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协作创新对策研究
——以杭宁温为例

2018-05-09池春阳

生产力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温州宁波

池春阳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成为热潮,“联盟”“组织”“圈”“带”等载体从国与国的合纵连横到国内省、市间的内联外引,合作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能源等多领域,为推进区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作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衡量指标,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各国区域教育合作的实例也证实了教育协同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密切联系。例如,日本的东京至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区域,拥有全日本一半以上的大学;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区域,高校林立,世界级大学众多。这些教育高度集中的城市区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美国东北部的“常春藤联盟”、美国本部州际高等教育合作、英国英格兰东北部区域教育合作、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实例也可以看出,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始终是区域社会发展中应当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1]。

作为地处浙南闽北的交通枢纽及中心城市,杭宁温可谓左拥“长三角”右抱“海西经济区”,在联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育转型,为地区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趋势的需要。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已具备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本文从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的现状,判断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思考区域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的建议,试图打造高职教育高地,进而为服务全国做出贡献。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从经济总量来看,杭宁温在浙江省居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总量的贡献率高

2016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 484.98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杭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 050.49亿元,排名浙江省第一,其同比增长9.5%,占浙江省的比重达23.77%;宁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 541.1亿元,排名浙江省第二,同比增长7.1%,占浙江省的比重达18.37%;温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 045.4亿元,排名浙江省第三,同比增长8.4%,占浙江省的比重达10.85%;而从各地级市来看,处于第四位的绍兴仅仅为4 710.2亿元。由此可见,杭宁温三地是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来源,相对其他地级市,杭宁温三地的经济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其他区域。从整体上来看,三者在浙江省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处于前三,总和占浙江省比重达52.99%(见图1)。单从三城市的发展速度上,杭州发展最快,温州次之,宁波居后,其中,杭州、温州两者的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单从三城市的生产总值总量上,杭州第一,宁波次之,温州居后,且杭州领先幅度较大。

图1 2016年杭宁温国内生产总值在浙江省的占比情况

(二)从对外经济情况来看,杭宁温进出口贸易总额较高,宁波在浙江省占比过半

2016年,浙江省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22 202亿元,增长3.1%。杭州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 485.97亿元,增长8.7%,占浙江省的比重达20.21%;宁波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11 666.4亿元,下降2.6%,占浙江省的比重达52.55%,宁波进出口总额的下降,主要在于进口贸易额下降了10.7%;温州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 192.8亿元,下降1.3%,占浙江省的比重达5.37%,温州的进出口总额下降是由于进口和出口总额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进口下降9.5%,出口下降0.1%(见图2)。

图2 2016年杭宁温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在浙江省的占比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三者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7 345.17,占浙江省的比重达78.12%,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区间位置。单从三城市的总量来看,宁波居首,杭州次之,温州居后且宁波总量要远远高于杭温,分别为杭州的2.6倍,温州的9.7倍,其原因主要在于宁波作为浙江省的重要港口城市,是浙江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从三者的增速来看,仅有杭州实现增速,且增速要远远高于浙江省平均增长水平,宁波出现一定比率的下降,但在浙江省占比中仍占绝对优势。

(三)从居民收支水平来看,杭宁温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幅快,整体收支水平居于浙江省前列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省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近年都处于一个持续增长的状态之中。浙江省2016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 529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 237元,同比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866元,同比增长8.1%。同时,浙江省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 527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 06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 359元。其中,杭州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 116元,同比增长8.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 905元,增长5.7%;宁波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 641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572元,同比增长7.9%;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39 601元,同比增长8.6%,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 234元,比上年增长5.8%。杭宁温三地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收支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支如表1所示,均实现一定程度的同比增长。

从总体上来看,三者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高出浙江省7 587元和6 378元,宁波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高出浙江省6 112元和2 364元,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高出浙江省1 072元和707元,其中,杭州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最高,宁波次之,温州居后,且温州较杭州和宁波,落后幅度较大;单从三者的增幅来看,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方面,温州增幅最大,达到8.6%,杭州以8.1%紧随其后,宁波以7.9%居于末位;在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宁波增幅最为显著,达到7.0%,温州为5.8%,杭州为5.7%。相较而言,杭温之间增幅差距不大,宁波增幅较快,分别高出温州、杭州1.2%和1.3%。

从三者城镇和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上看,杭州的收入差距最大,达到15 123元,温州排名第二,为14 338,宁波收入差距最小,为12 271,且低于浙江省的收入差距水平(见表1)。

表1 2016年浙江省及杭宁温城乡居民收支情况表单位:元

(四)从产业增值方面来看,杭州、温州以第三产业为主,且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宁波则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所占比例,往往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并从中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随着全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省份、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调整。通常而言,一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综合竞争力就越强。而从产业增值这一指标之中,往往能看出城市中的产业结构情况。

2016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46 485亿元,较2015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 5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 001亿元,分别增长2.7%、5.8%和9.4%,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2.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 4.3:45.9:49.8调整为4.2:44.2:51.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2016年,杭州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 050.49亿元,较2015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9%,第二产业增长4.7%,第三产业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9:38.9:58.2调整为2.8:36.0:61.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 541.1亿元,较2015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1%;第二产业增长6.5%;第三产业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3.6:49.0:47.4 调整为 3.6:49.6:46.8。第三产业比重降低0.6个百分点。温州生产总值5 045.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6.3%;第三产业增长10.4%。三次产业由2015年的2.7:45.5:51.8调整为2.7:41.9:55.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

从整体上看,杭宁温中的第三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比重较高。其中,杭州、温州两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较大,均高于浙江省的增长百分点。温州的比重提高百分点最高,在三者中居于首位,但在宁波城市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却出现了微降。单独来看,杭州第三产业的占比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达到惊人的61.2%,且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两者的占比差达到25.2%;2016年,在宁波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仍然为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6.8%,且比重仍在继续上升,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不大,仅为2.8%;而温州的产业结构则明显表现出向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占比已经达到55.4%,紧随杭州居于次席(见表2)。

表2 杭宁温平均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三、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一)从区位条件来看,杭宁温优势各异,均是贸易投资的前沿阵地

从区域地理位置来看,杭州虽然土地资源稀缺,但完全能利用京杭大运河、舟山、宁波、上海等地交通优势,为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拥有深而广的经济发展腹地空间,通过不断增强对腹地城市的向心力,吸引投资。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宁波港非常具有代表性,被评为“世界五佳港口”。温州海域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沿海集装箱码头之一,北邻宁波港、南毗福州港,东南与台湾的高雄、基隆港隔海相望,是浙南地区南北沿海海运、远洋运输的中心枢纽,仅2016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 192.8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出口371.1亿元,增长1.1%。建立出口和进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共计211个,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6 431家,是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总体上看,杭宁温能利用各自的区位条件,成为对外贸易或是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

(二)从人口结构看,人口流动性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据《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杭州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4.27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 881人。依《宁波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28.8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85 89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 441人上升为10 333人。温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外流入人口284.2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16%,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03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 305人上升为7 128人。

(三)从教育发展规模来看,总体教育规模低于全国水平,尚需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发展规模主要看教育人口,教育人口包括在校生和教职工数。从2015年杭宁温各级学生在校生和教职工数可以看出,杭州市是三市中受教育人口规模最大的区域,其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为18 262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波、温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州市是三市中从事教育工作人口规模最大的区域,其每10万人口教职工数达1 226,宁波次之,均高于全国水平,温州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杭州市高校数量为39所,宁波市为14所,温州市为11所;而从各级学校拥有的学生数来看,杭州市高校在校生最多,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6 573人,远高于宁波市、温州市,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温州市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及从事教育工作人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表3 2015年杭宁温每10万人口各级学生平均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

(四)从教育投入来看,杭宁温三地教育投入比重稍有不同

教育投入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努力程度的主要指标,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是教育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从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杭州市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最大,为223.44亿元;宁波次之,为190.67亿元;温州为147.88亿元。从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温州市教育投入的比重最大,为3.20%;其次为宁波,为2.38%。上述数据表明,温州市在教育努力程度方面超过杭州市、宁波市。

(五)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看,杭宁温走在省内乃至全国前列

杭州市高职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进一步突显专业特色为目标,着力发展优势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格局。宁波市紧紧抓住加快打造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的契机,在高职院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着力解决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面向“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国内海上丝绸之路的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外知名国内领先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专业智库,推进产教协同发展。温州现有高职院校5所,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1所,省示范院校1所;“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拥有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7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专业2个,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有国家示范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具备扎实的高职教育基础。

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的需求判断

从上述分析可知,杭宁温三地均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区域教育初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高职教育水平,为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特色互补、联合培养紧缺人才创造了优越条件,为教育资源共享、产学研创合作、优化区域教育资源整体配置等提供了空间,为进一步把区域高职教育做大、做强、做活,大力提升整体区域科教资源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对高职教育协作发展提出时代特征的需求。

(一)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的需求:优势互补,发展特色

杭宁温三地总体上有着不同的经济资源水平、产业层次和结构、重点发展方向和行业。以温州为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温州积极对接工业4.0和互联网+,顺应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大平台。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高职教育互补合作提出了需求,需要不同高职院校根据各自教育资源的比较竞争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特色,在学校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高技能人才。

(二)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的需求:点面合作,寻求共赢

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要由政府出面协调,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区域高职教育协作发展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通过各方平等协商,有效解决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优化区域教育结构,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必须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协作步骤,以点带面,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区域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的范围和水平。

(三)区域教育自身对协作模式的需求:特色均衡,资源共享

教育发展受特定条件影响,在发展结构、规模、效益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因此,杭宁温区域内高职教育协作发展,在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与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所处环境谋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推进教育资源有效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提高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整体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区域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竞争力[2]。

五、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杭宁温高职教育协作发展对策

(一)与区域整体规划相呼应,明确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区域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广阔的公共发展平台、良好的服务以及和谐的环境;如此,区域内的各类要素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并形成集群效应。配合区域的良性发展,作为其中一个要素的高职教育需要发挥其良好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区域高职教育协作发展,既要充分利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满足产业结构的需要,以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区域内的人口素质,满足社会教育需求[3]。

(二)与区域产业布局相融合,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对接”程度、高技能应用人才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效应,决定了高职教育能否服务好区域经济。随着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在特定区域使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建立起合作联动关系,培养区域对口人才;重点是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创合作形成实习、实践、实训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稳定基地,以支持高职院校师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业务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要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急企业所急,解企业难题,建立起内涵明确、关系清晰、分工协作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以产学研创为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功能,实现企业出题、学校接题、老师析题、学生答题的教学模式。

(三)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杭宁温三地均形成各自特色的产业结构,如杭州以服务业主导、信息经济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产业体系;宁波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引领产业;温州以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与传统产业有着明显的互补性。高职教育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观,把协作发展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高职教育协作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统筹规划区域高职教育协作发展,紧密结合高职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合理衔接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新凤.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研究——聚焦博洛尼亚进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商霄,2015.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与教育(6):25-27.

[3]高兵,2015.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2):16-20.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温州宁波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难忘九二温州行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