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非遗冶课程袁让核心素养真正野落地冶

2018-05-09谭欣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皮影社团核心

谭欣

“无论是谁,了解自己的文化都是巨大的成就。”“非遗”文化充满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自豪之感,创新之情。

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的“非遗”社团校本课程开发,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促进了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学校课程理念和课程特色。

一、“非遗”课程的筛选

“非遗”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首先要具备可操作性,即明确开设的课程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课程实施是否可行、如何展现其内容、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

这一要义促使“非遗”资源在最初被选定进入校园社团时,既要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又要与“学校社团”这一校本课程密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项目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其不同特点,根据学校社团的特点与需求,一般以工艺类“非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基于此,学校经过前期调研后周密筛选,组建了棕编、湘绣、皮影、剪纸、长沙灯谜、国画、古琴等12个非遗社团,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珊、周佳霖、朱国强等进学校开设“非遗”知识普及课。以其历史起源、风格特征、工艺技艺、后续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的评判标准,考虑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合理性,保证“非遗”课程资源的实际可操作性。

二、“非遗”课程的实施

1.以“教具”为载体,深化学科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工艺、繁杂的制作过程、蕴含的艺术内涵等,往往通过“教具”这类具体的途径传递才更为有效。

传统的课程,教师仅仅依靠课件和口头讲述向学生展示具象的知识,这对于“非遗”课程的展现形式无疑是过于表面的。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苍白单薄,教学活动中“教具”的参与不可或缺。

我们以学校的“棕编社团”为例。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学校棕编社团的负责人谭俊,就是湖南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周佳霖老师的弟子。

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做些小点缀,如用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棕榈叶人工加工工序十分繁复,这使得棕榈叶价格较贵,为了节省社团费用,谭俊老师想到在练习之时采用彩带来代替棕榈叶。彩带色彩丰富的特点明显优于棕榈叶,这样既节省成本,更增加了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学生作品精彩纷呈,花样百出,令人拍手叫好。

2.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推动课程实施。

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背景知识和制作工序尤为繁杂,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非遗”微课视频为载体,将理论化的“非遗”知识先行传授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开放式研究。学校从第二周开始每天下午开设社团,“非遗”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先选择专题的一方面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再组织丰富的活动设计。这样,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地接受转化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设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继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人”精神。

我们可以学校的“皮影社团”为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学校皮影社团的负责人黄浙老师在湖南“长沙皮影”的代表性创承人朱国强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观看皮影视频,了解皮影的制作程序和艺术特色,再引导学生小组探讨皮影的制作过程: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同制作《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里的人物,学生分成了五小组,分别是猪八戒组、孙悟空组、唐僧组、沙僧组和妖怪组。孩子们兴致盎然、相互协作,制作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神态鲜活的皮影人物。

3.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实现课程立体化发展。

“非遗”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当遵循核心素养的三个原则: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而具体操作,应紧贴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时代衔接、学科综合、情感共鸣三个方面贯彻落实。“非遗”校本课程,始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養”为中心,实现课程立体化发展:

(1)在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过程中,培育学生知识素养,保证了学习者可以与真实的社会情境进行亲密接触,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在完成“非遗”作品时,面对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者往往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社会素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能力。开发地方性“非遗”课程,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非遗大师学习棕编、皮影、剪纸等工艺,培养了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时这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以学习某门技艺为核心的学习,培育了学生的问题解决素养。

(2)学校开设“承艺馆”,学生的作品面向校园和校外展出,让更多的学生与“非遗”近距离接触,都能体验“非遗”的魅力,同时让“非遗”文化辐射至家长和社会人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同学、老师、家长介绍和推荐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自我认知素养的培育;在评价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则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作品通过义卖,帮助需要帮扶的学生,这是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关注民生的精神素养。孩子们拥有了更健全的心智,才能更好地在这个世界诗意栖息,适应未来生活。

三、“非遗”课程的意义

从课程目标方面来讲,通过“非遗”社团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也是“非遗”社团的“初心”所在。

从学生态度养成方面来讲,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非遗”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这种良好的态度也定会迁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中。

从实践启发的层面来讲,“非遗”课程的开发是核心素养“落地”方式的一次尝试,为未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作者单位: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

猜你喜欢

皮影社团核心
指间功夫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皮影的来历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