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
——基于两阶段视角的定量分析
2018-05-09张雪玲黄雅娟
张雪玲,黄雅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涵义及其测度方法选择
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不仅表现在研发阶段投入产出的效率,还表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的效率。现有同类研究中有关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为参数法,典型代表就是随机前沿分析(SFA),SFA可以度量多个决策单元多个时期的技术效率,每个决策单元有多种投入,但只有一种产出,其优点是考虑了随机误差。朱有为等(2006)[1]、韩晶(2010)[2]、杨青峰(2013)[3]利用SFA从区域或者行业视角评价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二是非参数法,以数据包络分析法最为常用,利用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的比例来量化效率,也就是将各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投射到超平面中,找出产出或投入最优的“有效前沿面”,并把处于有效前沿面上决策单元视为DEA有效,否则视为无效。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DEA已经发展出多种模型,如Charnes等(1978)[4]提出的基本 CCR模型,Raab等(2006)[5]、官建成和陈凯华(2009)[6]均采用CCR模型研究分析高技术产业的综合创新效率。Banker等(1984)[7]、赵玉林(2013)[8],王敏等(2015)[9]选择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来研究高技术产业的综合效率。由于上述方法无法对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效率进行测评比较,因此本文采用Tone(2010)[10]提出的网络SBM模型来研究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并评价资源的配置效率。此模型不仅能测度各决策单元(DMU)整体的综合效率和各子阶段的效率,而且考虑了松弛投入,还将松弛产出考虑在内。
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数据来源
从价值链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把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关于价值链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学者也做了研究,以郑坚等(2007)[11]、杨向阳等(2013)[12]、张鸿(2016)[13]、肖仁桥等(2012)[14]、陈建丽等(2014)[15]、余永泽等(2009)[16]为主要代表。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参阅了同类研究成果,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两阶段绩效表现特征,在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指标增加了科技机构数、技术的购买和引进费用对研发绩效的影响,另外很多学者在构建产出指标时没有考虑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数。同时在成果转化阶段投入指标还考虑了固定资产投资额,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造费用。结合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构建了基于两阶段的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5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上述分析指标的基础数据。
由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过程即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因此本文的指标时期参考国内学者如余永泽等(2009)[16]、肖仁乔等(2012)[14]在定量分析中选取时滞为2年,其中技术研发投入指标采用2000—2013年数据,研发产出指标和技术转化中间投入指标采用2001—2014年数据,成果转化产出指标则为2002—2015年数据。
(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测算
运用DEAP2.1对2000—2015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样本数据,采用网络DEA模型(SBM)进行量化分析,得到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创新绩效、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技术开发阶段创新绩效评价
表3 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评价
从表2技术研发阶段创新绩效分析数据显示,投入的冗余主要集中在高级数据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外部技术的购买和引进经费支出,其次是高技术产业科技机构数。而产出不足主要集中于拥有发明专利数和专利申请数。从各个年份的综合效率值测算结论呈现出有一半年份是处于低效率状态,说明相关资源配置效率很不理想。
动态观测,可以发现在不同年份,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是不稳定的。如2002年、2005—2007年和2010年的研发绩效都没能达到生产前沿面,波动幅度较大,甚至2007年综合效率值仅达到0.41。不同年份的松弛变量即创新投入的冗余和创新产出不足的情况也有差别。如2002年的科技机构数和技术引进经费投入出现冗余,而专利申请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数出现产出不足的情况,2002年的科技机构数和技术引进费用投入冗余,而拥有专利数产出不足。2005—2006年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投入冗余,产出中的专利申请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数出现不足。2007年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技术引进费用投入冗余,产出中的拥有专利发明数和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数不足。2010年的科技机构数、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和技术引进经费均出现冗余,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数也不足。
可以说,该阶段投入冗余量和产出不足量虽有波动,但2008年以来,创新投入冗余量相比以前有很大减少,创新产出不足的也有较大比例的降低,出现低效率的年份减少,反映出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阶段的效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从表3成果转化阶段创新绩效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从低效率的年份呈现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来看,特征明显。成果转化阶段投入冗余主要集中于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其次是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开发经费和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数。而产出不足主要是新产品的产值,没能达到预期产出目标。综合效率值出现低效率的年份相对于研发阶段而言,出现的频率较低。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2014年出现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状况,说明这些年份的资源配置没达到最优,成果转化绩效不理想。但低效率的数值最低也仅为0.76,远高于研发阶段的最低值。可以说除了 2007年、2009年、2010年和 2012—2014年的成果转化绩效处于相对偏低的情况外,剩余年份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都处于理想状态。
根据上述两阶段分析数据,可以进一步动态比较两个阶段的综合创新绩效,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2—2015年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绩效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的不稳定性明显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即该阶段创新绩效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较高。2007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两阶段创新绩效均出现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个别要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问题时常发生,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有效利用不足。研发绩效在2008年为最低值 0.41,在 2002年、2004—2005年、2009—2010年、2012—2014年达到了生产前沿面,即投入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成果转化绩效基本在生产前沿面附近波动,变化幅度不大,最小值则出现在2009年,绩效为0.76。但2009年以后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下降,出现要素投入和产出的组合达到最优的年份减少,应引起高度重视。
图1 2000—2015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水平
总之,技术研发阶段创新绩效的均值为0.86,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绩效的均值为0.94,显然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的空间,尤其是研发绩效。另外,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孵化能力较弱和成果转化绩效不稳定的现状依然存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研发阶段创新绩效明显低于成果转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近十四年数据分析发现,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绩效处于不稳定的相对低位运行态势,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近几年的研发绩效有所改善,基本处于前沿面。而成果转化绩效显著高于技术研发绩效,2007年以前的稳定性突出。价值链两阶段视角的创新绩效变动存在显著的不协调现象,最为突出的是研发绩效短板问题,近几年成果转化绩效不稳定依然存在。
二是研发阶段经费投入冗余和成果转换阶段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新产品的价值不足的问题并存。从资源配置情况来看,资金投入冗余与自主知识产权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但近几年投入冗余比例大大减少,产出不足也有较大比例的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逐年改进,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同时创新成果转化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是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是制约浙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专利申请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数的不足,制约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产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已有专利产出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发展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产出基本上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致使整体绩效出现偏低的格局。
(二)对策建议
针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现状,提出提升绩效的对策建议如下:
1.尊重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注重运用市场手段,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减少过度的行政保护和干预,依靠市场的调节和政府制度创新,为浙江高技术产业实现创新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这对资源流向高效率的领域也是十分有利的,以免研发资金、外部技术获取经费投入的盲目性,减少科技资源投入出现浪费的现象。
2.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虽然研发人员的配置没有出现冗余情况,但高素质人才对于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至关重要。应进一步完善对高端技术人才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以人才为核心、资金和技术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的稳健的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强化产学研一体化链,提升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两阶段绩效的波动状况和不协调现象揭示出浙江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企业注重于购买和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偏好于模仿创新,着重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忽视消化吸收,改善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不足问题尤为紧迫。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技术企业之间关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衔接;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现时需要和未来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将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自身的科技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同时通过市场将有实力的人才、有前景的技术、有能力的企业引入到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孵化中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有助于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高效整合配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2011年以前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申请的专利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以新型外观或外观设计为主,而发明专利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核心,近些年专利质量有所提升。政府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最大程度地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有利于提高高技术产业的专利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避免低水平的研究和重复引进,应结合市场需求,制定浙江高技术产业自身创新发展的战略性策略,逐步改善创新绩效和提高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有为,徐康宁,2006.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1):38-45.
[2]韩晶,2010.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3):467-472.
[3]杨青峰,2013.高技术产业地区研发创新效率的决定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6):47-58.
[4]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5]Raab R A,Kotamraju P.The efficiency of the 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ndexs versus a performance index[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6(3):545-562.
[6]官建成,陈凯华,2009.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0):19-33.
[7]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8]赵玉林,程萍,2013.中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6):77-85.
[9]王敏,辜胜阻,2015.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3):67-73.
[10]Tone K,Tsutsui M.Dynamic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J].Omega,2010,38(3-4):145-156.
[11]郑坚,丁云龙.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9(6):105-108.
[12]杨向阳,童馨乐,李霓.基于两阶段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84-88.
[13]张鸿,汪玉磊.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
[14]肖仁桥,钱丽,陈忠卫.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12,2(5):85-98.
[15]陈建丽,孟令杰,姜彩楼,2014.两阶段视角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基于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11):11-16.
[16]余泳泽,2009.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J].经济科学(4):62-74.