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8-05-09刘芳娜刘带
刘芳娜 刘带
摘要:教育信息化推动了大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大学教学方式改革探究的热点。对分课堂的设计主要分为教师讲述、学生消化吸收、小组讨论并教师总结三大阶段。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创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18-02
目前,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很多老师已经尝试在不同的学科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创业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文献至今还没有。因此,笔者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创业基础》课程并对此进行研究分析,期望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与意义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改革模式,它的名称的来源是指把课堂时间一半分给老师,一半分给学生,所以简称为“对分”。该教学模式在时间安排上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师知识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组织课堂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所以也简称为PAD课堂。它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模式。
大学的课程大多都是每周一次课,每次课两个课时。“当堂对分”的时间安排是指每周上课时第一个课时教师先对本次课时要讲述内容的基本框架做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基本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做简单的讲述。这里是粗略讲述,不做精讲。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内化吸收,可以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做读书笔记。学生把这节课学习到的收获和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二个课时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就是内化吸收的内容,组间进行收获的分享,对每个人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看看组间能否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由老师解答。讨论的时间和解答问题的时间由老师根据课程自行安排。
“隔堂对分”的时间安排是指每周第一次课教师先对本次课时要讲述内容的基本框架做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基本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做简单的讲述,也是粗略讲述,不做精讲。接下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内化吸收,注意这个时间安排在课后,不在课堂上。可以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做读书笔记。学生同样把这节课的收获和问题记录下来。下周上课时的第一节课时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就是内化吸收的内容,组间进行收获的分享,对问题进行讨论,看看组间能否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解答。第二个课时讲述新的内容,还是粗略讲述框架和知识点,然后安排下周的内化吸收和讨论。这种模式把讲述、内化吸收和讨论安排在两周时间、两次课堂上,所以称为“隔堂对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难易程度自由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分模式。
对分课堂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的安排思路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必须由学生把握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做到师生“对分”课堂。教师课堂讲授后,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有了基本框架,也理解了重点、难点,再进行内化吸收的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学习,或者看书,或者上网查阅资料,达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保能有效参与课堂的讨论。特别是“隔堂对分”模式,本周课堂讨论上周课的讲授内容,课堂讨论有备而来,讨论效果更好。这也是对分课堂的核心创新点。对分课堂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的质量,改善教学的效果。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创业基础》课的设计
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了韶关学院政务学院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和2015级行政管理两个班作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班。公共事业管理班学生49人,行政管理班52人,共101人,每周安排一次课,每次两个课时,每节45分钟。按照教学安排,学期初将学生随机进行了分组,每组4—5名同学,每班大约10个小组。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在学期开始的该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我会向学生讲述什么是对分模式,如何开展对分,如何使用对分易,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分易是一个可以网上下载安装使用的软件,有课堂点名、布置作业、上传课程资料等用途,是对分课堂的辅助工具。现在的学生都会使用手机,既然无法避免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如把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所以,本门课程引入了对分易这个软件,作为课堂点名和布置作业的工具。学生每次的作业可以写好后上传到对分易,教师在平台上改作业并写评语。
《创业基础》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安排主要由讲授、吸收和讨论三部分组成。《创业基础》课程共八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教学都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我采用的是“当堂对分”的模式。这里以第五章《选择创新创业模式》为例,描述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安排。(1)教师课堂讲授环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课堂讲授。教师讲解基本的内容框架和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第一个课时,教师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讲解九种创业模式的含义及其优势和劣势;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章节内容,做读书笔记,写出学习收获和不懂的问题,并布置案例分析的作业。教师选取九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采取的创业模式是什么,作为下节课讨论的内容。(2)学生课后知识内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的知识内化,并认真完成作业。此环节安排学生用大约25分钟进行内化吸收。本章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堂所讲的创业模式的相关知识,做读书笔记,并分析案例中所使用的创业模式。同时,根据个人知识内化情况,归纳总结自己的“收获”和“问题”,以便下节课进行小组讨论和知识交流。(3)课堂讨论环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小组讨论。此环节教师安排大约30分钟,讨论的具体流程为:第二节上课时,小组成员就各自的“收获”和“问题”分别展开讨论,同时每组派小组长对其组的讨论过程进行记录,记录小组的“收获”和“问题”。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组间讨论。此环节,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课堂巡查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组长对其讨论成果进行汇报。每组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的“收获”和“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帮忙回答,如果这些问题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教师参与回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作为期末测评的重要指标。最后,教师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对活动参与度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鼓励相对被动的个别小组,并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4)课程评价多元化。基于对分课堂的《创业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注重多元化,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测试(3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有考勤(10%)和课堂活动(40%),期末测试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创业项目,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以此考查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2016-05-31].
[2]宋德发.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540.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6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