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减负”的核心是高效提质

2018-05-09彭佳景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宝生减负沈阳

彭佳景

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学科质量依然名列前茅的事迹,向我们生动诠释了“减负”大背景下“何谓真正的‘减负”以及“如何科学地‘减负”这两个基本而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减负”成为高频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减负”有关的“三点半”现象;两会召开前,教育部等四部门更是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喊”了多年的“减负”,在此刻发出历史“最强音”,无疑,这是对立德树人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肯定和回归。

“减负”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一直以来,关于“减负”的话题,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家长群体。他们担忧“不留作業”或者“少留作业”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提升,会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无疑,34年来,沈阳铁路第五小学也面对着如此压力。当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转而将重点放在40分钟的高效课堂、放在孩子的兴趣引领、放在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打造上,从学生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入手,不断推出微课程、科创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等,以一所学校的办学实践给“何谓真正的减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陈宝生部长在今年“两会”中如此诠释“减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毫无疑问,不顾教育的发展规律,拼命地让孩子早学、多学,是为“负担”;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拼命地给孩子布置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也为“负担”。而如何真正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作业或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才为“减负”一词的真正内涵。无疑,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内涵”。

“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没有负担,人才会愉快地前行,教育更是如此。但,“减负”后节约的时间怎么办?孩子们该怎么去充分地成长?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减负”不等于降低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让孩子无聊地玩、不等于让孩子无知地等。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孩子要成长、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舒舒服服、轻轻松松成才、成功的事例。”在沈阳铁路五小,学生虽课后没有统一的书面作业,但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小说、做手工、练书法……学校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的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指导功能,让家长不再迷茫,让孩子充实成长。毫无疑问,延展书本,孩子才会清楚知识的逻辑;走向生活,孩子才会明白成长的真谛;接触社会,孩子才会拓展思维的视野。未来是成长的方向,世界才是最好的教材。“减”然后知“加”,才是“减负”的内在逻辑所在。

“减负”不是目的,通过“减负”来真正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才是目的。科学“减负”的核心是高效提质,唯有全社会在此理念上形成合力,方可还教育一片净土,还孩子一个真正需要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陈宝生减负沈阳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陈宝生:“外来的”教育部长
陈宝生履新教育部长承担教改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