载体。随着高等教育慢慢变得大众化,学分制下那些传统的自然班级因为受到选课制还有弹性学制等的影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它的管理地位和组织作用因此被弱化,甚至是徒负虚名。于是,班级的管理随着学分制度的改革,一些相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适应不来现存的学分制体系与培养社会化人才的需求。探究学分制下的班级管理方法与途径,改正过去班级管理的坏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下建设班级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生的班级观念普遍变低。建立的选课制度使很多同班同学不能一起上课,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变少,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对同班同学建立和深化友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学们的班级概念渐渐变淡,对班级的归宿感逐渐降低,班级凝聚力也因此而缺失。有些班级举行班会和活动时,很多同学都推辞说有事而不能参加,最后落得了个仅有几人参加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使得班级工作不易开展。

2.班主任制代替辅导员制,管理形式趋于弱化。高校教师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职权的同时,往往还肩负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的管理工作大多繁杂而琐碎,而科研成果成就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涯发展和职称评定,因此班主任代替辅导员工作成为教学岗外的一种“兼任”,教师的工作重心倾向于科研和教学,而疏忽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工作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完全适应不了当前所需,由此班级干部就充当了大部分班级工作的实施者。这种教学与管理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导致学分制下的管理难度加大,且管理形式趋于弱化。

3.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班级所缺少的。班级建设离不开班级的制度建设,它通常是由老师或班干等通过在班会上提出,和全班同学达成一致的口头约定的方式来建立的。由于没有明文来规定,班规的使用效度和力度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班干在班级管理上的工作难度也因此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班级制度的淡化,活动范围增大,导致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约束力被减弱,因此组织涣散、纪律松懈等现象极易产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就变得困难,学生也很有可能滥用学分制下的自由,从而违背了我们对学分制改革的初衷。

4.寝室的小团队取代了班级的大集体。“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由于选课的不同导致班级成员很少共同生活,加上学习步调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级成员的集体感不太强烈。”[2]寝室里面的几个人会经常在一块儿学习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队。若是碰到班级里的选举活动之类的,通常会推选自己同宿舍的同学。还有班级里开展节日聚会等的活动时,相同宿舍里面的同学会自觉地组成小团队来参加活动,比较少和同宿舍之外的同学进行谈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很明显对班级建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班级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1.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动力。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活动,如节日联欢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增加活动的艺术性,使同学们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重视活动的知识性,使同学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同时加强班级间的活动协作,从而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班级管理要注意点面的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和引导班级建设方向。也要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解决班级成员中独特的个体问题,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应该及时、主动地引导学生”。[2]当学生犯错了,我们不能只顾批评和责骂,而应该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给他们提供相应有帮助的建议。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积极性与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发挥网络优势,创设班级虚拟社区。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以实名制形式创设班级虚拟社区如QQ群、微信群、贴吧、班级论坛等。利用网络便利性、开放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沟通交流的纽带。

师生间交流的新纽带可以说是班级论坛。“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是网络化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班主任可以随时设定讨论的若干话题,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在“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一起讨论。”网上论坛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与班级的关系,同时对班级凝聚力与认同感也大有好处。现实生活中,班主任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时,虽班主任的心里是想和他的学生平等交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旦自己站在老师面前心理上便会有一种的压力,好多心中真实的话由此而隐匿起來,这样下去老师对于学生的真实想法就无法知晓。然而发挥网络优势的班级论坛就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压力,即使那些胆小、害羞或内向的学生也会乐于参加在网络上的交流。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受教育者就可以卸下心中的压力,轻松上阵,对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到班级论坛相比于传统班级管理的优越性是无法比拟的。

3.善于用羊群效应来以点带面。“任何一个班级建设的意图,总是依靠班级的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优秀的学生作为领头羊被选举出来的话,将会有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而学生管理者可以利用羊群效应重点培养先进个人,发掘骨干人才,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氛围。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奖励,强化良好班风。对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及时批评与鼓励,规范班级成员的日常行为。

4.建设好的寝室文化。“在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好的寝室文化能够使寝室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向上发展,而差的寝室文化则会使得全体寝室成员都消极颓废,甚至激化寝室矛盾、破坏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首先,寝室必须有适度的物质条件,而空间布局合理、床椅安全耐用、环境优美洁净是建设寝室文化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建设人文环境,如果每个寝室里有一名学生特别爱学习,这势必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学习中。所以每次在评选寝室长的时候,班级的管理人员都会注重选择那些学习优良、有能力、善于团结人并能与他人合作的学生担任寝室长。学校和院系也应该注重在寝室建设中多设立一些奖励措施。

实施学分制对传统班级的管理和教育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学生管理者提高了要求。在现实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更多的途径来更好地建设班级,创建积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使学生重新拥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诤,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1.

[2]龚秋月,杨翔,徐向春.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班级管理高校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