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三步曲”
2018-05-09赖志群
赖志群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而语文核心素养并非语文能力,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涵盖内容宽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分三步走。
【关键词】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55-01
一、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在学生“感悟”中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占据着半壁江山,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的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分析和无益的讲解充斥了整堂课,一节课下来,反思一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了哪些提高,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新课程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名师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一位名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他讲到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这位名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集体、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学生的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这不正是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体现吗?长此以往,浸染在这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不得到提高吗?
二、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在学生“诵读”中培养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呢?经典,主要是指古今中外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可以分为通典和专典两大类。通典是通用性比较强的经典,比如《老子》、《孟子》、《论语》等。专典是比较偏重于某个专门领域的经典,比如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为什么要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呢?我们知道,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机,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孩子自幼开始接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奠定其一生素养的基础。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吗?当然,让小学生诵读经典,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和感悟。而经典文化更深层次的意思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修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在“获得”中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感悟,在课外经典诵读中积累了许多名篇佳句,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古诗词诵读赛、名人故事会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我们从学生有思想的言谈中,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语文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就不愁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
从孩童时期口头语言的学习,到文学大师语文学习的体验,到中国语文教育的实践,都证明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且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可能一蹶而就,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養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